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舞蹈兴趣教学

2017-01-30杨卫佳

北方音乐 2017年21期
关键词:藏族钢琴舞蹈

杨卫佳

(北京舞蹈学院,北京 100000)

一、为什么要谈舞蹈兴趣教学?

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懈怠、懒散、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对所学专业兴趣减弱的情况。其学生状态的改变不仅影响了他们自身学习的进度、教师的教学进度。更直接导致了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我们最担忧的种种恶性循环。所以谈舞蹈兴趣教学的目的与好处是:教师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以使得学生受益的教学方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求新心理,创造和谐轻松的教学和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情绪愉悦中感受知识、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兴趣教学以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为基础,特别强调育教于乐。

二、我这么运用兴趣教学(以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为例)

(一)“民间人们”的故事很精彩

我们的第一堂民族民间舞课程上,大多教师在课堂中进行的的第一个环节便是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普及和讲解。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和表演,首先得感受民族民间文化和民族心理。所以,民族民间舞教学中,运用兴趣教学让学生们在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时首先对民族民间文化和民族心理“心领神会”,然后在表演和完成民族民间舞蹈时附有文化感,是非常必要的。据我发现,每当老师讲说的时候,大多数的同学都心不在焉。我曾试问过自己,其实民族民间文化很有意思,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像一个个“故事”。2013年我在海南省歌舞剧院附属芭蕾舞蹈学校进行教学实践学习,我便作为一名民族民间舞教师将我的疑惑与思考带进了这所学校,带进了我的课堂。教学对象是中专五年级的男孩,年龄十五、六岁。我试着通过一个藏族爱情故事——《茶和盐的故事》为主线,在介绍主人公外貌特征时将藏族地区天气环境服装特色以及独特的藏族服装对藏族舞蹈形成的因素融入其中。在介绍主人公在长期的放牧生活中建立纯洁的爱情时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以及长期放牧少有的娱乐方式便是对歌、对舞的生活习性带入其中。在讲女主人公祈愿爱人平安时将藏族人民虔诚的宗教信仰带入其中,更通过介绍最后男主人公去世火化时将藏族丧葬仪式带入其中。从他们安静聆听的氛围和全身心放在我身上专注的眼神来看,我知道,他们感兴趣了。

(二)要把舞蹈“音乐化”

对于第一次接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时,我们首先关注的一定都是这个民族的符号。所谓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符号”,则是指从民间采集提取通过编排成为教材后,将民间独有动态的元素动律或静态的造型美化和强化,形成动态和静态上对这个民族舞蹈认知进行审美意识上的“动律定形”。随着对某个民族舞蹈的短到舞蹈词汇,长到舞句、舞段的日积月累时,伴随着这些词汇、舞句、舞段的该有的民族情感“符号”却常常被忽略,这一点,学生在组合的学习和完成中体现得非常强烈,似乎觉得组合只是漂亮的完成一套动作,对组合应该有的民族情感体会和表达不到位,导致学生在后期完成和表演组合时形“形满而意空”。虽动作、节奏和风格正确却始终觉得少了那么点“味道”。民族音乐是民族情感“符号”的体现,是民族审美情趣另一种艺术形式的体现。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民族音乐是学生想要完成好表演好中国民族民间舞让他们对这个民族舞蹈和文化产生兴趣重要又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可据我观察和了解,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关注民族音乐对于民族民间舞的作用比起来,似乎更感兴趣“我学了什么动作、我学了几个组合”。我曾在年龄只有十四、五岁的四年级男班傣族舞蹈风格课前,做了一个小实验,将藏族、蒙古族、彝族、傣族的音乐片段分别播放给学生听,让他们分别说出指定曲目的属性。显然,对于十四、五岁的孩子来讲,让他们去回答音乐的属性是挺难为他们的,但结合音乐从配乐入手将各民族舞蹈和民族音乐的情绪及动态或静态的“符号”结合进行简单讲解,藏族弦子音乐中的节奏配合膝部颤膝动律营造松弛优美的情绪,蒙古族马头琴配合蒙古族舞蹈肩背动律营造辽阔自豪的情绪...那些优美的听觉“符号”和各民族的动态“符号”相结合总能让他们产生兴趣勾住他们的心。以傣族风格单元课程为例,葫芦丝音色柔美、飘逸、恬静、温润、细腻、饱满又不失质朴和精神像极了朴实恬静的傣族人民的性格。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像极了傣族舞蹈“符号”性的“三道弯”动律,在伴随音乐的过程中,示范单脚跟点屈伸旁展翅动作并让大家观察和思考视觉上舞蹈动作的运动轨迹和方式是否与听觉上音乐的曲风和葫芦丝转音滑音的质感一同与傣族“三道弯”动律雷同。这样从听觉到视觉的“眼见为实”让孩子们觉得很有道理,纷纷“一探究竟”,我知道,这一次,他们又感兴趣了。

