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韶关地区西京古道的地域文化及营造特征研究

2017-02-01喻晓蓉

客家文博 2017年4期
关键词:西京驿道韶关

喻晓蓉

随着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和和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组织下,笔者作为三师志愿者参与了韶关地区的古驿道调研和建设指导工作,同时也作为主要设计人参与了西京古道猴子岭路段和梯云岭路段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对西京古道主要分布地乳源县、乐昌市、韶关市区主要路段的多次实地踏勘调研、会议座谈,对西京古道的地域文化和营造特征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现将有关情况及思考做一简要介绍,并期为下一步的深化研究提供启发。

一、韶关地区西京古道概况

(一)何为西京古道

西京古道顾名思义即古代通往京城的道路,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与古道相联的“西京”特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处京城。一是东汉、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陕西省的西安市);二是五代晋至北宋的西京(今河南省的洛阳市)1。西京古道南起英德浛洭,北至湖南宜章县城,约500余里,其中韶关地区全长约300公里。在古代西京古道的功能相当于现代的京珠高速,为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是岭南通往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干线之一。

据史料记载,西京古道最早修建于东汉时期,是为加强与朝廷的联系,便于岭南向朝廷进贡荔枝、龙眼等贡品。西京古道最初由桂阳太守卫砜主持修建,其雏形为单纯的石阶路,主要满足行人、车马的交通功能。随着古道的发展和时代需求,逐步发展成为由石阶路、亭、桥、碑、驿站等多种元素组成,兼有交通、商业、政治等多功能的独特的文化景观形式,也即我们统称的古驿道。

西京古道在历史上经历了数次重修,部分重修事实已可见诸有关史料。根据《乳源县志》记载,西京古道在唐代、明清时期均有重修。1913年1月,北洋政府以中央命令的形式将驿站全部裁撤,驿道主干线相继被铁路和公路取代,从此这种以步行为主的交通设施建设全面停止。目前学术界较为公认的是1958年修建高速公路,西京古道局部被破坏,西京古道也从此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韶关地区的地域特点

韶关市是南下广东第一站,为西京古道的主要分布地。韶关不仅位于广东、湖南、江西三省交界处,也是三江交汇处,因此有“三省通衢”之称。作为粤北山区,韶关地区地质构成复杂多样,处于“湘粤褶皱带”。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以丹霞山为代表的丹霞地貌。天然的地域条件也决定了西京古道就地取材、以石材作为主要材料的特点。该地区多属客家民系,其中乳源县为瑶族自治县,因此西京古道在人文特点、建筑形式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三)韶关地区西京古道保存情况

韶关市域现存古道包括西京古道、宜乐古道等多条线路,其中西京古道在韶关分布范围最广,长度最长,据初步统计保存完整的路段达180多公里。西京古道是广东最早的古驿道代表,分为东线和西线。韶关地区的西京古道属于东线,穿越韶关乐昌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和韶关市曲江区。

根据“三普”数据,韶关地区现存的西京古道及附属物大部分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处,分别是梯云岭古道、梯云岭亭、猴子岭古道、心韩亭、仰止亭;多数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调研踏勘工作的开展,经当地有关部门清理后新发现的西京古道有多处,有关遗迹的资料也在逐步完善中2。

(四)韶关地区西京古道承载的文化

1、民俗文化

“石阶除道”是韶关地区当地对于修建古道方式的一种俗称。西京古道虽带官方色彩,却有很大一部分路段为私人筹资修建。“石阶除道”是指以三至五人组成的缘首为单位,自发组织和发动各方筹资,当地人出力维护古道的行为。“石阶除道”不仅修筑未铺石块的路面,也包括捐赠凉亭、驿站等行为,筑路工程完成后缘首组织也随之分解。因为“石阶除道”为当地人公认的一种善举,这种方式一直延续数百年,直到现在韶关人还保持着这个光荣传统,每年自发组织对古道植被的清理和修整。至今保存完好的西京古道正是这种地方民俗文化的历史见证。

