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追寻与伦理情怀:约翰尼斯·罗斯莫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
2017-01-29肖惠中
肖惠中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自我追寻与伦理情怀:约翰尼斯·罗斯莫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
肖惠中*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易卜生的戏剧伦理意蕴丰厚,《罗斯莫庄》主要讲述在政治势力交锋背景下,男女主人公为追求理想所面临的困境,表达了剧作家的审美理想与道德追求。本文认为主人公罗斯莫在追寻自我精神完善的过程中,由于自身身份的复杂性——既是传统的牧师,又是自由思想的探索者,从而使其陷入伦理困境。戏剧以主人公踏上“死亡之路”为结局,似为赎罪,实为对于高尚伦理道德的追寻与探索,体现了丰富的伦理价值,表现了剧作家的伦理情怀。
《罗斯莫庄》;伦理身份;伦理困境;伦理选择
亨利克·易卜生被誉为“继莎士比亚以来最伟大的戏剧家”,四幕悲剧《罗斯莫庄》在其晚期剧作中地位突出。王忠祥在《论〈罗斯莫庄〉的‘悲剧精神’和象征意象》中提到“《罗斯莫庄》吸纳了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命运悲剧’、‘伦理悲剧’和‘心理悲剧’的精华”,我们“可以把《罗斯莫庄》当作‘命运悲剧’,或‘伦理悲剧’,或‘性格悲剧’。”[1]本文认为戏剧的伦理内涵表现在人物追寻理想的过程中,罗斯莫复杂的伦理身份使其在新旧交替的伦理环境中陷入困境,最终选择与吕贝克共赴“死亡之路”并非是一种救赎,而是对于传统伦理秩序的反抗,在追求高尚伦理道德中实现了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
一、罗斯莫的身份危机
人从出生开始就处在各种身份关系中,象征道德和伦理关系的身份角色对人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人的身份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存在的标志,人需要承担身份所赋予的责任与义务”[4]。戏剧中罗斯莫是一个退职牧师,是颇受尊敬的罗斯莫庄主。他在传统的基督教信仰和道德准则的教养下长大,并且娶了笃信基督教的碧爱特为妻。可是从小还受到自由思想的影响——家庭教师布伦得尔“像填鸭子似地把一大堆革命思想填在他的脑子里”[5],使罗斯莫的心中早已播下民主思想的种子。当吕贝克出现在他面前时,他被她的自由思想所感染,因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抛弃了祖辈留给他的责任,宣称祖宗的信仰已不是他的信仰;对于新的思想则充满热情与渴望,他说“我想彻底了解在我眼前出现的那个有真理和自由的伟大世界”[5]。
然其特殊的伦理身份使其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不断受挫,首先就血缘关系而言,罗斯莫是家族继承人,他有责任和义务去继承与发展家族的事业,正如克罗齐所言“做了墙上那些人物的子孙,怎么能跟世世代代传下来的那些东西隔断关系呢?”[5];其次碧爱特的死给他造成的打击。作为丈夫,他本应遵循伦理道德规范,履行丈夫的责任与义务,可是他却爱上了吕贝克。面对良心的谴责,他甚至无法面对碧爱特自杀时所走过的桥。因此在世代遵从基督教教条的罗斯莫庄里,其行为使其成为一个有违伦理的人,一个不符合道德标准的人,这是其伦理身份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罗斯莫具有双重伦理身份,受到双重伦理秩序的影响。在新旧双重伦理道德标准的影响下,他既必须遵守传统基督教秩序约束自己,又渴望追求自由,从而陷入了一种复杂的矛盾与困境之中。剧作家通过人物复杂的伦理身份,展现伦理秩序新旧更替时期人内心的痛苦,表现了新旧伦理冲突下人的身份危机。
二、罗斯莫的伦理困境
人的伦理身份是维系与他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如果人无法确定自己的伦理身份,便会陷入两难的困境中。“白马”是戏剧中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意象,象征着死亡的灵魂,暗指碧爱特的死,是戏剧冲突的契机。罗斯莫先是采取自我欺骗来掩饰内心的恐惧,他告诉自己在“碧爱特害病的时候曾用尽心血”,碧爱特的死是其无法怀孕造成精神失常引起的,但其潜意识里却充满了恐惧与负罪感。
保守党代表克罗尔和激进党代表摩藤斯果为了使罗斯莫支持自己的党派,以碧爱特的死因来要挟他,暗示他:碧爱特自杀不是由于精神错乱,而是为了让罗斯莫能与吕贝克做夫妻。于是罗斯莫不得不认为碧爱特的死因源于自己。作为一个血液里流淌着传统基督教思想的人,罗斯莫开始不断地忏悔“所以我的灵魂里有了罪孽”[5]。
在矛盾与困境之中,罗斯莫试图用吕贝克顶替碧爱特的方式来弥补自己曾经作为丈夫的失责,以消除内心的罪恶感,却遭到拒绝,因为吕贝克也同样面对着“碧爱特自杀”的恐惧,他们在笼罩着“白马”的阴影中无法自拔。“白马”象征着旧的道德伦理秩序,是一种令人恐惧的神秘力量,强烈的罪恶感使罗斯莫陷入了伦理道德的困境。
三、罗斯莫的伦理选择
事实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罗斯莫并不赞同任何一派,虽内心忍受痛苦,但他仍希望“全国的人都有高尚的品质”[5]。聂珍钊在文学伦理学批评中指出“一切伦理的判断都是价值的判断”[4],罗斯莫对于“善”“恶”的价值判断为其道德理想指明了方向。
最后一幕罗斯莫与吕贝克都勇敢地承认自己“灵魂里有了罪”,可是他们既无法面对未来,也回不到“黑暗与压迫”的过去。当吕贝克问罗斯莫“在你看来,如果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的灵魂冲涮干净”[5]时,罗斯莫给出了一个可怕的建议:“去走碧爱特走过的那条路?”为何要去走“碧爱特走过的那条路”?因为在罗斯莫看来,他希望他们之间的爱是纯洁完整的,而不是建立在他人死亡的痛苦之上,只能通过承担罪责来获得真爱。于是他们互相搂抱着跳进水车沟,使爱情达到了最纯粹、最完美的境界。
罗斯莫选择的“死亡之路”并非是向传统的伦理道德投降,而是对传统道德的反叛,他要追寻更高的道德,从而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戏剧的结局传达了剧作家对伦理秩序的反思,对高尚道德的追求,它警示人们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要敢于直面内心深处的黑暗,实现自我的重建,从而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
《罗斯莫庄》是一部社会伦理悲剧,一部家庭伦理悲剧,同时也是一部表现人自我探索的伦理悲剧。“通过舍弃有罪的肉身,洗刷掉原先灵魂中幽暗的、罪恶的因素,而把光明的、优美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人’”[2],罗斯莫最终从罪责中解脱出来,实现灵魂的升华,展现了人格的重建与灵魂的重铸。
[1]王忠祥.论〈罗斯莫庄〉的‘悲剧精神’和象征意象.外国文学研究,2003(2).
[2]汪余礼.〈罗斯莫庄〉:奔腾的白马与夜半的太阳.艺术百家,2008(3).
[3]高中甫.易卜生评论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4]聂珍钊,著.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易卜生.易卜生精选集.王忠祥,编选.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肖惠中(1990-),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I
A
1006-0049-(2017)11-0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