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丰地方志寻觅马街书会的前世今生
2017-01-31孙珂佳
孙珂佳
从宝丰地方志寻觅马街书会的前世今生
孙珂佳*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马街书会,又称“十三马街书会”,是数百年来在河南宝丰一直流传的民间曲艺行当会。本文通过研究宝丰的地方志来探寻马街书会的地理位置、起源和习俗,论述马街书会中的发展现状。
马街书会;民俗;曲艺
河南宝丰的马街书会,是一个民间曲艺行当会。每年正月十三,来自河南、江苏、安徽、湖北、陕西等地说唱艺人云集马街,说书亮艺,以曲会友。马街内摩肩接踵,数千座书棚吹拉弹唱,热闹非凡,被文化专家称为奇特的“马街书会文化现象”。那么为什么马街能形成如此规模的民间盛会?随着时代的变迁,马街书会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本文从宝丰县地方志入手,研究马街书会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
一、马街的地理环境
马街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境内。距离县城南5公里,有一个历史久远的村落,三条呈“川”字的街道纵贯南北,寓意百川归海、生生不息。村内建于元延祐二年的碑文上有记载,“宝丰县治南拾里,有居民所聚之地曰马渡店”,可见在元延祐二年前,马街就是一个乡民繁衍生息的自然村落了。而《宝丰地名志》也有记载,“宛洛大道经此,店肆颇多,始称马渡店,后商贾渐增,沿路发展成街,称马渡街,简称马街。”[1]
应河流经马头碧至马街这一段被称为马渡河,马街正位于此岸边。据《宝丰县地名志》记载,“据传东汉刘秀率兵经此,正值应河涨水,人马竞渡,后称该河为马渡河。”[2]马街除自然山水外,人文景观也不错。村里寺庙众多,宗教文化氛围浓厚。北面有火神庙、广严禅寺,南面有皇姑楼、关帝庙,西边有秦皇庙、奶奶殿。马街书会就位于村北的应河两岸和火神庙附近的麦田。马街村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风俗人情对书会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书会的历史渊源
《宝丰县志》写到,“据马街村火神庙及广严寺碑刻记载:书会最早起源于元延佑年间,迄今已七百年。”[3]马街书会历史悠久,但关于书会的起源,因缺乏史实资料,长期以来,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吸引不少人去研究。只民间关于马街书会起源的说法就有十种之多,其中“颂德说”和“皇恩说”比较有所依据,得到当地人们的认可。
其一,颂德说。商周时期,应国上大夫张舒,人称张公。晚年在马街隐居,乐善好施,曾率民战胜水患,使百姓免遭饥寒,因此深得乡民敬重。他广交天下弹唱名士,艺友不计其数。于正月十三日仙世,临终托嘱:“他年是日,只在坟前弹唱……不烧纸钱”。[4]后人为纪念他,约定忌日这天,天下艺友亲临墓前献艺致哀。于是自火神生日的正月初七到张公忌日的正月十三,火神庙前,游人如潮。“祭火神”和“念张公”逐渐形成一体。随着时光推移,这种祷念活动演变为“说曲亮技”,是如今“马街书会”的雏形。
其二,皇恩说。《宝丰县曲艺志》记载,昆阳之战时,王莽追击刘秀至应河,汉军危在旦夕。此时恰逢人们在火神庙前悼念张公,于是巧助汉军脱险。后刘秀登基称帝,念及马街艺民救驾有功,降旨免除三年田赋,赐三皇社御牌一面,并将该段应水赐名“马渡河”,将曾留宿店铺赐名“马渡店”。此后,马街艺民把救驾之日,也就是正月十三作为会期,年年起会,感念皇恩。
《宝丰县志》曰,“马渡河县南十里,发源青条岭,入于河,传汉光武提兵至此,适汝水泛涨,军竟渡,故名。”[5]可见“皇恩说”还是有一定依据的。另外,它也不只是单纯的“感皇恩”,其中还涉及火神庙、三皇社、张公等重要信息。
由此可见:祭火神的庙会不断扩大,是形成书会的起因;悼念张公的活动逐渐发展为曲艺竞技,促进了书会的发展;应水河畔助战救驾,共沐皇恩,进一步巩固了马街书会。
三、书会的习俗特点
马街书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习俗,这些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传承性及神秘性特点。
“赶会”是指每年正月十三,成千上万的艺人和观众自全国各地赶来马街参加书会。有诗云:“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可听万卷书”。可见马街书会场面之盛大。书会也曾被世界纪录协会认证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民间曲艺大会”。
在书会开始前,艺人们会进行拜师祭祖,也就是去火神庙上香磕头,祭拜“三皇”和“邱祖”。书会以棚数计算,一个说书摊为一棚。“亮书”就是艺人在会上说书;“写书”就是约请艺人说书。一般人们遇到喜庆之事,就会去书会请一摊书酬神还愿,称“还愿书”。在书会上写书最高的艺人将获得“书状元”称号,以此激励艺人前来赶会卖书,提高知名度。
总之,作为具有鲜明特点的传统民间曲艺交流场所,马街书会的突出特点是:规模大,居全国首位;说书“写书”,形式独特;内涵丰富,影响力大。
四、书会的现状
书会经历了清同治年间的兴盛,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衰败,又在改革开放时期重获新生。然而实际上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1999年到会曲艺团体有两千多人,2004年到会已不足五百人,且少有外省曲艺团体。参会艺人平均年龄越来越大,大部分艺人因生活困难而改行,年轻艺人鲜少出现,曲艺市场逐渐萎缩。
为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马街书会,延续和再现其风貌,让马街书会成为永不散去的书会,河南省政府启动了“河南省濒危民俗文化抢救工程”,对书会进行抢救性保护,如扩大会期,引入竞拍机制,最大限度保证艺人利益等,使一度萎缩的书会重现盛况。2009年书会艺人达一千多名,听书人次达20万,基本重现历史最盛时期。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以书会主体广场及名人雕塑苑、中华曲艺展览馆组成的马街书会曲艺文化园正式成立,并对外界开放。
马街,这个坐落在应河岸边看似平凡的村落,以其民间文化圣地的身份,吸引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观摩;马街书会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之下,马街书会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1]宝丰县委编.宝丰县地名志,1986.52.
[2]宝丰县委编.宝丰县地名志,1986.48.
[3]杨裕,主编.宝丰县志.方志出版社,1996.
[4]宝丰县曲艺编委会.宝丰县曲艺志,1989.
[5]宝丰县史志编纂委员会整理.清道光十七年宝丰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孙珂佳(1994-),女,汉族,河南宝丰人,河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本科在读。
J
A
1006-0049-(2017)16-02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