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伦理解读

2017-01-31彭程宇

山西青年 2017年16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公平正义民生

汤 丽 彭程宇

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伦理解读

汤 丽1*彭程宇2*

1.赣南师范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2.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赣州 341000

从伦理学角度去解读民生问题和民生的伦理意蕴,引出对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伦理价值的思考。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更为清晰的目标与动力、方向与思路,实现民生和谐幸福的目标,为推动社会民生建设的进程,最终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应坚持以公平正义为伦理价值基础;以以人为本为伦理价值核心;以民生幸福为伦理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特点;伦理意蕴;伦理价值

从伦理学角度研究社会主义民生问题并提出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伦理价值目标,是对社会主义民生问题伦理解读的全新视野。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解决民生问题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去探索民生问题。研究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伦理对于推进和谐社会构建、解决民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民生问题伦理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创新提供更多依据,同时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

一、民生问题的科学内涵及其特点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推进民生工作又上了一个台阶,而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全面把握民生问题的内涵和特点就尤为必要。

(一)民生问题和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科学内涵

民生问题,简单的来说,就是人民群众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说,民生问题就是民生领域中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得到飞速的崛起,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尚不成熟,人民有了更高且新的需求,如此局面往往造成更多的民生问题。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民生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历届党和政府的领导集体多次强调民生问题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社会主义民生问题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社会保障问题、收入问题、医疗改革问题、就业公平问题、教育公平问题。概括的来讲,社会主义民生问题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内容是指民众基本生存问题。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温饱问题。第二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人们发展自身能力。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享有的社会福利。

(二)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特点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人们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和扩大,民生问题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泛。因此,要有效的解决民生问题,处理好社会矛盾,必先在实践中全面把握民生问题,社会主义民生问题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直接相关性。在公共投入领域中,社会工作、义务教育、社会保险以及公共安全都与人们的生活直接相关,这些方面都属于民生领域。乡村修桥、生活电线铺设、中心小学建设的投入,城市地区的疗养院、大众文化体育设施等方面的投入,直接与人们生活直接相关,应当算作民生投入。因此政府在民生工作中,不能无限夸大民生的范围,为了政绩忽视真正的民生工作,堆积民生问题。

第二,基础保障性。这主要是跟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条件的公共投入相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后,政府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号召各级人民政府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但是某些地方政府未能深入基层,跟风建设各种高档文化娱乐设施。各级政府应当正确认识民生投入,若不能做到解决群众的问题所在,只会加大人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不利于改善民生。

第三,生存保底性。这主要是关于如何做到社会公正而言的。为人民服务,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民生就是社会公正的具体表现。社会公正应当有两个方面的价值取向:一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要让每一个社会成员享受自由发展空间。如果社会崇尚过度平均主义或者过度福利主义是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以及激发社会活力创新的,过度福利或者过度平均虽然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需要,但是会扩大群众的惰性,而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同时如果没有为社会成员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导致过度平均或者过度福利,最终将影响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没有创新没有激情,整个社会将会变成一湾死水。所以,改善民生要社会公正,却不能一味的追求绝对公平,不能将改善民生视为一切。

二、社会主义民生内容的伦理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注我国民生问题有着充分的和科学的理论依据,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并且充分传承了古今中外的传统伦理思想而形成的一种民生观。所以,关注社会主义民生问题,重视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

(一)关注和改善民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任何人在社会之间,都有大量的需求,往基本的需求讲是满足生存的需求,;往高一点讲,人们还会在满足基本生存条件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都希望可以获得快乐、幸福,这些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哲学中也提倡,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人们有权力去寻求自身的全面发展,去寻找自身的梦想并为之奋斗。但我们也得明白,人性的需求是变化的,这意味着我们在关注民生和改善民生要随之不断变化。

(二)关注和改善民生是加强执政伦理建设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重点解决教育、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健康等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关注和改善民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从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伦理的角度来说,更是党和政府执政的伦理底线。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党中央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因为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它彰显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党的一贯主张,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纲领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一个必然要求。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为人民谋福利,具体来说就是要帮助社会成员解决社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无非就是民生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民生问题,关注和改善民生是加强执政伦理建设的应有之义。

