景观生态学与博物馆的陈列设计理念
2017-02-01叶玉珍沈才智
叶玉珍 沈才智
景观生态学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的欧洲,在80年代初期开始得到迅速发展,Forman和Godron于1986合著出版的《景观生态学》标志着景观生态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迄今为止,景观生态学不仅被学术界所普遍接受,而且已逐渐成为生态学研究中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近20年来,我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在物种保护、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各种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以景观原理为基础体现一定的实用性、广泛性和集中性的城郊和农业景观、森林景观、干旱区景观和湿地景观生态研究。
与此同时,一些博物馆开始尝试在一定景观尺度下建立有效的、具生态理念的展陈设计形式,其中“活态”的实时展示就是一个典型的生态概念,它的目的是将自然环境(包括文化遗产)真实还原。虽然在博物馆有限的空间格局下,无法做到真正的生态还原,但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可以让公众更切实的感受到原生性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完整性。
一、景观生态学与博物馆展陈理念的兼容性
景观生态学立足于景观和区域尺度,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可较好的契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对于现代的博物馆展览陈列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公共文化教育的直接载体博物馆,以藏品和研究为基础,为社会提供核心文化产品,它为公众亲身了解自然与文化属性提供了更好的平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逐步加强,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背景的博物馆展陈设计无疑会突显时代特色。
景观生态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更高层次、更多空间等级的多样化,如生态系统多样性、自然空间的持续性等,其研究范围从城市到农村,从森林到荒漠,这些也正是现代博物馆日益关注的焦点,只是更侧重的将景观生态学经常关注的景观结构和格局转向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博物馆来说,运用景观生态理论,一方面可以将大量片面且独立的信息整合,提炼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主题语言,使策划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将自然与文化资源转换为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的精神诉求,实现为当下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在创意上具有完整性和现实性;博物馆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核心信息的有效传播,在一定层面上体现出景观生态学发展的系列性、综合性和时代性,而景观生态学对博物馆建设、策展思路以及展陈设计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兼容相并,在多层次、多角度上呈现了自然与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景观生态学在博物馆陈列中的途径
(一) 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出发点的途径
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珍贵的历史信息,内涵多样,由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多个要素构成。基于景观生态尺度的文化遗产被认为是“自然与人类的结晶”,它主要包括空间、时间和文化属性三个方面。
博物馆对文化遗产的陈列可通过还原事件、人物等多元要素加以维持其整体性,但是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分布地域等对于体现景观生态背景具有一定限制作用。时间属性包括时效、变化等多变因素,此类陈列可通过纳入并呈现景观尺度的空间范围,严格把握两者的联系,从而反映认识文化内涵。文化属性是景观整体价值的基础和标尺,若想提升景观生态所要表达的独特品质,展现文化基因,策展人必须找寻具有突出核心的文化价值理念。
在力求系统、有效的展现文化遗产保护目标的同时,博物馆不是特意改变或体现原有的历史价值,而是应该彰显其功能结构、历史意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 以自然生态保护为出发点的途径
虽然自然生态保护属于宏观概念,但基于景观生态学博物馆陈列来说,作用可通过具体明确的几个途径体现:(1)选择物种的重要等级作为保护对象或受众对象;(2)收集关于保护对象的信息,包括查阅文献,明确适合于每一个保护对象的最佳景观结构;(3)汇总和比较所有保护对象对景观的需要;(4)修改保护物种清单以取得保护的谐调与一致性;(5)以单一物种保护为出发点,规划某一地域的总体生物景观。
景观生态规划的一个充分必要的条件就是选准保护对象,通过对其习性、运动规律和所有相关信息进行充分的了解,以此为基础来设计针对特定物种的景观保护格局,而博物馆可以优化这种保护景观格局,通过叠加与谐调体现整体生物圈保护的最佳尺度。因此,自然类博物馆最有效、最科学的有关自然生态保护陈列途径就是基于某一物种的详尽信息,布置以该物种为中心的景观规划。稀有物种或者明星物种应该是这一途径开始的首选,因为它们在公众信息传播领域更为广泛,影响深远,地位更高,意义更大,可能对进化史及未来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三) 以景观元素为出发点的途径
