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侗族勾林文化的形成基础与内容特征*

2017-01-29

山西青年 2017年24期
关键词:天柱县铜仁侗族

李 明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体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论侗族勾林文化的形成基础与内容特征*

李 明**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体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通过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对侗族勾林文化的形成基础进行了初步探析,并就其内容特征做出分析。研究显示:经济活动的需要、山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运动本能和顺应自然生活节律的需要是勾林文化形成基础,地域性、生产性、民俗性和传承性是勾林文化内容特征。

勾林;基础;特征

时代的历史因素往往决定着人类行为的走向,受生产力与认知水平的限制,人类行为的发生一般伴有目的性。从古至今,各少数民族都会根据自身的需求与发展创造出符合本民族习惯与特征的身体技能,经过一定的文化融合形成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甚至是节日,侗族的勾林文化就是秉承于类似的发展脉络。

一、侗族勾林文化的形成基础探析

(一)经济活动的需要

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成受到民族社会经济的制约,主要集中在生产与生活方式领域。天柱地区地理条件与生态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有其独特的山地文化代表性,因此,在此特征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体育传统项目,即勾林。勾林的生成是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离不开的,其本身就是劳作的一种方式,在劈草斩棘、割麦收稻等诸多生产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侗族勾林的产生与延续是侗民的必然选择,是劳动共同体在日常的劳动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对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同。

(二)山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命的存在是依托于生态环境,生物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人的生产生活更是受到环境的制约。人类往往在其封闭的生存空间中,受其影响创造符合环境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因此,有特色的山地生态环境是勾林异质性的基本条件。天柱生态环境可归纳如下:其一,地理气候因素,勾林源于贵州天柱邦洞、蓝天区域,位于108°55′E-109°36′E,26°42′N-27°10′N之间,天柱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沛,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性暧湿气候。天柱县年平均气温为16.1°C,1月平均气温为4.7°C,7月平均气温为26.7°C,无霜期281天。日照较长,积温较高,农作物一年两熟或混作二三熟。其二,地貌地形因素,勾林文化孕育的地点处于云贵高原东部,与湘西丘陵过渡斜坡地带接壤,地形复杂且多以中低山丘为主,山地丘陵区域达到天柱县总面积的97%。天柱境内山峦起伏,纵横交错,且多峡谷、盆地相错其间,形成“山丘抱盆,盆中含丘”的独特地貌景观。综上所述,勾林的产生与其生存的环境密不可分,勾林主要用于疏通山路、排出荆棘、上山打柴、以及对抗野兽,从自然环境上看,天柱县温和湿润、山高地险,迫于农业经济与生活存续的要求,勾林文化便在此独特的区域环境下应运而生。正如作家徐艺乙所言,“在某个特定区域内生存的劳动者,他们的社会活动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因人们在需求上的一些差异,和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物产等自然因素的差异,以及劳动者在改造自然时采取的主观因素不同,使创造出来的传统社会文化有着很强的区域性特征。”[1]

(三)运动本能和顺应自然生活节律的需要

随着科技发展,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都出现比较大的改变,勾林由以往以获取生存资料为主,逐渐向运动娱乐方面发展,这是勾林获得传承的又一道路。上世纪80年代,天柱县蓝田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杨俊豪看到勾林传承人缺乏,面临消亡,深感责任重大,在一次出差云南的时候,发现傣族同胞表演当地武术引来无数人的围观,这一次激发了杨俊豪的思绪,回蓝田后,他邀上文化站欧阳春木,俩人充当“编导”,将祖辈们一代一代留传下来的防身钩镰武术进行改编整理,变成让大家乐于接受的舞蹈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侗民娱乐健身的项目之一。

二、侗族勾林文化的内容特征

(一)地域性

地域是一个民族长期生息繁衍的空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颇具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勾林文化的创生,是侗族人民生存的地域性特点的展示,其中蕴含着地方性色彩,继而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性传统体育文化。天柱县多山,地形地貌复杂,这就为勾林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其特有的功能,如打柴劈草、斩棘开路、对抗猛兽等特有的山地特性的功能。

(二)生产性

侗族勾林项目的发展是与其人民的劳作方式、生产方式密切结合的,有典型的生产生活性特点。勾林项目的物质载体是“勾刀”、“镰刀”,然而这两件装备是侗民耕种与生活的必备品,稻谷的收割依托于镰刀,柴火的收集离不开勾刀,勾林项目的展演空间同样发端于田间地头,综上可以看出这俨然成为了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其基础就是农业生产。

(三)民俗性

民俗是指由一个国家或民族创造的具有贴近身心和生活的民间文化。勾林文化的民俗性是民族行为文化的重要的文化组成要素,往往朴实的、原生态的活动,所反映的是地域性群体行为特征及其具有现实意义的行为内涵。勾林项目的发展往往渗透在侗族节日礼俗之中,如端午、春节、祭祀等,从其表演的形式与时间来看,勾林不仅具有典型的劳动色彩的动作,而且还透露出其浓厚的乡土气息,一般来说,民俗现象里所折射出的体育精神紧紧的渗透进群众的日常行为。毋庸置疑,人类的就是世界的,侗民的勾林文化的精髓和精华总是在世界上不断地被传播,最后与本土文化凝结、融合,是具有超越国家与民族界限的共享品。

(四)传承性

传播与传承是文化固有的属性,传承是历时性或时间上的延续,传播则是共时性或其在空间上的扩散,侗族勾林文化也不例外。侗族勾林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无论时代如何变革、社会如何变迁,其蕴涵在行为方式、表现形式、项目特点、规章制度的特质属性,都是从先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并且也会延续下去。侗族勾林文化的历史进程是循序渐进的,从其传承性追溯回去,可以揭示出完整的文化历史脉络。在侗族文化漫长的发展史中,勾林文化活动的传承是依附在生活、生产方式、娱乐嬉戏、宗教祭祀、军事作业等载体之中,通过口头、身体等方式在人类的思想领域和社会体系中传承。

[1]吴济时,著.文艺生态运动与当代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23.

[2]庞辉.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41-45.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年课题,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保护研究(tryz2014c03)。

**作者简介:李明(1987-),男,汉族,安徽巢湖人,硕士,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人文。

G

A

1006-0049-(2017)24-0059-01

猜你喜欢

天柱县铜仁侗族
天柱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铜仁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天地大美——铜仁梵净山
☆黔东南州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看雪——铜仁梵净山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天柱县稻田生态养鱼的实践观察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