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元素在音乐感统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2017-01-30王爱林

北方音乐 2017年21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功能性民族

王爱林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

序言

由于自己的学习经历,笔者在参加感觉统合高级测评师培训时,迸发出音乐和感觉统合训练(以下简称“感统”)相融合的创新想法。又分别于2017年7及2017年9月参加了音乐感统创始人陈泽铭老师的“音乐感统指导师”的初级与中级班的培训,因此与“音乐感统”结下了不解之缘。“音乐感统”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作曲家陈泽铭先生所创立的一种新型的音乐儿童教育理念,结合音乐感统的原则和基本原理,笔者有望能探索出民族音乐元素与感觉统合训练相融合的“民族音乐感统”教学模式。一方面由于笔者的省级课题及研究生毕业论文都与此有关;另一方面源于对民族音乐文化和音乐感统的热爱。笔者大学至研究生学习期间一直从事幼教工作,深感到绝大部分家长崇洋媚外的心理,为幼儿时期感受民族音乐文化,体验民族风土人情的这件事感到担忧。匈牙利著名的“民族音乐之魂”柯达伊一生致力于民族音乐教育的的事业,鲁迅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著名的音乐作曲家谭盾,深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擅用现代技术与传统音乐进行碰撞,擦出了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民族音乐之火;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于2000年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家乡的歌”;2017年7月以“本土化”作为第一届奥尔夫教育大会的主题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等等。这些种种原因引发了笔者的深刻思考,针对音乐感统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的这一问题,笔者结合音乐感统的基本原理,分别以陈泽铭老师的三首“功能性”音乐进行音乐感统游戏的创编,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为“民族音乐感统之旅”提供新的教学模式。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了解民族音乐的根脉——民族音乐文化,以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感统教学的主题背景;再为“功能性”的民族音乐创编感统游戏,作为音乐感统教学的线条;最后阐述民族音乐元素在音乐感统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性意义。

一、寻求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感统的主题

当古老的西方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销声匿迹时,在世界的东方却仍然屹立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正不断接受历史和时间的考验,接受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交织。在新时代的革新和信息带的发展中,寻求民族音乐就要守住民族音乐文化的根脉。将民族音乐元素应用于音乐感统的创作中,首先就要从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开始,因为民族音乐文化是服务于民族音乐元素的,音乐感统游戏要遵循民族音乐文化的习俗和特点,体验不同民族的代表活动和风土人情,致力于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感统”之路。

(一)以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感统主题的原因

1.主题式情境教学

首先是具有主题性,一切教学内容围绕着中心主题展开,是整节课的主干命脉。教学中各个具有特色的分支主题紧紧相连,紧紧围绕特定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展开不偏离主题。教学设置中更结合婴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一连串富有鲜明内容衔接的“子”情境构成了单元主题情境,这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符合心理学认知的直观原理,幼儿通过感官认识和感知世界,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这有助于感性素质的提升。

2.串联式情境教学

串联式情境教学具有创意性,它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一系列分支情境,注重民族文化各个要素的有机整合,具有连贯性,并与主题前后呼应、首尾相连。以民族音乐文化展开串联情境,可以围绕物质民俗(服饰、建筑、饮食、交通、物质生产)、社会民俗(社会组织、婚姻礼仪、丧葬仪礼、岁时节日)、精神民俗(宗教信仰、民间音乐、民间舞蹈)、语言民俗这四大方面进行有机筛选、整合、创作成一个过渡自然、一脉相承的整个主题情境。其次,符合心理学记忆发展的特点,各个环节反复围绕主题进行,不只是单一的碎片式记忆,使得记忆更加深刻。

3.增强民族文化意识

音乐感统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幼儿期是学习音乐的黄金阶段,在婴幼儿的音乐感统中以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主题串联,一方面让他们感受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培养幼儿从小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提升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增加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提升感性素质的培养。

(二)以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感统主题的三个范例

1.案例一:6-12个月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文化:

“泼水节”也叫“宋干节”,它是傣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傣族的傣历新年。在农历四月中旬左右,傣族人民在“泼水节”这一天盛装穿戴,从水井里打出最纯净的水倒入容器中,用缅桂树枝沾着净水洒向对方的身上,以祈求带走不洁之物,保佑新一年吉祥如意。

