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的唐、宋、元、明
2017-01-30武芳芳
武芳芳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北京 100000)
“点绛唇”首出于唐代,为五代词人冯延巳所作“点绛唇”。到了宋代,以“点绛唇”为名的词已有近400首之多,并有了“异名”的出现;至元、明,随着入曲的需要,“点绛唇”更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因笔者搜集到的“点绛唇”最早的工尺谱为清人所撰,故笔者先以《全唐诗》、《全宋词》、《全元戏曲》、《善本戏曲丛刊》、《六十种曲》为据,对唐、宋、元、明四朝代记录的“点绛唇”的文词进行了分析,以期对“点绛唇”在此时期的运用情况获得较为清楚的认识。
一、唐、宋之“点绛唇”
以“点绛唇”为名的词在《全唐诗》中仅有1首,即五代词人冯延巳所作“点绛唇”:荫绿围红,飞琼家在桃源住。画桥当路,临水开朱户。柳径春深,行到关情处。颦不语,意凭风絮,吹向郎边去。文词格式为:四、七、四、五、四、五、三、四、五,九句,四十一字。《钦定词谱》载,冯延巳“点绛唇”为双调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其格律为:▲仄平平(句),△平△仄平平仄(韵)。▲平△仄(韵)。△仄平平仄(韵)。▲仄△平(句),△仄平平仄(韵)。△▲仄(韵)。▲平△仄(韵)。△仄平平仄(韵)(本平而可仄者用▲;本仄而可平者用△)。并作注:“此调以此词为正体。若苏词之藏韵、韩词之添字,皆变格也。”这里所说的苏、韩之变格,为“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苏轼):不用悲秋(句),今年身健(韵)。还高宴(韵)。江村海甸(韵)。总作空花观(韵)。尚想横汾(句),兰菊纷相半(韵)。楼船远(韵)。白云飞乱(韵)。空有年年雁(韵);【点绛唇·病起恹恹】(韩琦): 病起恹恹(句)、对堂阶花树添憔悴(韵)。乱红飘砌(韵)。滴尽真珠泪(韵)。惆怅前春(句),谁相花前醉(韵)。愁无际(韵)。武陵凝睇(韵)。人远波空翠(韵)。
苏轼之“点绛唇”为双调四十一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词前段第二句本为七字句,因第四字处藏一韵,可作两句;韩琦之“点绛唇”为双调四十三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三仄韵。在《全宋词》中被收录为:病起恹恹、画堂花谢添憔悴。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四十一字。
以“点绛唇”为名的词在《全宋词》中共收有388首。其中,378首为完整,10首有部分文字丢失。完整的378首“点绛唇”中,有5对词作的内容完全一致,却被标注为两位作者的作品,这5对词作的名称分别为:【点绛唇·桃源】(秦观/苏轼)、【点绛唇·月转乌啼】(秦观/苏轼)、【点绛唇·新月娟娟】(苏过/汪藻)、【点绛唇·题雪中梅】(仲殊/宝月)、【点绛唇·春睡腾腾】(王安礼/寇寺丞)。因此,去重之后以“点绛唇”命名的宋词有373首完整。这373首词作的曲词格式共有两类。第一:四、七、四、五、四、五、三、四、五,九句,四十一字,共有372首。如【点绛唇·闺思】(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该类又包含一种特殊情况,即词作前段第二句因藏韵可被划分为两句者。如“点绛唇”(赵彦端):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因此,“点绛唇”的字格可以有九句体、十句体两种解释。第二:五、七、四、五、四、五、三、四、五,九句,四十二字。此类仅有1首。即“点绛唇”(作者不详):重午日才过,又经四日逢华旦。月娥降诞。春早桃花嫩。许字方竿,金雀屏开半。东休选。门楣壮观。偕老行如原。