2、南岭文化

狭义的南岭指五岭,包括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个山岭,南岭是中国南方的中心地带,是长江、珠江的分水岭3。当年的西京古道就是为了打通南岭这重屏障而凿山修建,因此西京古道也明显的承载着南岭文化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南岭的观音文化。相传,佛祖已将南岭赐给了观音。“南岭多仙境”,湘南粤北广袤的大南岭地区,大凡有山洞的地方或风水宝地,都有仙(观音庙)供奉南岭观音。史料记载,南岭“宜仙而不宜寺”。西京古道沿途,古时有100多座“仙”(庙),现存30多座。其中西京古道五里桥路段沿线就可见2处南岭观音殿,一座平地而建,一座依山而建。

3、宦游文化

西京古道最核心的功能是地方与中央的联系。因此除了丝绸之路的商贸联系外还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宦游指士人外出求官或做官。其中包含几层含义,既包括为做官四处游说,也包括被贬官职而外出等。因此也就有《汉书·司马相如传》“长卿久宦游,不遂而困”、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等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

4、军事文化

西京古道在古代军事联络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相传西京古道的线型就是沿当年刘彻率领十万大军南下走出的土路修建。这种说法缺乏实证,但是根据地形西京古道的线路在南北向联络上最为便捷,周边环境良好,其中沿途修建的驿站除了路人休息作用,主要发挥军事信息传达、车马粮草接力等作用,在军事历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韶关地区西京古道的营造特征

(一)西京古道的主要构成要素及特点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韶关地区西京古道已经由单纯的道路发展成为具有自身特点的完整的交通体系。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石阶路、古凉亭、古桥梁、古碑刻、驿站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古村落(商业街)、私塾(教学)等其他要素。

1、石阶路

采用石头筑路是韶关地区西京古道最典型的特征。石阶路宽度不一,根据当时徒步或是骑马的交通方式,现存古道基本为1-3米,有单车道、双车道等类型。西京古道所用的石材全部就地取材,目前已有记录的石阶路基本采用石灰石、红砂岩铺砌。根据石阶路的铺砌方式分为石块型、石板型、凿山型等多种。

一是石块型,这一类在韶关地区分布最多,一般分布在地势较平缓地段。根据古道宽度不同,古道由一块长条形或多块不规则石块并列铺筑而成。石块大小不一,均取自沿途山体。石块一般路面较为平整,其他面未有加工痕迹。石块型的石阶路是韶关西京古道出现最多的形式,是西京古道石阶路的重要代表,也是最早期的形式,基本修建于秦汉时期。二是石板型。石板型古道形式更为人工化,一般分布在有一定坡度的山地地段。相对于石块筑路,石板型路面开凿工艺更精细,多采用红砂岩石或石灰石修筑。石板基本为长方形,材质大小较统一,有明显的棱角和打磨痕迹。三是凿山型。此种形式相对于石块铺筑具有更高的技术难度,主要分布在依山而建,地形险峻的路段。比如乳源境内的西京古道梯云岭路段,在云梯祠附近可见将山石整体开凿成多级石阶,总长度约200米。即古人所提及的“云梯”。石阶路实际上与山体是融为一体的,将就地取材做到了极致。既显示了古代人凿山辟路的高超技艺,也显示了其因地制宜的智慧。

图1 古道石阶路分类示意图

在韶关的古驿道调研中,我们在周边地区也发现了其他形式的古道形式。比如乳源梅花墩路段沿线村落发现局部有鹅卵石铺砌的古道。此类古道鹅卵石尺寸净宽在10厘米左右,并且结合夯土铺砌。据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来看,鹅卵石形式的路段均为近代当地居民修补。不属于西京古道筑路方式。

2、古凉亭

《释名·释亭》说:“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亭,在古代建筑中是一种融合休憩、景观多种功能的建筑物。西京古道上的凉亭除此之外,还兼有交通设施等作用,因此也有其独特的形式。根据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梁架式和拱券式。

梁架式的古凉亭多见于地势较平坦的路段。建筑总平面呈长方形,采用梁架结构,双坡屋顶、灰瓦覆盖,一般山墙两侧设置拱券形门洞。古凉亭建于古道中央,车马从建筑主体穿过。梁架式的古凉亭屋顶脊檩均刻有凉亭建造时间。古凉亭山墙形式不一,除了采用普通硬山、悬山山墙形式以外,也有采用马头墙形式,马头墙虽为徽派建筑代表,亦是家人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古凉亭在保持梁架结构的基础上有多种变式,比如个别亭身仅保留柱子未有墙体围合,或者墙体材质采用两段式等。

