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时代的领导哲学
——“第六届全国管理哲学创新论坛”综述
2017-01-30李文苓
孔 伟,李文苓
(中国人民大学 学术期刊社,北京 100872)
社会变革时代的领导哲学
——“第六届全国管理哲学创新论坛”综述
孔 伟,李文苓
(中国人民大学 学术期刊社,北京 100872)
2016年10月29-30日在珠海举办了“第六届全国管理哲学创新论坛”,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哲学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承办,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广西大学、苏州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28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60多名学者和管理者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主要围绕“社会变革时代的领导哲学”这一主题,从领导哲学研究的本质、领导理论与领导制度的价值向度、中国传统领导实践与本土领导理论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一、领导哲学研究的本质
讨论社会变革中的领导哲学,首先要讨论我国社会转型中的领导哲学,即要研究社会转型本身。因为,唯有如此,我们才知道领导哲学应当为社会转型做什么。国家行政学院周文彰教授认为,研究我国社会转型中的领导哲学,首先应该把握社会转型本身是研究社会转型时期领导哲学的前提,其中包括经济转型、政治转型、文化转型和社会转型。用“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的态度来对待经典领导哲学理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研究领导哲学。黑龙江大学校长何颖教授对中国社会情境下的“公私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性、历史性的解读,她强调,在今天的领导活动中,有效的领导者必须把“公和私”的关系调整好,既保证个人权利和利益,又保证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平衡。深圳市委党校陈少雷认为领导观念与领导方法应作为领导哲学研究的主题。在领导哲学的研究中,阐释领导观念的培育机制,探究领导方法的优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领导观念创新则是领导者在主观能动与被动倒逼双重影响下的必然选择。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黄小晏认为,领导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领导是什么”,这不仅可以从领导的起源得出,从其核心范畴同样也能得出。领导是引导他人为实现共同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其基本职能是指引方向、影响他人、整合资源、实现组织目标。黑龙江大学纪晓光博士认为,应对领导哲学一些基本的、前提性的问题进行厘清与确定,如领导哲学何以可能、何以必要、何以构建。广西大学彭光灿从哲学角度思考个体性社会的领导本质,认为在传统的职能型社会结构中,都是将地位、权力、权威、能力以及影响力看作领导实践的前提。然而,在以心智功能、知觉形态和本能形态存在显著差异的个体为质料和基本要素构成的个体性社会中,领导活动是领导者通过沟通来协调不同利益的个体或团体,进而在参与者之间形成一种共识认同来实现的,因而是通过沟通对组织目标的肯定性认同、以合作为导向达成的认同或共识、以动态循环为基础而进行互动创造的过程。
二、领导理论与领导制度的价值向度
管理的关键在于领导,领导理论和领导制度的健全和发展决定着管理发展的水平的高低。中国人民大学刘敬鲁教授认为,领导者的领导活动是一个共同体运转和持续的中枢部分。而领导活动从根本上是由某种价值观所引领的,这种价值观的对错、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共同体能否健康发展。影响领导活动的价值观形成有两种主要因素——共同体的价值需要与领导者个人已有的价值观。复旦大学袁闯教授区分了领导创新的不同类型,并通过对制度与价值观关系的分析思考如何解决领导哲学的现实问题,即在创新的同时保持管理系统的稳定。苏州大学周可真教授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领导,科学管理应该是“通家领导”,而非“外行领导”抑或“专家领导”。因此,领导应该职业化,这种职业应有一定的专业标准和职业规范,以及基于这种专业标准和职业规范的岗位考核机制,以便使从事领导职业的管理者能成为真正的管理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彭新武教授基于对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实践的发展战略的系统反思,从当今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出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战略在发展模式、价值取向、运行机制及一些相关策略上提出调整:即从经济主义到“以人为本”,从全能治理到解放人权,从效率优先到“以公平促发展”,从“接轨”到自主创新,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增进战略思维”,等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朱书刚教授从领导干部廉洁价值观的培育角度,认为领导干部是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特殊范畴,有其特定范围和内涵,领导干部廉洁价值观的培育是我国现阶段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东北财经大学胡国栋认为,后现代管理引起管理学内部范式危机,为了使中国管理研究摆脱西方话语权的宰制性影响,应构建本土领导理论,即从儒家德性伦理这一特殊文化因子及伦理本位的社会脉络出发,结合后现代管理者所倡导的价值精神,建立“德性领导模式”。德性领导的运行经由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互动的情境化调控,围绕情、理、法的价值次序,通过忠恕之道构成一种教谕式调解机制。德性强调领导活动的去中心性、非决定性及其教化功能,它消解了现代主流管理理论中对理性的先验性、客观性预设,具有丰富的后现代管理意蕴。海南师范大学裴广一副教授认为,知识经济社会管理最大的挑战,是使组织成为变革的领导者,变革的领导者视变革为机会,他们主动寻求机会,懂得如何找到适合组织、在组织内外都会发挥效能的变革。德鲁克提出知识社会中,现代组织管理的核心在于“自我管理”思想。德鲁克自我管理思想是把知识应用到知识上,这是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结合,是解决21世纪管理最大的挑战的良方。中国人民大学郭蓉从伦理视角关注大数据视域下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管理领域的这场大数据变革面临着诸多伦理问题,其中主要包括隐私、安全、自由和公正等问题。她提出规则伦理、责任伦理和商谈伦理等伦理规范以解决这些问题。
三、中国传统领导实践与本土领导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领导哲学思想,深入发掘可为中国本土化领导理论提供借鉴和资源。中国政法大学辛峰依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一书为样本,对那些影响我们社会生活的东西,如价值观、行为方式、治理方式等作为“传统”来进行一些思考。它们不仅植根于日常生活中,也深刻影响着社会治理实践,两者相互映照,在现实性上诠释着社会的特色以及集体行动的逻辑、治理模式和实效。山东大学刘陆鹏认为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范畴。集体主义的经济基础是计划经济体制。当经济体制发生变迁以后,集体主义遇到新问题,这些问题既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理论问题折射现实生活,我们不能因为存在这些问题而简单地否定集体主义,而必须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应用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做出新的思考。河南科技学院闫秀敏从道家角度,依据“致虚极,守静笃”的道性,强调领导者应当培养其致虚守静之德,采用涤除玄鉴的修养方式,以去除其一己之私,保证领导者不私为的无为之为,实现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协作。中国人民大学原理副教授反思了现代伦理型领导力理论研究的缺陷,试图回到儒家思想传统中去探究“自我”概念,希望构建以儒家自我观为基础的本土伦理型领导,以期帮助解决现代组织中的种种伦理困境。中国石油大学纪光欣根据宋代文学家苏洵从管仲身上这一“成”一“败”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领导者“进贤为贤”的重大责任,并发出“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的感叹,为当代领导者提供了深刻的历史镜鉴。浙江大学孔令宏认为国家治理的理论类型可以概括为“以道治国”、“以德治国”、“以法治国”、“以力治国”等四种。落实到社会现实,考虑到其政治的复杂性,道家、道教主张在“以道治国”的前提下,综合使用“以德治国”、“以法治国”、“以力治国”的政治方略。西安交通大学雷原认为,礼法合一体系一定是一个民族国家在传统文化价值下的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风俗、历史合而为一的制度体系。中国人民大学仝涛通过对中国古代法家管理思想综合阐述与治国模式借鉴,彰显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念的当代价值。
此次论坛拓展和深化了管理哲学的研究向度,为领导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
[责任编辑 刘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