关于“点绛唇”在宋词中的异名,《钦定词谱》载:“宋王禹偁词名【点樱桃】;王十朋词名【十八香】;张辑词有‘邀月过南浦’,名【南浦月】;又有‘遥隔沙头雨’句,名【沙头雨】;韩淲词有‘更约寻瑶草’句,名【寻瑶草】。”笔者在查阅了《全宋词》后发现:1、王禹偁未作有以【点樱桃】为名的词,此人被收录于《全宋词》中的词作仅一首,名为【点绛唇·感兴】。其曲词格式为:四、七、四、五、四、五、三、四、五,九句,四十一字;2、王十朋的【十八香】是王十朋以多种花为主题作的十八首词,词名如【异香牡丹】、【温香芍药】、【国香兰】;3、《全宋词》中确有张辑的【南浦月】(寓点绛唇赋潇湘渔父)、【沙头雨】(寓点绛唇)两首词,其曲词格式与宋代词作“点绛唇”之通行格式一致;4、《全宋词》所收韩淲之【点绛唇·寻瑶草】,其曲词格式亦与宋代词作“点绛唇”之通行格式一致。
综上,作为词牌的“点绛唇”发展到宋代,有【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四个异名,至于羊基广在《词牌格律》中提及的【万年春】、【乐府乌衣怨】两异名,还未找到相关的资料予以证实。
二、元代之“点绛唇”
为了解曲牌“点绛唇”在元代戏曲中的使用情况,笔者对王季思主编的《全元戏曲》进行了查阅,并发现,该书籍中使用曲牌“点绛唇”的剧目有223个(附录剧目个数不计于内)。其中,完整剧目207个,残缺剧目16个。
笔者对《全元戏曲》中的所有“点绛唇”进行了分析,一方面,曲牌“点绛唇”在元代戏曲中的运用情况比较稳定。主要表现为:从出现的位置来看,除李文蔚《同乐院燕青博鱼》、石子章《黄桂娘秋夜竹窗雨》、吴昌龄《西游记·第四本》等六剧外,其他剧目所用“点绛唇”均为第一折的首牌;从每个剧目使用“点绛唇”的支数来看,除吴昌龄《西游记》中使用5支、施惠《王瑞兰闺怨拜月亭》中使用2支、高明《蔡伯喈琵琶记》中使用2支、无名氏《胭脂记》中使用3支、无名氏《三国志大全》中使用2支、无名氏《冯京三元记》中使用5支外,其他剧目均使用1支。
另一方面,曲牌“点绛唇”在元代戏曲中的使用情况又复杂多变。从曲词上看,共有四种类型:四句体、五句体、六句体、十句体。一、四句体。运用该类型的剧目如:关汉卿《闺怨佳人拜月亭》,共13部。该类型前两句的字格基本为四、七,后两句的基本字格难以划分,字数也难以确定。有时,第二句的七字因藏韵又可划分为四+三两句,此种情况可作四句体的四、七、四、五与五句体的四、四、三、四、五两种解释。二、五句体。《全元戏曲》中共有200个剧目运用了此类型,它在所有类型中所占比重最大。该类型的常用字格为:四、四、三、四、五,五句,二十字。使用剧目如:马致远《西华山陈抟高卧》。五句体的另一字格类型为:四、四、三、四、六,五句,二十一字。该类型较前者为少,使用剧目如:无名氏《田穰苴伐晋兴齐》;三、六句体。运用该类型的剧目如: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共8部。字格基本为:四、四、三、四、三、三,六句,二十一字;四、七句体。运用该类型的剧目仅有施惠《王瑞兰闺怨拜月亭·第四出》1例,字格难以划分;五、十句体。运用该类型的剧目仅《蔡伯喈琵琶记》1例,字格基本为:四、四、三、四、五、四、五、三、四、五。
三、明代之“点绛唇”
为了解曲牌“点绛唇”在明代戏曲中的运用情况,笔者对《善本戏曲丛刊》中的所有明代著作及[明]毛晋编写的《六十种曲》进行了查阅,并对其中的“点绛唇”进行了分析。
(一)《善本戏曲丛刊》
《善本戏曲丛刊》为王秋桂主编、台湾学生书局于中华民国七十三年至七十六年出版的一套明清善本重刊性质的戏曲研究资料,共六辑。其中,明代著作共收有曲牌“点绛唇”124支。
著作诸多,不免有些剧目会被反复记载,如《琵琶记》中的两支“点绛唇”,便在《乐府菁华》、《玉谷新簧》、《摘锦奇音》、《歌林拾翠》等书籍中被反复记载,为避免此种情况发生,笔者对124支“点绛唇”进行了去重,去重之后,共73支。对曲词分析后,笔者认为,从曲词上看共有以下六种类型:一、四句体。该类型共有两种情况:四、七、四、五,四句,二十字。该类型第二句的七字有时可将其划分为“四+三”两句,此种情况可作四句体与五句体两种解释。因具体结构特征不明显,笔者将此种类型的使用支数与五句体一并计算;其他如《三元记·格天》中的【点绛唇·环佩铿锵】,该类“点绛唇”共7支。二、五句体。使用该类型的“点绛唇”共45支。