(三)关注和改善民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于如今人民的道德文化素养深深担忧,有人还提出道德滑坡现象普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固然重要,但是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也是不可大意的。抓好民生建设需要一定的道德理念来支撑,所以解决民生问题与提高道德素养息息相关,解决好道德问题、民生问题也就更加容易解决,道德问题之解决也离不开民生,解决了民生问题,道德问题亦可解决大半,因此要把关注民生和改善民生放到更高的层次。换言之,每一个人的主观修养、文化程度、道德的自我反思能力、所处的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但不可否认的是,衣、食、住、行等基本民生问题的满足与否,也会影响到一个人在实际道德行为中的抉择。

三、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伦理价值诉求

推进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这也是伦理学一直关注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民生建设领域中对于民生伦理价值的研究探索更是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民生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伦理价值基础

公平正义是公平、正义、公正、平等等概念的集合体,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也是推行依法治国的基础。习近平指出,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特别是在政法战线上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中做到公平正义是尤为重要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伦理价值基础,作此判断有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人类社会的资源有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务求要做到公平正义。人们为了自身的需求建设社会,但人们欲望无穷而资源有限,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因此,使得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产生利益冲突,而公平正义是有效调解不同主体之间矛盾的一剂良药,所以公平正义必将是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伦理价值基础。

其二,相对于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而言,要求有一套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机制。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解放了巨大生产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符合执政目标的。但是我国经济现在的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结构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增长动力由投资、出口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国依然面临巨大的经济难题,生产力水平还要继续提高,机遇和挑战使得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公平缺失问题,有些还比较严重。由此可见,民生建设领域要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民生政策的制定、民生资源的分配等要更加强调公平正义。因此,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伦理要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基础。

(二)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伦理价值核心

在中国的商周时代,我们的先人就萌发了民本思想。传统的民本思想尽管有着缓解社会尖锐矛盾的功能,但是其实是统治者为了维护阶级统治而施行的政策,因为当时的生产关系是一种无尽剥削人民的生产关系,这就决定了统治者无法做到真正以人为本。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些民生伦理思想尽管有着不可突破的局限性,但却是对人的存在价值的重视和肯定,要求统治阶级须以人为本,而施行仁政。党和国家以人为本思想不但摆脱了历史的局限性和理论缺陷,而且汲取各国治理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而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中国,搞好社会主义民生建设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无一不强调要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如今形成了一套更加成熟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全面推进祖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将坚持以人为本。总之,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核心,关注和改善民生正是以人为本价值理念付诸实践的真正体现,因此,我们说以人为本就是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伦理价值核心。

(三)民生幸福: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伦理价值目标

不管是在中国古代历史抑或西方的历史长河中,人们都向往幸福并且为之付出劳动和努力。尽管各国人民对于幸福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梦想,也是社会主义中国“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提出“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可以说那就是幸福的最高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政治局常委媒体见面会上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由此可见,民生幸福指数才是衡量地方政府政绩的一大衡量指标,让人过得幸福的理念应该深入贯彻到发展经济的实践中去,特别是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当下,对于地方的发展衡量指标已经不再仅仅是GDP,同时增加了新的内容。民生幸福事关重大,民生幸福的内涵绝非是物质财富的增长,还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等诸多内涵。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依然复杂,民生建设面临众多难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有待提高。在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中,党和政府应该要把民生幸福放在首位,并为之奋斗终身。总而言之,民生幸福是就是人民的期盼,更是党和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伦理价值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民生建设要始终围绕人民幸福,为人民谋取利益。

[1]布坎南.伦理学、效率与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陈进华,王霞.中国特色的民生伦理论纲[J].重庆大学学报,2009(1).

[3]程立显.伦理学与社会公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邓伟志.和谐社会笔记[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http://www.people.com.cn/.

[6]罗建文.构建民生伦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重庆大学学报,2009(5).

[7]李永军.当代中国民生伦理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诉求[J].2014(3).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汤丽(1993-),女,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彭程宇(1993-),男,江西赣州人,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D

A

1006-0049-(2017)16-0079-02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公平正义民生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选任好人民陪审员 让群众感受更多公平正义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浅析医院党建工作中的人本管理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对我国医疗保障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