拱券式的凉亭更多的见于在依山势而修建的地段。建筑采用石灰石或红砂岩石,拱券石纵联砌置法构筑成拱券式造型的桥式亭,两端开拱券门。建筑内部平面呈长方形,而侧立面呈现明显的弧形,拱形顶部微微凸起,两侧缓缓落地,相对于梁架式的凉亭来说,拱券式凉亭在环境中更为含蓄,因年代久远,顶部多数长满了杂草和枝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不论是梁架式还是拱券式,古凉亭的内部功能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为长途跋涉者提供歇脚之地。尺寸基本在30-40平方米。凉亭内紧挨两侧墙基分别布置有两排条石,一般高约0.6m,宽约0.6m,在古代为坐椅。凉亭门洞上方一般刻有“心韩”“仰止”“寿德”等名称,门簪两侧是蟾蜍、狮子等吉祥动物石雕。凉亭内部墙壁均有记录历次修缮的碑刻,个别凉亭修缮记录的碑刻单独设置在亭内或是亭外。梯云岭路段的梯云岭亭除了修缮记录外,亭外墙上有“莫让时间蹉跎误前程”的字样,可见在凉亭不仅是休憩场所,更承载着各时期的古驿道文化。

图2 古凉亭分类示意图

除古凉亭以外,还有茶亭、邮亭等设施。实际上建筑形式类似,主要是位置和功能上的区别。凉亭一般分布在古道中央,与现代凉亭的功能相似,主要用于过路车马的休息。在个别古道上,结合凉亭两侧布置茶亭和邮亭等设施,目前韶关地区仅发现茶亭建筑遗迹和邮亭的相关历史资料,未有完整保留的建筑物。其中茶亭主要用于为过路车马供应茶水,而邮亭用于相当于现代邮政所功能,主要用于沿途传递信函,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充分显示了古代西京古道昔日的兴盛。

3、古桥梁

韶关市位于粤北山区,有山必有水。在韶关西京古道的调研中发现了多座古桥,因为古代骑行或步行交通方式的局限性,古桥也有宽度较窄的特征。韶关西京古道古桥类型多样,形式和规模均有所区别。目前已发现的主要分为几种形式:石板式、拱券式、风雨桥等。

石板式桥。此种形式的古桥相对跨度较小,形式简单,主要建造于尺度较小的溪流之上。一般采用条石纵联砌置,以3-4块石板居多。比如位于梯云岭路段的芦竹石桥,根据史料记载由四块石板并列组成,因年代已久现仅存两块.

拱券式桥。此种形式的古桥相对跨度较大,主要建造于河流之上,采用拱圈式纵联砌置法拱砌。根据河流跨度不同,分为单拱和多拱等多种形式,古代的拱桥都取奇数,目前韶关地区西京古道的拱桥最多为三拱。最为有名的为通济桥。

图3 古桥分类示意图

风雨桥。另外还有一种古代桥梁的特殊形式“风雨桥”。即桥梁与建筑的结合体,底部为桥,上部为1-2层建筑物。功能上也更为丰富,风雨桥沂水而建,风景优美,不仅为西京古道上的景观性建筑物,同时承担商业、文化交流等作用,综合了凉亭、驿站等设施功能。此种形式保存完整的在西京古道目前已少见。

4、驿站

在中国古代,驿站是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也是“古驿道”名称的主要含义所在4。古邮亭乃驿站的前身。根据目前的统计数据,西京古道沿线保存的单栋驿站甚少,多数驿站结合沿途古村落布置。在乐昌坪石镇白竹村、石塘村等古村落发现多处与古道相连的驿站遗迹,其前后还有进出商业街的牌楼等。从古建筑和文字记录可以看出昔日古驿道上的繁华景象。

5、古碑刻

古碑刻是古驿道的重要构成部分,相当于现代的道路标志牌等指引性设施。大部分碑刻主要起到记录作用。包括不同年代的古道修建历程、皇帝圣旨、重要史实、诗词赋文等,成为后人传承文化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独特形式。古碑刻包括单独设置的石碑以及依附于建筑及山体的石刻等。