该类型又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四、四、三、四、五,五句,二十字。使用剧目如《玉谷新簧》中的《西厢记·莺莺夜赴佳期》。包括另一种字格:四、七、四、五,四句,二十字。使用剧目如《八能奏锦》中《易鞋记·朋举登程》;四、四、三、四、六,五句,二十一字。使用剧目如《群音类选》中的《海神记·老鸨训女》;其他该类型如《北词广正谱》中的【点绛唇·花木阴阴】。三、六句体。运用此类型的“点绛唇”共3支。基本字格为:四、四、三、四、三、三,六句,二十一字。《群音类选》中的《仙吕点绛唇一套·携妓长桥玩月》便为此种类型。四、七句体。运用此类型的仅《王昭君和番》中的【点绛唇·位列西台】1支。基本字格为:四、四、五、三、四、四、七,七句,三十一字。五、十句体。运用此类型的“点绛唇”仅2支。基本字格为:四、四、三、四、五、四、五、三、四、五,共十句,四十一字。如《琵琶记·伯皆上表辞官》中的【点绛唇·月淡星稀】。六、其他。该类型的基本字格难以划分,共15支。
(二)《六十种曲》中的“点绛唇”分析
明代毛晋编写的《六十种曲》中,共有45个剧目使用了曲牌“点绛唇”,使用支数累计102支。因《还魂记》被记录了两次,去重之后,《六十种曲》中,共有44个剧目使用了曲牌“点绛唇”,使用支数共计97支。
笔者通过分析认为,一方面,曲牌“点绛唇”在《六十种曲》中的运用情况比较稳定。具体表现为:从“点绛唇”出现的位置看,有11支“点绛唇”不为本齣的首牌,其它均为首牌;从多支曲牌的连用情况看,有17处为2支连用,4支连用的情况仅《千金记·会宴》1例。另一方面,曲牌“点绛唇”在《六十种曲》中的使用情况又复杂多变。从曲词上看,《六十种曲》中的97支“点绛唇”共包含以下六种类型:一、二句体。词类型仅《千金记·会宴》中的【点绛唇·鸿门会宴计定下】1支,基本字格为:七、七,十四字。二、四句体。运用该类型的“点绛唇”有27支。该类型又包含以下两种情况:四、七、四、五,四句,二十字。使用该类型的剧目有《浣溪沙》等;该情况中的某些“点绛唇”可有四句体的四、七、四、五与五句体的四、四、三、四、五两种解释;其他使用剧目如《焚香记》等。三、五句体。运用该类型的“点绛唇”有64支,在所有类型中运用最广。该类型又包含以下三种情况:四、四、三、四、五,五句,二十字。使用该类型的剧目有《香囊记》等;四、四、三、四、六,五句,二十一字。使用该类型的剧目有《节侠记》等;其他。使用剧目如《三元记·格天》中的【点绛唇·霭霭天香】。四、六句体。仅《西楼记·衞行》中的【点绛唇·黄石深筹】1支使用了该类型。其基本字格为:四、四、三、四、四、四,七句,二十三字。五、八句体。运用该类型的“点绛唇”有3支。该类型又包含以下两种情况:四、七(四+三)、四、五、四、八(五+三)、四、五,八/十句,四十一字。使用该类型的如《琵琶记》中的【点绛唇·月淡星稀】,共2支;四、七、四、五、五、七、四、五,八句,四十一字。使用该类型的仅有《紫箫记·皈依》中的【北点绛唇·宝焰金华】1支;六、九句体。使用该类型的仅《水浒传·谋成》中的【点绛唇·羽扇纶巾】1支,基本字格为:四、七、三、五、四、五、三、五、七。
四、小结
从唐、宋、元、明四个朝代所记录的“点绛唇”来看,所表现出的特点既多样又统一。从文词上看,唐代开创了九句之先河,宋代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十句体,元代又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四句体、五句体、六句体、十句体等体式,至明代,体式已有二句体、四句体、五句体、六句体、七句体、八句体、九(十)句体等多种,这都体现了曲牌“点绛唇”在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从“点绛唇”在剧中出现的位置看,大都是某折或某齣的首牌,几支连用的情况非常普遍;从名称上讲,“点绛唇”除了作为宋词时出现了【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四个异名外,其他朝代均无异名,这都充分体现了在流变过程中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