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近年来国内巴洛克早期音乐的研究综述

2017-01-30刘龙山

北方音乐 2017年21期
关键词:威尔第巴洛克蒙特

刘龙山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一、文献综述

(一)史学著述

沈璇等著的《西方音乐史简编》是国内较早出版的通史类著作,介绍了各时期内的音乐风格及体裁。针对巴洛克早期,论述了意大利歌剧、清唱剧、受难曲、康塔塔、北德早期管风琴乐派、早期键盘音乐的形式与风格的演进。蔡良玉著的《西方音乐文化》将音乐发展置于历史与文化双重背景之下,叙述了巴洛克音乐诞生之初的时代特征,这些与音乐中追求情感表达、声乐体裁和独立器乐体裁的发展之间存在一定关联。该著作对于早期清唱剧、康塔塔和受难乐的发展概况涉及较少。叶松荣的《欧洲音乐文化史论稿——中国人视野中的欧洲音乐》是一部带有专题性写作特点的欧洲音乐文化史著作。作者称“巴洛克风格”为“多元格局下的音乐创作”,同时指出“意大利歌剧起源”与作曲家的个人创作具有直接联系。 于润洋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是国内出版的内容最为详实的通史类著作。文章先概述了巴洛克时期主要风格特征,然后按照历史脉络论述体裁形成与发展。具体分析了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但在某些内容上(如早期器乐体裁的发展概况)缺乏展开。

亚伯拉罕的《简明牛津音乐史》是一部跨越地域文化写作的音乐史学著作。作者强调同时期内不同体裁在不同地域文化内产生的风格流变,涉及巴洛克早期歌剧、器乐曲、键盘乐等。虽然列举了大量作曲家与作品,但缺少相应的音乐分析,且叙述结构相对松散。埃格雷布雷特著的《西方音乐》是一本运用主观意识写作的音乐史学著作。文章通过主观体验与理解进行相关研究。首先阐释了不同时代下对巴洛克风格美学的“主体性”解读,随后梳理出“竞争协作”的风格特征与音乐理论中的情感范式。虽然主观意识写作能够带来启发,但限制了作者的学术视野。保罗·亨利·朗著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论述了这一时期历史、政治和文化的描述为解释音乐风格与美学观念的产生做了铺垫。文章还论述了意大利以外地区的音乐发展概况。由唐纳德·杰·格劳特与克劳德·帕里斯卡一同编写的《西方音乐史》,围绕音乐体裁及风格特征进行论述。文章以“关键词”的形式详细的论述了多种音乐体裁,详述了如坎佐纳、奏鸣曲这类早期器乐体裁。

(二)专题研究

1.两种实践研究

孙国忠的论文《罗勒:“第二实践”的先驱》通过具体分析罗勒的三首牧歌,探讨了音乐、歌词、情感之间内在关联。由此推测——罗勒在牧歌创作中表现出的文本和音乐的隐喻性结构关系对之后“第二实践”风格具有一定的启发。吴新伟在《两种作曲实践的论战——对“阿图西—蒙特威尔第”之争的分析、评价和再审视》一文中细致地探讨了争论的核心问题,对两派在“不协和音的使用规范”上产生的分歧进行论证。认为“第一实践”为了追求音“美”,限制不协和音的使用;“第二实践”为了追求情“真”,放宽不协和音的使用。吴新伟的另一论文《女性主义叙事学下“阿图西—蒙特威尔第之争”的性别修辞》探讨了库西克《性别化的现代音乐》中关于“阿图西—蒙特威尔第之争”的叙事策略。库西克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视角探讨了争论文本的社会性别隐喻,即历史背景下女权与男权之间的不平等。为“两种实践”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曹耿献有三篇文献探讨了“两种实践”的相关问题。其中,《“第一实践”和“第二实践”研究》详细评述了新老两派争论的焦点,区分两派关于“和谐”“和音”不同的理解和使用规则。文章指出,两派最大的分歧不是美学观念,而是“不协和音”的使用规则。论文《“两种实践”与十六世纪“歌词与音乐的关系”变化及观念发展的研究》是从复调音乐到单声音乐发展脉络中追溯“两种实践”的历史“渊源”。两种实践在情感表现程度上存在差别,绝非观念上的根本对立。《阿图西与蒙特威尔第之争——“第一实践”和“第二实践”作曲观念差异的研究》一文继续讨论两种实践的观念之争,认为“第一实践”的创作适合表达温和的情感,“第二实践”的创作适合表达热烈的情感。文章最后总结出:历史上的西方音乐正是从“树立传统”到“打破惯例”再到“树立经典”的不断演化。