(三)钢琴的启示

一直觉得好多桃李杯获奖选手在表演自己比赛剧目的时候,用强烈的风格、唯美的连接、令人赞叹的技术技巧紧紧咬住舞台,死死拉住观众的眼睛,有时候,看着他们在舞台上表演,被勾起兴趣的我都想上台跟着跳一段,真是叫人拍手称绝。然而跳出自己的剧目以后真的也同样是一个成熟的演员吗?我曾与不少老师聊过这个话题,结论是:选手站上擂台之前,是多少个老师的付出才将选手训练出来,那个奖,另一种程度上却是老师的,是老师“抠”出来的。而这种纯碎的“抠”却是个枯燥无趣的过程。没错,无论是舞台还是教室,这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学期的尾声,教学进度和教学组合完成进入“规整”阶段的时候,大多数老师会对本学期教授的组合进行整理和规整,用这种无趣却又不得不实施的方式来让一个班级的十几个人统一动作,整齐划一。老师辛苦但仔细的“一招一式”的“抠”,学生一遍一遍的来。不仅教师在一次次的重复和一回回返工里慢慢妥协,而且学生也在一次次重来和一回回消耗中慢慢懈怠。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常常听到“还有点嫩”、“还是少了点什么”、“没有做到极致”。哪怕最后一个班真的“一模一样”了,跳出了教室,跳出了组合,真的还会跳舞吗?而会跳舞真的只需要在教室里不断的“抠”就能达到吗?是不是唯独只有经历“抠”这个枯燥无趣的过程才是演员出师的必经之路?有没有一种有趣的方式在给予学生兴趣的同时给予他们思考,然后配合老师尽快完成“早熟”?当我带着这些疑虑和担心进入学期末这个“坎儿”的时候,却经历了一次不同的体验。那节课,学生们带着饱满的热情和看上去用不完的劲头完成一个又一个或组合或片段,并不是因为风格的不准确或节奏的不清晰,可我还是觉得不好。仔细想想,也许问题出在表演时动作不极致和心理递进不饱满。

钢琴是舞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也是几乎每个排练厅都有的物品。由于儿时接受过钢琴的教育,且一直对钢琴艺术甚是喜爱,觉得好的钢琴作品总是能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我觉得,钢琴演奏和舞蹈这个艺术门类在某种程度是相同的。我将学生集中到钢琴旁,我利用钢琴脚踏扩音踏板开始了又一次探索和实验,我的实验分别分为四个步骤让学生聆听且思考,首先,我演奏了一段非常简单又好听的即兴曲,但不踩扩音板。曲毕,我问他们是否好听,他们的回答是“好听”。接着我踩下扩音板,将刚才的曲子重新演奏了一遍,同样问他们是否好听,这时他们的回答是“好像比刚才好听些”。再次,我投入情感,配合扩音板又将一模一样的曲子演奏了一遍。这次他们的回答是“比之前两次的更加好听”。最后,我将相同的曲子通过提速演奏的方式将原本柔美抒情的曲子变成了欢快清脆的情绪,他们直呼“太神奇,太有意思了”但这时大家似乎有了明白了却又说不出来的感觉,纷纷陷入了思索的沉默……我告诉大家,第一遍演奏大脑仅限于记忆状态,将头脑中安排的音符通过钢琴这个媒介显现出来。同样就像我们在学习一段舞蹈的时候,大脑仅仅限于记忆状态,而我们的这些记忆也仅仅是通过我们肢体这个媒介去显现出来,大家所说的旋律的“好听”实际上等同于我们舞蹈或组合动作动率的“好看”,并不具备极高的欣赏价值。我第二次演奏运用了扩音板,音色听上去润色且舒缓了很多,没有了之前的僵硬感、死板感。其实也等同于我们随着舞蹈或组合学习的时间的推移,而且越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动作的表现越熟悉和到位。也如同我第二次演奏时的音色一样,让人觉得舒服了一些。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了,能抓住观众的眼睛了,但远远还抓不住观众的心。这个阶段也是我们上文提到,老师总在埋怨“没错,但还不好”的阶段。然而我第三次演奏相同乐曲中,不仅运用了扩音板,还在演奏中投进了我对曲子的理解,将我个人的情绪一同带入曲中,使原本好听的曲子拥有了我的灵魂,让听众不仅有了直观的听觉,还有了无限的想象。我们的舞蹈不也是一样吗?拥有灵魂、能给人带来想象与思考的舞蹈作品尚称经典,而能去思考赋予舞蹈作品灵魂、想象与思考的舞者才能长成艺术家。我告诉他们,比起他们“天下大同”整齐划一的完成组合,我更希望他们先思考先“美美与共”再“天下大同”。最后我通过在演奏过程中对相同曲子提速演奏的道理也很简单,我只想让大家思考,作为舞者,什么才是我们最最应该追求的高度和境界。如同钢琴是我表现自我的媒介一样,舞蹈动作也是自我的载体,而舞者本身才是主体。这就说明,同我演奏钢琴的道理一样,舞者这个主体内心活动的变化会让一组相同的舞蹈动作呈现截然不同的感受。那么我们的目的便也不再是学十个一百个甚至一千个舞蹈或组合,我们的目的是成为一个有灵魂,有感受,“有血有肉”的舞者。那节课大家听得出奇的认真。首先安慰的是他们很感兴趣,但最最欣慰的是通过这次“钢琴”演奏小实验,我的学生们从中得到了启示,开始思考和关注自己的内心了。

三、如何进行兴趣教学?

当然,教学是长期积累的经验。成为一位舞蹈教师,除了拥有对事业的激情与热爱之外,更是需要保持学习,仔细观察生活并且找到生活中任何与舞蹈教学有关的事并且运用到课堂,一定会在你的教学上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藏族钢琴舞蹈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纸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