2.案例二:1.5-2岁汉族《采茶舞曲》

采茶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茶的故乡,素有“以茶代礼”的风俗。“采茶”原本是我国南方的一种农耕生产活动,随着民间文化的发展,“采茶”逐渐成为流行于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的民间歌舞体裁,用于表示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

3.案例三:2-3岁藏族《采花节》

采花节日:

“采花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独特的民间习俗和盛会。相传农历五月初四这一天,十五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女子在至亲男子的陪同下,至神山之顶2天歌舞奠祭,第二天沿途采花装扮自己归来,祈求幸福吉祥。

二、选取民族音乐,作为音乐感统的线条

民族音乐是由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民族文化和展现民族精神的音乐艺术。素有“礼乐之邦”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受历史文化和地区形态的影响,民族音乐表现出各自独特、各领风骚的民族韵味和音乐风格。

(一)“功能性”民族音乐的选取原则

1.符合孩子音乐能力发展的特点

美国哈佛大学神经物理学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到:孩子天生具有音乐智能并且能促进其它七种智能的发展。受环境和教育的不同,孩子显现出来的音乐欣赏能力也各不相同。根据英国音乐发展心理学家哈格里夫斯、英国的心理学家舒特·戴森、美国音乐心理学家戈登等人的研究表明:0-1.5岁称为音乐能力的萌芽期,新生儿能感知各种声音;6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主动对音乐作出反应,可以面带高兴乃至惊喜的表情追踪声音发声的位置,这时可以对纯音响作出反应;到1周岁时,可以对较鲜明的节奏作出相应的反应;1-1.5岁时,幼儿会对声音刺激的反应表现出明显的进步,这时不同类型的身体活动明显增加。1.5-3岁称为音乐能力迅速发展时期,1.5岁左右的幼儿已开始尝试身体动作与音乐节奏相协调的迹象;2岁时,幼儿能倾听简单的音乐并且能模唱歌曲的片段,跟随旋律做身体的律动。3-6岁称为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岁开始可以对幼儿进行简单的节奏节拍、音色音高、音强等简单的音乐训练;3-4岁时,幼儿能感知旋律的轮廓,产生情绪上的共鸣,这时可以培养绝对音高感,为以后学习乐器打基础;4-5岁时,孩子能够辨别音高、音区及重复简单的节奏;5-6岁时,可以准确地跟随节拍唱歌及即兴创作,能够用恰当的词汇形容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绪。

2.要具有明显的情境性

根据音乐感统的核心原理——音乐音响与感觉信息的联觉对应容易发现,如果音乐的某一要素成了干扰变量,只会削弱感统训练的效果,导致音乐与感觉统合训练成为了简单相加的背景音乐,就不属于音乐感统的范畴。因此“功能性”音乐的选择一定要具有明显的情境性,根据教学目标的制定,有目的地设计感统游戏,再根据游戏创作编配适合的具有情境性的“功能性”音乐。只有情境性明显的“功能性”音乐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体验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感统训练效果。

3.根据民族文化内容选择“功能性”民族音乐

音乐感统训练是以感统训练为目标,融合音乐为手段的训练技法。它区别于传统枯燥单调的感觉统合训练,更具趣味性、愉悦性、审美性和增效性。在音乐感统训练中,增加民族音乐元素,使得音乐感统更具“民族化”和“本土化”。民族音乐的“功能性”创编首先要遵循音乐感统“功能性”音乐的原则,然后根据不同民族的物质风俗、社会风俗、精神风俗、语言风俗四大方面的民族特点进行创编融合,立足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感统之旅”。

4.遵循音乐感统的基本原理和原则进行“功能性”改编

“功能性”民族音乐是服务于音乐感统进行有效训练的手段,因此需要遵循音乐感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要符合游戏的动作与“功能性”民族音乐进行融合,要符合游戏运动的动作、幅度、频度与“功能性”民族音乐相合拍。这样才能实现音乐感统的增效性、审美性和趣味性。

(二)以民族音乐作为“功能性”音乐的创新案例

1.案例一:6-12个月傣族《傣族舞》

1)教学目标:

a.了解傣族的“泼水节”文化

b.发展婴儿的前庭觉、空间感及身体感受水的触觉刺激。

2)教学准备:

