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胶州秧歌传统、典型组合“拧和抻”的渊源及其演变

2017-01-29王田青

黄河之声 2017年19期
关键词:动律闯关东胶州

王田青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浅析胶州秧歌传统、典型组合“拧和抻”的渊源及其演变

王田青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一个民族生长栖息的地域特点、地方特色,造就了它独有的文化大花园。你若是正月里来到山东,必会置身于秧歌的海洋中……山东秧歌风格多样,很是流行,不论男女老少都会扭那么一段,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还属“胶州秧歌”“海洋秧歌”“鼓子秧歌”,这三种舞蹈被当地人称为“三大民间舞蹈”。

胶州;秧歌;传统;拧和抻

一、“拧和抻”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一)胶州秧歌的人文环境

胶州秧歌形成时期我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末端,故其具有了它的齐鲁古风,和具有当时时代特点的形式,经过从萌生到如今长期不断的演变和专业舞蹈工作者的提炼,兼具了现代舞蹈的某些特点,文化成因复杂。

齐国初期,齐军为了提高军队素质,非常重视武技的训练,也成为了评判士兵的一项重要标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显示出强硬的作战态度,与此同时齐国处于“被分封的大餐”,曾做为短暂的“林中王”,显示出鼎盛的气茂。齐国为何强盛?有一点是不可或缺的,就是在当时生死攸关的混乱时期,在齐国最最无力的时期,齐国人民保持了强大的武力,齐人就是依靠武技能力取胜,靠平时积累的强大的力量,成为取胜的重要原因,后来竟成熟到成为统治者定霸扬威的重要力量……

(二)胶州秧歌的自然环境

说到胶州秧歌的历史,已经有300余年的历史了,远在宋、明年间,胶州曾是北方五大外贸港口之一,因其地处黄海胶州湾西北岸,交通畅通八达,经济发展迅猛昌盛,成为当时著名的重要商埠,当然会对南北文化的交流有连接作用。

谈起胶州秧歌的起源,它和“闯关东”有着很大的关联。戏曲与舞蹈的结合是当时胶州秧歌形成的一大特色,而《闯关东》就是具有这一特点的范例。“穷走南,富走京,死逼梁山下关东”,当时的山东生活支离破碎,人们生活的很不安宁,不得不背井离乡,成为流传至今的“闯关东”。《闯关东》到现如今似乎已失传,但是在胶州秧歌的记录中没有比他更古老久远的记载,从记载中的演出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关于胶州秧歌形成的一些线索,比如所形成的年代。

二、胶州秧歌的历史变迁

(一)胶州秧歌“拧和抻”动律与女子缠足的联系

在传统的胶州秧歌中,女子角色是次要的,而男子角色才是最重要的。胶州秧歌广为流传是在解放以后,专业的舞蹈爱好者在老艺人表演的妇女形象中发现了女性舞蹈动态独具魅力,随之对其进行精心提取和重组,吸取舞蹈性较强的部分组成课堂组合和节目进行表演,并使它作为此时进入课堂中的女班胶州秧歌民间舞教材。

胶州秧歌中有很多女性角色(以下会做概述),其中小嫚的动律尤其特色,小嫚的动作特点准确的诠释了胶州秧歌男刚女柔之魅力,老艺人常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要“前哈(腰),后张(两手),两边崴(身体)”。这种“崴一崴”的动作是由当时小姑娘刚刚缠足(是将女子的脚在幼时时用脚布裹紧至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过后,走路的时候脚下站不稳的状态,小嫚儿的幼年女孩形象,动作活泼俏丽也很独特。民国后,禁止女性缠足的行为,但在民间舞的表演中还是保留了以前那种舞蹈动作,没有因此而减少对其的热情。老艺人真是心灵手巧,制作了跷板来模拟缠足下的婀娜步态,所谓跷板,就是专门做成的让人看起来有小脚假象的鞋,脚跟藏于裤腿,只漏出半脚尖,用来模仿古代被绞脚后的小脚形态。由此而知,我们现在女孩儿脚下的姿态和步伐都是从中提炼而来。

(二)胶州秧歌的人物角色及其形象特点

听一位叫姜景山的老艺人讲述,在1920-30年代,胶州秧歌在选人、排练到演出已经超越了同时代其它类秧歌的发展水平。过去,在每年的十月,村里主事的一些有头有脸的人就开始操办准备明年春节的红火,随后附近村落的男孩就纷纷欲来参与,但挑选规则有很高的要求,从身高、脸型、体态、嗓音等方面进行筛选,最后选出十名男孩进行最终的训练,即文章中说到的“安锅”。

胶州秧歌有特定的五组人物:一组小嫚、一组少妇(也叫扇女)、一组老婆(也就是翠花)、一组老头(鼓子)、一组青年(棒槌)、一个领班人物——膏药客,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可为单数,这些角色相传是来自两个不同家族,角色根据年龄进行分配,一双“鼓”饰壮男;一对儿“翠花”是“鼓”的妻子;一对儿青年扮演“棒”是“鼓”的儿子;一对儿“扇花”是“棒”的妻子;一对儿“小嫚”,是“鼓”的小女儿。

三、“拧和抻”的动律特点

(一)胶州秧歌的形态分析

1.节奏型与呼吸型

胶州秧歌的伴奏乐器一般为唢呐、锣鼓、板鼓、拍、板、堂鼓等乐器。伴奏音乐一般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喜庆悦耳、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吹打乐,舞蹈动作节奏也随之节奏性突出,音乐也根据舞蹈情绪灵活多变。

“快发力,满延伸”是胶州秧歌的节奏特点,动律在力的处理上节奏不均,如丁字拧步和抻的动作节奏较慢,是四分之三时值。因动作的节奏时长时短,时慢时快,故形成了吸气短、快、轻呼气稳、缓、沉的特点,这种特殊的节奏呼吸方式,对于表现女性的柔美、细腻韵味有与众不同的见解。

2.显要动作部位及其动作流程

胶州秧歌的五大动作特点“拧、碾、抻、韧、扭”可以说其一招一式都是以躯干部位的腰部为发力点,以腰为轴带动身体的各个部位,直至神经末梢,再由腰部和其他部位延伸到极致,形成所说的“三道弯”,然后通过身体其他部位节奏和动律上的不间断、舞者的内在控制力,形成了典型的流动中的“三道弯”,给人延续不停留的延伸美感。躯干部位为重心部位,有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蹈姿态“扭断腰”和“三道弯”为主题动作。

四、结语

中国民间舞“胶州秧歌”如何发展和教育,是我们是否尊重其文化的重要表现,在学习传统民间舞风格组合时,除了要学习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动势及舞感等专业性的东西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胶州秧歌物种的传统文化、历史渊源和动作演变的过程传授到位,来龙去脉清楚了,才能准确的把握该物种内在的美和心里特征。

猜你喜欢

动律闯关东胶州
里岔黑猪:引领胶味领鲜
我与 《闯关东》
我与《闯关东》
——写在《闯关东》再版之际
浅谈动律在舞蹈作品《摆手女儿家》中的体现
同气连枝 和而不同——音乐维度下胶州秧歌与北方秧歌的对比关系研究
胶州剪纸的类型题材与价值研究
闯关东精神的丰富内涵及价值支撑研究
现代农业的胶州尝试
评《Smoke》
泥人再现闯关东的移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