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心理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研究
2017-01-30林荣森
林荣森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
接受心理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研究
林荣森**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这不仅是一个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和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一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和外化于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受教育者更好地接受教育,是教育者必须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从接受心理的视角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化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接受心理的内涵与特点
接受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的心理活动和变化,是受教育者出于自身的需要,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整合、吸收、内化时的心理倾向的总和,这反应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把握接受心理的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特点有:
第一,主体性。这是接受心理最鲜明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满足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保证教育方式发挥作用,才能使他们接受教育内容,奠定接受心理的根基。
第二,统一性。接受心理是内化与外化的结合。受教育者自觉把外在的思想纳入自己的观念中,并能够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是接受心理实现的标志。
第三,能动性。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内化中的内化主体。内化主体有自己的“前结构”,内化主体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选择,决定是否吸收教育内容,而不是盲目、被动的接受。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中接受心理实现的基本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问题实际上是内化主体的接受问题,移入心理层面,就表现为接受心理问题。受灌输理念的影响,教育者较多使用灌输方式将价值观强加给内化主体,使得内化主体并没有从心理上认同教育内容。因此,需要在接受心理形成的不同环节中针对性地运用教育方式,使内化主体能自愿自觉的接受思想观念。
(一)满足期望环节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中,想要满足大学生的接受心理,需要了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彼此之间的愿望和需要,包括学校的教育目标与学生对教育的期望。一方面,教育者应该以潜移默化、以身作则的方式把教育内容传授给教育者,使教育者从心理上认同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应积极反馈自己的意见和需求,让教育者了解他们的内心愿望。
(二)需要筛选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相互满足需求的动态过程,都有已经形成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如果新的教育内容与他们的原有的结构相符合,受教育者能更容易接受。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结合每个受教育者的差异性进行教育。
(三)接受心理实现环节
接受心理实现的标志是内化主体能运用已经内化的思想观念指引自己的行动,内化主体能发自自己的内心承认、认可教育者的观点,在选择和辨别之后纳入自己的意识体系中,成为自己的意识的中心,并且能指导行为,这才是真正接受了社会思想观念。
三、把握接受心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程度的途径
了解接受心理的实现环节,是本研究得以进行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强制的把社会要求的观念和思想灌输给学生,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受教育者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内化问题的基础上,运用接受心理的规律针对性地提高受教育者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满足受教育者的期待。接受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期待视野”,指在阅读文学作品前,读者的经验构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在阅读作品时,自然是依照自己的习惯去欣赏作品,从而对作品产生心理期待。如果教育内容与内化主体的期待一致,内化主体就会对教育内容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地去接受。这就要求双主体之间互动、交流,了解双方的心理需求。比如,拓宽交流渠道,使双方传递各自的想法,使内化主体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
第二,关注受教育者的情感。了解受教育者的情感是满足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重要方法。情感和情绪都是内化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道德观念产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但二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进程产生不同的影响。情感比情绪更加稳定,浓厚,影响着内化的深度和广度。而积极的情绪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接受具有推动作用,受教育者的否定性情感与心理状态降低了内化的效果。因此,教育者必须运用正确的情感激励手段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情绪,从而消除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否定、厌烦、拒绝接受的态度。
第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氛围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内化的外部条件,为思想与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无形的力量。在文化氛围的缔建过程中,应坚持以内化主体为中心,注重内化主体的合理诉求,看重内化主体的个体差异,这样的培养模式会更容易满足内化主体的接受心理,会在接受教育内容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动力。教育者要善于改变教育的互动方式,丰富教育方式,使其呈现多样化,增进内化主体的接受动力。
[1]马广超.群体心理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2014.
[2]胡羽.态度理论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赵宏春.接受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症因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4]王国义.接受理论视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8:144-146.
[5]桂晓骏.接受主体功能性系统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技信息,2009,33:140-141.
[6]郑梅萍.高校辅导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的新路径——基于微博视阈下的探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6,04:92-94.
G
A
1006-0049-(2017)03-0155-01
**作者简介:林荣森(1985-),男,汉族,辽宁丹东人,本科,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