石碑分为指路碑、修路碑、建亭碑等不同形式。其中指路碑是古驿道上石碑的最特殊的形式,为道路的方向性标志物。在通讯设施极不发达的时代,其主要功能是为路人指明地理方位。因此大部分指路碑都有四个方向,明确表明东南西北的方位;另外指路碑也有为古驿道上遭受猛兽攻击等不测的亡灵提供一个归宿的含义,有一定的祭祀和纪念意义。目前韶关地区发现的指路碑形式各异,一般尺度较小,表示方向的碑文形式不一。最为典型的是梯云岭路段的无祀石碑,由顶部球形和方形柱状底座组成,底座四面分别写有“东方无祀鬼神,南方无祀鬼神,西方无祀鬼神,北方无祀鬼神”字样。至今当地村民每逢四月初八都会到无祀石碑前烧纸、施茶祭祀。

如果说石碑的形式更为正式,具有官方色彩,那么石刻就更为随性,内容更多以文人雅士的诗词赋文为主。在韶关地区的西京古道沿线无论是建筑物还是沿路山体,随处可见文字记载的石刻。其中依山而造的摩崖石刻最为典型,也顺应了当地山地特征。充分了体现了古道的建造历史及文化特征的多样性,是不可多得的史料依据。

6、其他

(1)古村落

古村落是与古道密不可分的重要元素。有路必有村,古道赶路人需要有村庄作为满足住宿、购物、医疗等需求的场所,而村落也因为有古道增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从而得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长足发展。韶关地区属于客家民系,西京古道沿线村落基本都以客家民居为主,但作为三省交界之地,因此古村落也呈现文化多元性。多数古村落背山面水,依山而建,以风水塘、祠堂为中心层层扩展,呈客家围屋布局。但一些村落采用马头墙形式,青砖砌筑,呈现徽派及赣派民居建筑风格,而局部建筑梁架装饰又有闽西土楼特征。建筑材料主要采用青砖、夯土及木材为材料,体现了古道的开通对于岭南地区文化多元化的影响。

图4 西京古道沿途古村落白竹村

(2)传统书院

西京古道的开通,也带动了地方的文化教育的建设。至今古道沿线保留多处传统书院,如观澜书院、石溪书院、步蝉书院等。文教之风的兴起在当地形成了良好的民风,培养出了大量人才和官员,成为西京古道沿线的人文财富。

三、结语

韶关地区西京古道只是我国古驿道文化的一个片段,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较大的影响力,发挥过重要作用,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研究古代南北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线路提供历史佐证;也能带动当代岭南文化传承、发展地方旅游经济。

目前韶关地区西京古道的保护工作整体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西京古道呈线性形态,跨越地域范围较广,文物保护工作难以及时到位。多处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西京古道呈现不同程度的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未列入文保单位的古凉亭、古桥梁等因缺乏专业的修缮技术和维护手段,存在修复中二次破坏的现象,个别石阶路采用水泥修补。另一方面西京古道的展示利用不足。现存韶关地区的西京古道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其文化内涵和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挖掘。目前《乳源古驿道文化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及西京古道腊岭段、梯云岭段详细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将为西京古道及沿线村落带来一定的发展契机,但现存古道大多偏离现代城市交通主线,位于较偏远地区,存在与外界衔接交通不便利等问题,活化利用存在一定难度。

文化遗产的研究是长期跟踪和逐步积累的过程,我们所统计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目前所能掌握的史实资料和踏勘记录。还有许多未知部分需要进一步研究,也需要后人逐步解密。比如在乳源县西京古道腊岭段,由于地势变化较大,有一部分古道掩埋在水库下,对于石阶路、石碑等的描述仅限于口传;调研中新发现的西京古道路段,目前鲜有史实及资料记载;目前学术界对于西京古道的研究仅限于官道,还有一部分民间自发修建的古道目前在文物保护范畴外,还需要下一步详细的考古调研和科学论证。

[1]许化鹏著. 西京古道行[M].广州: 广州出版社,2011.

[2]韶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韶关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乳源文物志编辑办公室.乳源文物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4]肖婧.浅析元朝宰相桑哥之驿站改革[J].卷宗,2016.06: 901-902.

[5]乐昌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乐昌市古驿道专题调研报告,[R].2016.

猜你喜欢

西京驿道韶关
听海
凿壁偷光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西京古道:尘封千年的岭南记忆
韶关札记
古丝路驿道上的千里走单骑
海丰古驿道历史遗存修缮设计的思考
李将军古驿道上捣叛贼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编辑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