翟源的《阿图西与蒙特威尔第间的论争背后》认为该时期内的风格多样化是导致争论产生的重要原因。新兴作曲家打破传统束缚,使用新的作曲技法追求“人”在情感上的表达,体现着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的繁荣催生了个性、多样化风格,“第二实践”实属社会潮流和必然趋势。

2.音乐修辞学研究

约翰·W·希尔在《巴罗克歌剧分析》中指出,为了更好地理解过去的音乐,音乐研究需要借助同时期的音乐理论来解释音乐创作,即音乐同源理论。巴洛克早期歌剧作曲家正是通过模仿修辞演说,用音乐手段来表达歌词内涵,激发听众感情。 黄宗权在《“音乐修辞学”与巴洛克音乐情感表达范式的历史透视》一文中强调,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通过音乐修辞格来表现音乐情感,其背后的美学理论是情感程式论,即通过对音乐要素进行理性化组织来表现特定的情感。至于黄宗权的《“音乐修辞学”与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美学解读》一文则是对音乐修辞学背后美学观念进行深入解读。巴洛克早期作曲家在声乐创作中借用语言文法,通过“音乐修辞格”来表现具体情感,增强了音乐表现力。

3.早期歌剧作曲家及作品研究

商光亚的《蒙特威尔第歌剧〈奥菲欧〉研究》,从作曲家生平和时代背景入手,指出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推动了音乐戏剧化进程。文章分析了整部歌剧的音乐材料与结构,论述了多种音乐形式与情感、戏剧表现力的关系:宣叙调推进情节发展,咏叹调用于感情渲染等。谢飞的《真情美韵写人性—蒙特威尔第生活与音乐创作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内涵》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论述蒙特威尔第音乐风格及人文主义内涵,文章指出作曲家生活环境里的人文主义反映在其创作之中。杨燕的《佩里歌剧〈尤丽迪西〉人文主义情感色彩的分析》从歌剧《尤丽迪西》的情节和人物角色入手,挖掘出作品里的人文主义情感色彩及其存在的社会根源。文章对剧本结构、人物角色、音乐本体进行详细分析。佩里首创的宣叙调被后来的作曲家继承并发扬光大。

二、相关思考

为了进一步推动巴洛克早期音乐的研究进程,除了对上述专题研究的予以拓展和深入之外,增加专题性综论著述亦可适当弥补这一时期研究的薄弱环节。杨燕迪先生在《再议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当前处境与学科愿景》一文中指出,“专题性综论著述”指的是“客观严谨、资料翔实”的论著,“要求研究者深谙所论述领域的前人文献和研究问题,并能从中梳理出清晰的头绪……一定要翔实可靠,并能为今后进一步的探索提供信息、基础和指导。”例如撰写《清唱剧史》、《康塔塔史》等,这类综述性的专题研究对于改善目前的研究现状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此外,加强对经典文献的翻译引介也是一项迫切而有意义的工作。一方面要关注国际学术动态,将国际上公认的权威论著尽早地引入国内,另一方面也要确保翻译的学术质量。最为迫切的是引介一本权威的巴洛克断代史著作。目前,“诺顿音乐史”系列的第三部《巴罗克音乐: 1580—1750 年间西欧的音乐》正在由中央音乐学院余志刚教授翻译,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将整个17世纪西欧音乐概况置于宫廷文化和教会的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运动相互关联的影响之中,笔者相信这部权威性的断代史著作将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严谨的史论话语推动学界更为深入细致地认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推动各项专题性研究迈上新的台阶。

综上所述,巴洛克早期音乐在作曲技法、美学观念、人文内涵、体裁发展、风格特征等许多方面对中后期音乐文化的完善与成熟,乃至对后来的西方音乐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虽然复杂的历史环境与错综交替的风格流派不能通过研究进行历史的还原,但正是处于不同时代里的后人对巴洛克音乐地持续关注以及阐释和解读,才推动了巴洛克音乐“摆脱”历史环境的束缚,为现代人的审美所接受。同样,对于巴洛克早期音乐的研究随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深入探索而具有了超乎其本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猜你喜欢

威尔第巴洛克蒙特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暗调巴洛克之二》
小议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魅力
“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一)
19 世纪的法国大歌剧:威尔第的《唐卡洛斯》
父女情真深似海——威尔第与《西蒙·波卡涅拉》
意见簿上的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