音乐《傣族舞》(陈泽铭先生作曲)、充气游泳池(底部可用彩虹伞垫着)、水、装水容器、树枝

3)教学过程:

a.此环节前准备好充气游泳池盛满干净水(冬天放温水)

b.教师向大家介绍“泼水节”民族文化并作为音乐感统教学的主题背景。

c.游戏开始前,父亲把婴儿裤子脱了,母亲用容器装些水做备用。游戏开始时,父亲跟着音乐手握婴儿腋下进出进出游泳池,当音乐匹配作出进入游泳池动作时,母亲此时要用树枝沾水洒向孩子的脸上。

4)“泼水”步骤:

a.充气的游泳池里放入适量的干净水作为“井水”(冬天放温水)。

b.用容器盛些净水做备用。

c.父亲抱着婴儿进出游泳池,进入游泳池时母亲用树枝沾着容器里的水洒向婴儿的脸上。

音乐选自于陈泽铭先生作曲的《傣族舞》,笔者选取了民族传统节日“泼水节”,作为“傣族音乐感统之旅”的教学主题背景。在了解“泼水节”的文化习俗和“泼水”步骤后,笔者进行了“泼水节”的音乐感统游戏创编。在音乐应用上,采用句式结构规整的《傣族舞》,同时加入傣族的民间乐器——象脚鼓、葫芦丝,一个乐句泼一次,每段式开头“象脚鼓”都给了明显的速度提示,这对感统游戏进出游泳池的速度做了“功能性”配备,让幼儿感受到音乐节拍的快慢对比。当“象脚鼓”声音出现时,要手握婴儿腋下抱进游泳池,同时用树枝沾水洒向婴儿脸上,进进出出游泳池有利于婴儿的前听觉得到刺激,同时发展了婴儿的空间感。“泼水”环节有利于让婴儿身体感受水的触觉刺激,发展触觉。契合了音乐感统的“信息给出的时间控制”和“特殊音响的指令作用原理”。

2.案例二:1.5-2岁汉族《采茶舞曲》

1)教学目标:

a.了解汉族的茶文化

b.通过摇晃茶树的动作发展幼儿的手部粗大动作;采摘的动作发展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及手眼协调能力;最后旋转的动作促进幼儿的前庭觉发展。

2)教学准备:

音乐《凤阳花鼓》(陈泽铭先生作曲)、竹筐、茶树

3)教学过程:

a.教师向大家介绍《采茶舞曲》的民族文化并作为音乐感统的主题背景。

b.教师做动作的示范并发放教具。

c.跟随音乐先双手抓住茶树做摇晃的动作,再做“摘”和“放”的动作,最后起身旋转。

4)采茶步骤:

a.采摘之前,先摇动茶树,除去露水、雨水等不洁物。

b.采摘时,跟着“功能性”的音乐做“采摘”和“放”的动作。

c.采摘结束时,旋转的“功能性”音乐表示高兴的心情。

音乐选自于陈泽铭先生作曲的《凤阳花鼓》,笔者选取了民间歌舞“采茶舞曲”作为“汉族音乐感统之旅” 的教学主题背景。在了解“采茶舞曲”的文化习俗和“采摘”步骤后,笔者进行了“采茶舞曲”的音乐感统游戏创编。在音乐应用上,采用句式结构规整的《凤阳花鼓》,同时加入汉族的民间乐器——鼓、锣、钹,当前奏出现铃圈摇晃时,做出采茶的第一步——摇晃茶树,摇2次,然后跟着音乐的节拍进行“采”和“摘”的动作,这有利于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的训练。当开始采摘时再次出现铃圈的声音,把采摘的茶叶放入竹筐中,也在发展幼儿的听动统合训练,这样完整的一套动作进行2次重复,这契合音乐感统的“信息给出的时间控制”和“特殊音响的指令作用原理”。

3.案例三:2-3岁藏族《采花节》

1)教学目标:

a.了解藏族的传统节日——采花节

b.发展幼儿的触觉、前庭平衡觉、联觉、听动统合训练、本体觉。

2)教学准备:

