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特质

2017-01-29陆佩佩

课外语文·上 2017年9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

陆佩佩

【摘要】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关注教材的知识传授和育人的功能,忽视了教材本身作为儿童文学作品所拥有的文学特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情感体验缺失等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关注传统的知识传授及学生的德育培养外,更应该从儿童视角出发,把握文学作品的儿童情趣,结合作者的写作体验对文学作品进行合理的多元解读,兼顾教材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文本解读;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特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獻标识码】A

在我国,虽然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密切,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还没有有效地融合儿童文学研究成果,教师在备课中通常较多关注语文教材的教育功能,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德育的培养,却忽视教材本身作为儿童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儿童文学特质,忽视儿童情趣,导致语文教学枯燥乏味,无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多元解读难以实现,无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性和审美性难以协调,很难做到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王泉根教授认为:“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体两面之事。”确实如此,儿童文学本身就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教育儿童的需要创作的文学作品,小学语文教材是为了实现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按一定的结构系统地把语文知识组织起来的科学体系。因此,儿童文学作品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重要资源。在我国,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今的小学语文课本更是数见不鲜。如苏教版小學语文第十册中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就是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以“爱”为主题,课文内容至真至纯,快乐满溢,教师在解读教材时把握这些特质,一定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关注传统的知识传授及学生的德育培养外,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丰富小学语文教材的文学形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一、切合童年视角

儿童的世界有其特殊性,儿童理解问题的视角与成人不同,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更应该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借助儿童的眼光赏析文本所描绘的事物,尊重儿童的阅读习惯,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出现如下教学片断:

师:你的童年,在与家人相处中,一定也发生过一些令你难忘的趣事,谁能与我们分享一下?

生1:小时候,夏天妈妈帮我洗澡,我不愿意,光着屁股就跑了……

生2:以前,我和爸爸在我家门前空地上一起种了一株玫瑰花,每年我和爸爸都会帮它剪枝,好不容易它开花了,可是没过多久,花就出现在妈妈新买的花瓶里,后来我就“不小心”打破了妈妈的花瓶……

(全班哄堂大笑)

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应如何反应呢?是维持课堂秩序,还是给予肯定呢?

在成人眼中,“光屁股跑”“故意打碎花瓶”应该属于调皮捣蛋一类,但是在孩子们眼中这些事成了趣事,成了与萧红笔下“我帮祖父拔草”一样与家人的珍贵回忆。文本中“我”帮祖父拔草、铲地、浇菜,体现了“我”童年的无忧无虑,体现了童年的快乐,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联系可能是抽象的,理解可能是懵懂的。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进入儿童的世界,了解儿童看待问题的方式,从儿童的角度来理解、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现实生活与文本生活的联系,搭建现实世界与文字符合沟通的桥梁,才能为学生打开理解文本的“一扇窗”,让学生从文本解读中感悟生活的快乐与真谛。

立足于此,面对如上看似突兀的教学突发情况,教师才能从容面对并做出正确的处理。

二、把握儿童情趣

儿童文学有其独特的美学特质——儿童情趣, 即情感与趣味的结合,以趣激情。儿童文学教学更应该聚焦儿童的思想、想象、幻想、情感等心理状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反映,通过有效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文本中的儿童情趣,合理设计教学,激发学生内心童真,自主品读文本,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学乐趣。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一位老师用转换句式的方式将教材中的一段内容转变成儿童诗的格式:

花开了,

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

就像鸟儿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

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

简单的分句变式利用了儿童诗歌的具象之美,让学生在品读过程中细细体会园子里景物的形象与生动;利用了儿童诗歌的图画之美,增强文学作品的画面感,帮助学生想象理解。看似不起眼的省略号,更是抓住儿童善于幻想、想象的特质,让学生继续幻想,既锻炼了儿童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数得!

三、善用童年体验

童庆炳先生说:“几乎每一位伟大的作家都把自己的童年经验看成是巨大而珍贵的馈赠,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萧红童年处在一个冷漠的家庭,父亲自私势利、母亲因她的性别对她冷漠、继母依旧冷漠、祖母则十分严厉,祖父的疼爱成了她童年唯一的温暖,后花园成了她唯一的精神归宿和栖息地。萧红与祖父在后花园中度过的童年生活是萧红一生最快乐的时光,那时的生活美好、纯洁,后花园中有时时变化的美丽景色,有陪伴她童年生活的最亲爱的祖父,寄托了萧红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怀念。因此,萧红的很多小说都有对童年家中后花园的描写。

在萧红笔下,后花园中永远是纷繁热闹的景象,在园子里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都是自由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似乎显得夸张,但这正体现萧红对生活、自由的无限渴望与追求。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了解萧红童年家庭生活的压抑与束缚,才能将这份对自由的渴望传递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理解。园子中的祖父则是爱和温暖的象征,面对祖母的严厉、父亲的势利、继母的冷漠,学生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后,再去品味作品中的“我在园子里瞎闹”的快乐,“我把韭菜当狗尾巴草全铲掉,祖父大笑”中祖父对“我”深切的疼爱。

童年体验之所以被作家珍视,在于童年经验本身包含着最深厚、最丰富的人生真味,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作家的童年体验,让学生在熟悉创作背景的前提下体味课文,丰富情感体验。

四、合理多元解读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语文教材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但是如何解读这份情感、解读到什么程度、如何呈现这份解读,则取决于教师自身。

《我和祖父的园子》在教材中呈现的只是童年的快乐和自由,有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只定位为体验快乐、学习表达,简单介绍作家的相关背景来衬托这份快乐;有的教师则先扬后抑,先呈现快乐,话锋一转,引入茅盾先生对原著《呼兰河传》的评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謠……”再来介绍萧红不幸的童年,向学生呈现一个更加立体的萧红世界。两种设计,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解读,孰对孰错?其实并无对错。前者尊重文本在教材中的系列位置,凸显“亲情”,学习表达方式;后者更上一层楼,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指导个性化阅读。教学方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是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接受程度,锦上添花最好,狗尾续貂则没有必要。

如此看来,文学作品特有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宽广的阅读空间,教师可抓住文本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进行二次开发,进行多元解读,但切忌武断的价值灌输,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体会,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结合生活与阅读经验从多个角度,以多层次多元化的视角解读文本,培养个性化发展。

总之,关注教材的儿童文学特质,教师应从儿童视角出发,善于发现和发掘文本中蕴含的儿童情趣,从儿童文学特有的故事性、幻想性、趣味性、率真性等特点着手,发展儿童文学教学特色;善于利用作者的写作体验,引领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体验了解文本隐含的深层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程度进行合理的多元解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泉根,赵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李鸿婷.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D].青岛:中国海洋大 学,2010.

[5]张伟伟.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 学,2011.

[6]谢静.苏教版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4.

[7]潘映希.萧红小说的儿童叙事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 学,2016.

[8]郝月梅.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5).

[9]边春丽.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中的独特价值[J].吉林教育學院学报,2012(5).

[10]孙湘婷.论萧红的“后花园”情结[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5).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
简析数字在唐诗篇目中的妙用
有效运用小学语文教材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名著阅读教学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