博物馆以景观元素为核心的整体陈列需要将生物空间等级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对待,考虑景观尺度上的整体特征,如连续性、异质性和景观的动态变化。根据景观生态学的观点,这种设计形式不提倡独立物种的景观生态,而是将发生在一个时空嵌合体中,包含生物等级系统的各个层次现实的生态过程尽可能予以还原。因此,博物馆基于景观元素框架下的陈列思路应该强调:(1)生态过程和生物多样性成份包含在一个广泛的时空尺度上。全面的规划设计应该考虑生物等级系统的各个层次。如生态链中的关键节点(Node),这些节点小到一棵树或一个森林斑块,大到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而对单一物种本身则不作深入考察。(2)目前,保护生物学认为景观的破碎和分割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所以博物馆景观展示设计应强调层次的链接关系与格局的整体性。目标是将每一景观中各种大小的节点连接成为整体的保护网络,为公众建立区域和大尺度范围的自然生态体系。(3)基于景观生态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也应从时空和动态、飘移的嵌合体角度来认识理解。生态设计的展陈规划需要考虑如何体现嵌合体的稳定性,综合国际或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及发展规划,实现景观还原的科学性和持续性。
三、景观生态学在博物馆陈列设计中的应用
博物馆的景观生态理论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1. 封闭式。这种形式的设计过程是从展品到景观格局,严格意义上来讲,它将公众与展品分隔开,展品往往定义为少数或独立风格,重点突出展品的重要性,以小景观布局,渐次过渡到景观概念的陈列中,从而引发公众思考。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按不同展品的要求,提供代表性场景,具有直观、典型和逼真的效果,公众能够一目了然了解展品。2. 开放式。这种形式虽然也基于某一现象或场景加以仿制还原,但不同于封闭式的是,它更为灵活、自由,主张从景观元素到景观格局。陈列内容偏重于体现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信息提取的手法强调视觉冲击,理念突出诠释公众在参观中的体验和参与。
目前,开放式的景观生态理念在自然类和文化遗产类博物馆展陈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广东河源市博物馆的“河源客家民俗展”由客家民居、客家家训、客家方言、客家礼俗、客家农耕、客家美食、客家服饰、河源非遗八部分组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风俗习惯为景观陈列的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河源市位于东江流域,客家民系迁徙、聚居、发展已有2200年的历史,这里承载了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长期生活生产时间中演绎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民俗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该展览充分融合了当地生态地域特色和建筑人文理念。设计概念源于原生态、自然模式,通过极具创意的“原生”理念和极富人文高度的“生态”理念,将每一个细节融入参观者的亲身体验中,力求建立具有亲和力的人文情怀,体验纯客家地区的风土人情。
图1 忠实还原的人文景观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历史共鸣
基于景观生态营造的人文环境对于博物馆陈列来说可以从本质上提升文化内涵与品质,丰富设计内容。“河源客家民俗展”运用了较好的视觉手法,以景观带动展示,展品即为景观,当观众徜徉展厅中时,成为创作的中一分子,恰如街道中的游人,感受客家文化的真实。同时,利用听、观、触等多项展示手段,进一步丰富延展,体验游历过程,这种情景再现模式将展品和观众融为一体,创新演绎,打造新亮点和文化名片。
大连自然博物馆运用的开放式景观理念对生态及物种保护起到了较好的陈列效果,该展示手法曾获得全国十大陈列精品奖。“神奇的湿地展厅”以湿地保护为主题,从关键物种出发,辐射并体现整体生态环境内容,所涉及的五个生态景观相对独立,真实再现自然原貌,海岸滩涂湿地及芦苇沼泽,给观众深刻的感官印象,对湿地的水体特点展示别出心栽并获得专利。“肯尼斯·贝林展厅”是结合开放式陈列理念总结的另一种复合式生态景观设计手法。整个展厅融入了保护区或者地质公园廊道式参观体验概念,将非洲生态格局错落有致的嵌入不同展区,根据参观角度设计每个展品的位置,全方位立体的再现非洲热带雨林、稀树大草原、湿地和荒漠上的精彩瞬间。展厅特别搭建的观景台将参观者身临其境带入全新的视角体验,更深层次的了解非洲人文、地理和基于动态模拟的非洲一天的变化。
总之,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为博物馆展陈理念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指导,并在实践过程中与公众构筑了一道桥梁,将自然与人文保护的理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1] 陈昌笃等.景观生态学的由来和发展[A].肖笃宁主编: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2] 陈利顶 傅伯杰.景观连接度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应用[J].生态学杂,1996, (4):37-42.
[3] 董广全 翟启帆.试析生态博物馆概念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7,(24):41-42.
[4] 傅伯杰.景观多样性分析及其制图研究[J].生态学报,1995,(4):345-350.
[5] 龚青.陈列展览策划与博物馆建设[J].东南文化,2011,90-95.
[6] 刘安国.捷克斯洛伐克的景观生态研究[J].地理科学,1981,(2):183-184.
[7] 马克明 傅伯杰 周华峰.景观多性测度:格局多样性的亲和度分析[J].生态学报,1998,(1):76-81.
[8] 邵国凡 赵士洞 赵光.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模拟森林景观动态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1,(2):103-107.
[9] 王宪礼 肖笃宁 布仁仓 胡远满.辽河三角洲湿地的景观格局分析[J].生态学报,1997,(2):317-322.
[10] Diamond, J.M.The island dilemma: lessons of biogeographic studies for the design of natural reserve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975,12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