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西赈灾历历史回望”新闻行动的“蝴蝶效应”

2017-01-30

视听界 2017年1期
关键词:豫西惠山赈灾

“豫西赈灾历历史回望”新闻行动的“蝴蝶效应”

戈文辉

2015年7月,无锡广电开展的“豫西赈灾历史回望”新闻行动作为一项媒体间的宣传活动,产生了传播的“蝴蝶效应”。本文重在分析这项新闻行动产生广泛影响的主要原因。

媒体传播;“蝴蝶效应”;无锡广电

2016年11月14日至12月5日,央视科教频道连续用四个周一的21:00黄金时段,播出了四集大型人文纪录片《惠山祠堂群》。熟悉这一大型人文纪录片背后故事的人说,正是有了无锡广电集团努力不懈的新闻宣传产生的媒体传播“蝴蝶效应”,无锡地域特有的、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由超过一百座祠堂组成的无锡惠山古镇祠堂群及其祠堂文化研究,才达到了全国性关注的高度。

《惠山祠堂群》以民国期间无锡各界豫西慈善赈灾活动中,赈灾者之一的过智修在家谱中的去世记载为切入点。惠山祠堂《过氏宗谱》原在过智修名下仅记“病卒”二字,过智修唯一的女儿,现年90岁的过毓华老人,依据无锡广电新闻媒体2015年夏开展的“豫西赈灾历史回望”新闻行动挖掘出的大量史料证据,最终在新一轮的惠山祠堂族谱修订过程中,经全族认同将其更正为“赈灾病卒”四字,实现了还历史真实、续氏族荣光的愿望。

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的中国华北、西北八省发生了一场罕见的特大灾荒。地处中原豫晋陕三省交界处的河南陕州地区(今三门峡市陕县一带)连年大旱,继而爆发蝗灾,赤地千里。又逢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几十万灾民挣扎在生死线上。远在千里之外的无锡,广大人民群众和一批工商实业家紧急展开了豫西慈善赈灾工作。无锡民间连续数年派出赈灾队伍奔赴灾区,全力拯救灾民于水深火热,演绎出了如过智修这样的以身殉职一心赈灾的故事。

无锡民国豫西慈善赈灾距今近90年, 无锡广电的新闻宣传起到了发掘地方文化光彩、回望不同凡响往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的作用,且由此产生的媒体传播“蝴蝶效应”进一步推动了惠山祠堂群人文历史价值的发现。

一、媒体传播的历史回放作用

无锡广电新闻媒体2015年7月开展的“豫西赈灾历史回望”新闻行动只是媒体间的一项宣传活动,属于犹如蝴蝶般“轻拍几下翅膀”的常规动作,然而它较好地配合了当时深入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新闻行动两地联动,行程数千公里,历时一周,推出数档连续报道,使得人们对无锡惠山祠堂群历史人文价值产生了关注。

第一集“灾情震动无锡城”。1929年初夏发生豫西大灾,先是连年大旱,继而爆发蝗灾,波及之处粮食悉被啃食殆尽,颗粒无收。洛阳、开封等城市聚集灾民不下10万人,而陕县、灵宝等地因交通阻塞,更有数百万人坐困待毙。1930年秋,蝗灾肆虐的同时,军阀中原大战又起,天灾人祸更加重了豫西人民的苦难。豫西特大灾情传到无锡,立即引起了无锡市民和工商实业人士的关注。无锡工商实业家和社会各界纷纷募集赈灾资金,组织力量分赴陕州各处设粥厂救灾。

第二集“赈灾接力无锡人”。无锡慈善团体在整个陕州赈灾前后持续三个年头,自1929年初夏起,先后派出数批人员,在陕县南关、灵宝、渑池等地设立粥厂数十处,面向灾民施赈。1930年秋冬,针对蝗灾肆虐,无锡人民又一次组织陕州救灾,艰苦的救灾工作一直持续到第二年夏方告结束。

第三集“赈灾美誉满锡城”。豫西赈灾,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无锡慈善业跨地区赈灾中规模最大、效果最显着、影响最深广的一次。整个救灾活动救济灾民数以十万计,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过智修就是当时无锡众多的施赈者之一。

