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瞿秋白马列主义中国化的翻译活动
2017-01-31马菲菲
马菲菲 张 春
西华大学攀枝花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0
初探瞿秋白马列主义中国化的翻译活动
马菲菲*张 春*
西华大学攀枝花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0
瞿秋白是职业革命家兼翻译家,他主张通过使用大众化的白话文来丰富中国语言。1920年,他与郑振铎、许地山等人筹建“文学研究会”,经常探讨俄国文学与社会的关系,1922年在莫斯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曾受到列宁的两次接见。1923年回国后担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作,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斗争。于此同时,他开始大量翻译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他所翻译作品的中心思想是主张科学和民主的救国论,他翻译的《国际歌》的歌词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瞿秋白精通外文又懂音律,边译边唱,使得《国际歌》朗朗上口广为流传。他认为要通过翻译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来唤醒中国人民,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和文学的发展。
一、“左联”时期的翻译奇才
“左联”时期,瞿秋白系统地翻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苏俄作品,翻译成就最大,是中国翻译马列主义的第一人。他雄心勃勃,满腔热血的宣传马列主义,无产阶级文学,如《高尔夫斯基创作集》,格拉特柯夫的《新土地》,卢那察尔斯基的《解放了的堂·吉诃德》,别的内伊的《没工夫唾骂》等。1928年他和鲁迅共同翻译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论开始大量出版,大约有一百三十九种。译著中最为出名的当属他所翻译的《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他的翻译作品大多集中于马列主义文献和进步的苏俄文化作品,带有很浓厚的政治色彩。而他的翻译作品也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五四时期的中流砥柱
瞿秋白所处的五四时期,对他的思想和翻译活动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他把翻译作为武器,批判旧社会,宣传新思想,力图改造人民大众。瞿秋白不同于陈独秀与鲁迅,他所介绍的马列主义更为全面更加系统化。陈、鲁二人主要介绍唯物史观,重点在与敌人的阶级斗争,瞿秋白则首次接触政治经济学,把辩证法与唯物论作为一个事物的整体进行宣传,主张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考察整个世界观。
(一)“既信又顺”的翻译原则
从翻译的目的来看,他认为文学是有力的武器,可以改造民众愚昧落后的思想。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强烈的社会责任使他大力翻译马列主义文化作品,为无产阶级革命扫清障碍如《社会之社会化》,大量白话文的使用,更为详尽系统地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方便普通大众的阅读。在翻译原则方面,他提出“既信又顺”。与当时鲁迅、赵景深提出的“宁信而不顺”、“宁顺而不信”两种走极端的观点不同,他主张信和顺不应当对立。不仅指出了人们对于翻译标准的片面理解,也辩证的看待这一问题,提出的“既信又顺”的翻译原则在当时是别具一格,独树旗帜的。因瞿秋白翻译的大多是外国革命的文学作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信和顺”又恰恰体现在他的翻译作品上—要求在翻译时要遵循原文,不得背离原文思想。与此同时,他提出两人或多人翻译的方法,一人翻译,另一人负责校正、润色。如他和旁人合译的《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瞿秋白并没有止步于翻译,他还进行文艺评论创作。成功翻译《唯物史观的艺术论》、《普易生的成功》等论文,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白话为本”的翻译原则
“绝对正确,绝对白话”是五四新文学的主要贡献,他发起大众语运动,提倡“现代中国普通话”。当时翻译界出现的欧化现象与大众化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文中大量使用半文不白的新文言,极大的阻碍了白话文的发展。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国内的人民大众迫切希望能读到有关马列主义思想的有关书籍。当时最先接触到的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他的文章中白话文与英文夹杂,如《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普通大众很难读懂。1921年后,中国共产党如雨后春笋在中国大地迅速发展,工人、农民大量加入无产阶级队伍,这就需要有通俗易懂的马列主义文本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瞿秋白翻译的《俄国无产阶级社会观》浅显易懂,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当时大众的需要,向劳苦大众解释什么是阶级,什么是资产阶级。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些高深的概念,瞿秋白还采用了改译的翻译方法—即用大众能明白的语法和句式结构通俗地介绍马列主义。如《无产阶级之哲学—唯物论》译本一经出版,便受到众人追捧,一时间洛阳纸贵。瞿秋白指出,翻译不仅是要把原文的内容介绍给读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要创造出新的中国的现代语言,借着翻译输入新的表现法。他和鲁迅等人大力倡导白话文运动,积极提倡使用群众都熟悉的语言,为白话文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总结
瞿秋白的一生十分短暂,却书写出璀璨辉煌的篇章。作为一名革命家,在积极领导中国共产党与敌人斗争的同时,大量翻译苏俄优秀的马列主义作品,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虽然他没有对翻译理论有系统地概括,但他提出的“既信又顺”、“白话为本”的翻译原则在当时都是别具特色的,对后人在翻译领域的借鉴、研究都有很大的意义,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1]高华丽.中外翻译简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8.
[2]方华文.20世纪中国翻译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2.
[3]冯文杰.翻译大家瞿秋白[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9).
[4]谢建芬.论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J].东岳论从,2001(5).
[5]李春红.试论瞿秋白翻译的革命价值取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
[6]周一平,林祖华.瞿秋白传播马列主义的两大特色[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4).
张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校级拔尖人才,市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美国弗吉尼亚州东门罗大学访问学者;马菲菲,西华大学攀枝花学院,翻译专业研究生。
H
A
1006-0049-(2017)08-00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