音乐《走走跳跳停停》(陈泽铭先生作曲)、竹筐、踩踏石、触觉盘、障碍物

3)教学过程:

a.教师向大家介绍《采花节》的民族文化并作为音乐感统的主题背景

b.随音乐在踩踏石、触觉盘上行走。

c.随音乐方向进入密林深入,大步跨过障碍物来到采花处。

d.随音乐做适当的身体律动,做“采”和“放”的动作。

e.最后跟随音乐旋转采花结束。

2)采花步骤:

a.走在蜿蜒曲折的石头路上。

b.穿越密林深处。

c.采摘时,跟着“功能性”的音乐做“深蹲”、“采摘”的动作。

d.采花结束时,旋转的“功能性”音乐表达采花的兴奋之情。

音乐选自于陈泽铭先生作曲的《走走跳跳停停》,笔者选取了藏族的民俗节日“采花节”作为“藏族音乐感统之旅” 的教学主题背景。在了解“采花节”的文化习俗和“采花”步骤后,笔者进行了“采花节”的音乐感统游戏创编。在音乐应用上,采用句式结构规整的《走走跳跳停停》,随着音乐的八分音符节拍在踩踏石和触觉盘上行走,当出现长时值节拍时,大步跨过障碍物,四次重复以上动作,紧接出现重音跳跃,然后跟着音乐节奏做出采花过程,做出深蹲、采摘动作,最后的重心旋转跳跃表达采摘完的喜悦之情。这契合音乐感统的“音乐音响(音强)形态与感觉信息的联觉对应原理”和“信息给出的时间控制”和“特殊音响的指令作用原理”。

三、民族音乐元素在音乐感统中应用的现状和意义

(一)民族音乐元素在音乐感统中应用的现状

由于音乐感统尚未被广泛普及到全国各地,查阅所有相关的文献资料,笔者可参考的主要是陈泽铭先生的著作《婴幼儿音乐感统训练》和《幼儿园音乐有效教学六讲》,及7篇相关的学术论文、期刊,这7篇学术研究中符合“音乐感统”的原则和基本原理的又将大打折扣,所以笔者可参考的文献研究少之甚少。此外,将民族音乐元素应用到音乐感统教育中的研究,尚且没有其它文献可以参考,不过笔者在陈泽铭先生的著作中找到了写作素材,比如安徽戏曲的改编曲《凤阳花鼓》、藏族音调改编曲《我的一家》、新疆改编曲《刀郎舞》等,均被改编成“功能性”的民族音乐,带有民族化色彩。

(二)民族音乐元素在音乐感统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音乐感统教学的本土化

这里的本土化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民族的“本土化”,根据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的特点进行创编“功能性”民族音乐;二是地区的“本土化”,根据不同地区的本土游戏等进行创编“本土化”的特色感统游戏。

2.有利于丰富音乐感统的教学内容

音乐感统中的“功能性”音乐选择除了作曲家创作音乐的两个方面外,还需要与感统游戏相“贴合”,遵循音乐感统的核心原理即可。那么“功能性”的民族音乐使得音乐的内容更具有民族化,使得感统训练更深入化,再将民族性的习俗、文化、游戏等融入到音乐感统中,也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整个音乐感统的教学内容。

3.有利于实现民族音乐的多元化传承

民族音乐元素被广泛地运用到视唱练耳教学、声乐教学、电影传媒、各种作品创作等中,以凸显其传承的价值。多元化传承包括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传承、文本传承、教育传承、专业传承、媒体传承,在音乐感统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属于教育传承的一种,这有利于实现多元化传承的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民族音乐是颗璀璨的艺术瑰宝,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和明信片,寻求民族音乐就要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将民族音乐元素与音乐感统训练相融合,也是在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笔者结合音乐感统的原则和基本原理,分别以傣族的“泼水节”、汉族的《采茶舞曲》、藏族的“采花节”作为民族音乐感统教学的背景主题,再为“功能性”的民族音乐创编感统游戏,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感统案例。本研究是笔者研究生毕业论文中的一个选题角度,由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功能性”的民族音乐创编将放入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中。笔者对于研究民族音乐感统之旅还只是个开始,在“功能性”民族音乐创编中最起码要保留民族音乐的精髓,更要符合音乐感统的范畴。本研究只是粗略地将民族音乐元素与音乐感统进行融合,以此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但是笔者相信,将民族音乐元素应用到音乐感统教育中,这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开拓空间。

[1]陈泽铭.婴幼儿音乐感统训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2][苏]埃德温·戈登.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3]赵媛.学前儿童音乐感觉统合训练的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3.

[4]马晓敏.幼儿音乐感觉统合训练技法的创编研究与实践[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3.

[5]唐宇翔.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6]孙锦恰.民族音乐的亲子课程模式探索[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1.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功能性民族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我们的民族
差异化功能性纤维研究进展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