过智修原系无锡荣氏实业申新三厂的会计。1929年志愿奔赴豫西赈灾,他不知疲倦地忙碌在救灾一线,终因积年劳累,在避战乱滞留洛阳旅店时不幸去世,年仅37岁。当时,无锡人民拿出钱粮救助百姓,派人采购防疫药施放,并筹资重修文化古迹。赈灾之余,还“醵资鸠工”,重新修葺了毁于战火的陕州著名古迹召公祠。近代著名学者、时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唐文治专门撰写的《陕州召公甘棠庙碑》就是现存详细记载这一历史事件的珍贵文物。

二、媒体传播的存史纪事作用

“豫西赈灾历史回望”的深入展开,不但发挥了新闻宣传的现实教育意义,而且丰富了90年前的新闻资料,让媒体传播存史纪事的作用充分发挥,实现了媒体传播“蝴蝶效应”的进一步扩散。

当年无锡慈善业豫西赈灾的义举,非但受到了百姓和政府官员直至民国政要的好评,而且新闻媒体也予以了高度的关注赞誉。时任民国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专门为无锡赈灾题写了“函谷生春”予以褒扬。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以诗作题,手书“河岳声凄夜哭哀,遗黎百万苦成灾,雄关晓日迎秋爽,为报施翁放赈来”,高度评介无锡的赈灾义举。

无锡人民豫西赈灾的历史,不但见诸民国时期的政府表彰、无锡地方的新闻报刊,更为当地社会和百姓所铭记。2012年陕州各界重建召公祠(今名甘棠苑)时,意外发现了一块残破不堪的《陕州召公甘棠庙碑》,并收集到了完整的碑文,在与学者一起详加研究后,上世纪30年代无锡各界重修召公祠和赈灾的事迹再次得到了发掘。

“豫西赈灾历史回望”,得到了三门峡和无锡两地政府、企业家、学者及当年施赈者后人的大力支持和热烈响应,双方合力互动,你来我往,再续善缘,并在近年编印出版了反映豫西赈灾的《大爱无疆》一书。

三、媒体传播的地域文化作用

弘扬优秀地方文化,是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优秀的家风家规更在各界倡导之列。“豫西赈灾历史回望”将无锡深厚优良的历史传统、浸淫其中的人文历史光辉,在新时期展开了新一轮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扩散。由新闻行动的媒体传播“蝴蝶翅膀”煽动,到四集大型人文纪录片《惠山祠堂群》在央视热播的“飓风生成”,是新闻行动之后更多引导推动作用的集中显现。

一是“至德名邦”优良传统深入人心。无锡在文明肇始之前,号称“蛮荆之地”,只是泰伯“断发纹身”三让天下奔吴,建都梅里,教化民众,传习仁政之后,才被赋予了“至德名邦”的美誉。无锡民国豫西赈灾的实践和无锡历史上众多的美谈融为一体,让“至德名邦”有了近现代典范之作,值得世代纪念,并进一步化作对后代子孙进行优良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二是乡贤名人榜样效应愈发厚重。春秋战国时期,无锡就有了慈善文化养分的加入,著名慈善家范蠡,人富趣高,数次将巨额钱财接济穷人。《史记》称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近代,无锡慈善人物与事迹更是俊贤辈出,如荣氏兄弟、唐氏父子、华氏“义庄” 、“淮海义庄”“周新义庄”等。无锡好人代有所出,前后踵继,虽各具影响,却是一脉相承,体现出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

三是氏族血缘鼎力助推相辅相成。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过:“家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主要的柱石。”从“豫西赈灾历史回望”到四集大型人文纪录片《惠山祠堂群》,反映出的无锡文化普遍现象,那就是无锡一直有着家族同心协力“修身济世平天下”的优良传统,父子、兄弟鼎力助推,运用家族的、共同的、血缘的力量,以家族家训、家族名望为号召,竭力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这既是一种家族现象、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无锡的文化中,无论华家、唐家、杨家,抑或钱家、荣家,他们之所以被称为“望族”,重要的考量在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方面。

(作者单位: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总编室)

猜你喜欢

豫西惠山赈灾
“侨”见惠山:“云”游桃花源 同筑“根魂梦”
丁林鑫:争当惠山智能制造“创业先锋”
豫西靠山簧的衍变与传承
豫西夜长坪钼钨矿床典型磁异常二维反演浅析
端行肃纪 法治护航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掠影
瑞阳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地区栽培表现
扇画惠山古镇情
硅宝科技:举行雅安地震赈灾募捐仪式
银行赈灾损款
陈谢兵团挺进豫西在战略上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