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乐合奏课程的“声融合”与“色融合”实践研究
2017-01-29颜春英
颜春英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高校民乐合奏课程的“声融合”与“色融合”实践研究
颜春英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在民族器乐合奏中,对不同乐器音色的把握和权衡,是使民乐合奏整体声音效果融合和音色和谐的关键。本文对高校民乐合奏中“声融合”与“色融合”两方面进行了的阐述,对推进该课程的进步做了深入的分析。
民乐合奏;声融合;色融合
民乐合奏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民族乐器演奏方向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是一门重实训﹑且多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融合的课程,意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音乐表现力和合奏能力。在众多的理论和研究实践中,大部分都是针对这一课程的重要性﹑前景进行思考,作为该课程的一线实战教师,不一样的声部该如何协调?不同的乐器音色该如何融合?都是本文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民乐合奏的历史进程
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材料的出现,为民族器乐制作艺术和器乐音色音响表现力开拓了空间,编钟的出现标志着当时我国民族器乐制作艺术的水平发达。到了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天下,民族融合,促进南北方文化交融,民族器乐作为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开始呈现出了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如当时出现“鼓吹乐”就是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一种器乐合奏形式。汉魏时期,当时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是“相和歌”,其伴奏部分使用的是管弦乐器合奏。隋唐时期,民族器乐艺术已经发展到了较为辉煌的时期,宫廷内部的音乐教学机构培养了大量专门的器乐演奏人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器乐演奏艺术的发展。当时的“唐大曲”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大型宫廷音乐,器乐合奏便是“唐大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宋时期,我国音乐发展中心逐渐由宫廷转向民间,城市中较为集中的娱乐场所中出现了“细乐”﹑“清乐”等器乐合奏形式。元明清时期,民乐合奏形式发展繁荣,不同地区都有各自地域特色的民乐合奏形式,如江南地区的“十番锣鼓”﹑新疆地区的“木卡姆”﹑藏族地区的“囊玛”等。由于乐器制作工艺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器乐教学更加系统化﹑民族器乐演奏水平逐渐提高﹑民族器乐创作更加丰富,我国近现代的民族器乐合奏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
二、民乐合奏课程的“声融合”
民乐合奏排练中的“声融合”通常指两个方面,第一就是“音准”。大家知道,音乐就是不同乐音有秩序﹑有规律的组合,不同乐音都有自己固定的振动频率,不同乐器同奏一段乐曲,就要保证每件乐器所奏的每一个乐音的振动频率达到充分一致,这样才能使声音融合﹑纯净。达到“声融度”的第一个指标。当然,关于“音准”,乃是一般演奏员最基本的常识,这里就不再多说。“声融度”的第二方面是“乐音振动频率的稳定性”,该指标是指在保证乐音振动频率一致的前提下,在乐曲规定的时值中,达到每个乐音振动频率的充分稳定与完整。
三、民乐合奏课程的“色融合”
(一)对声部配置作出合理调整
与西方交响乐对声部配置进行合理调整以获得融合的音色一致,我国民乐合奏对声部配置也有一定的要求,通过合理调整声部配置,使作品纵向的高﹑中﹑低不同声部的音色相互融合,营造民乐合奏整体声音效果的融洽与平衡。声部配置的调整,可以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在纵向声部的音色融合方面,可以通过旋律声部音色的融合与和声配器的选择两方面入手。旋律是作品的灵魂,在旋律音色的融合方面通常以同类乐器间的音色组合﹑同组乐器间音色的融合及跨组乐器音色间的融合这三种形式来融合旋律声部的音色。和声是为了烘托出旋律声部及营造整体音乐效果的,在民乐合奏中,为了使纵向声部的音色和音量处于均衡﹑稳定﹑协和的状态,作曲家要为不同作品进行适合的和声配器。在民乐合奏的和声配器方面,为了追求音色的融合与音量的和谐,作曲家通常会选择同组乐器配合的方式,以获得融合的和声效果,只有当追求作品整体色彩变化﹑音量变化等特殊的音响效果时,才会使用跨组乐器组合的方式进行和声配置。在民乐合奏中的横向声部音色处理方面,作曲家通常会注重横向声部音色的连续性与统一性,以塑造生动﹑完整的音乐形象。在相对完整的作品段落中,作曲家通常会选择适合的乐器音色作为该段落主导音色,在该段落中出现的音色变化也都是以主导音色为主的,这样的处理手法可以保持整段演奏音色的稳定,利于横向声部音乐的发展。
(二)控制乐器演奏的音色
民乐合奏中所包含的器乐种类十分丰富,同种类民族器乐的演奏技法和音色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追求民乐合奏音色的融合,通过统一演奏技法来控制乐器演奏的音色,是融合民乐合奏音色的重要途径之一,如较为统一的弓法﹑指法,能够使民乐合奏中的各乐器演奏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在民乐合奏中,通过控制乐器演奏的音色来实现民乐合奏音色的融合,通常以器乐间演奏手法的借鉴和统一弓指法两个方面为主。首先,民族乐器的演奏方式十分丰富,吹﹑拉﹑弹﹑打等等都是常见的演奏技法,相同的演奏技法能够获得相似﹑融洽的演奏效果。其次,通过统一弓指法来实现民乐合奏的音色融合,也十分可行。如在实际演奏中,作曲家会为弓法的统一在谱面上做特殊标记,对运弓的具体速度,换弓的具体时间,换弓断口的大小,甚至揉弦的力度和速度等方面都有细致﹑统一的要求。
我国民族器乐种类繁多,演奏手法丰富,民乐合奏的发展历史悠久,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内涵,作为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教学更应该走在前列。所以对音色融合的重视﹑对音色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追求是重中之重,这种音色观念不仅是民乐合奏中对多样化音色追求“音声相和”状态,也是融合音色中“和而不同”的个性化追求,更是在我国传统哲学中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理想境界对民乐合奏的深刻影响。
[1]徐琳.中国民乐合奏色彩之路的复兴[J].黄河之声,2016(16).
J632
A
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项目高校民乐合奏的异质融合研究(项目编号:XJK016CGD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