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陕北民歌风格的形成
——以《兰花花》为例
2017-01-29向楠
向 楠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论陕北民歌风格的形成
——以《兰花花》为例
向 楠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陕西民歌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个明珠,由于拥有者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陕北民歌形成了丰富的艺术风格。本文意在讨论陕北民歌风格的形成背景,从历史地域原因、民间音乐、方言等角度来对其进行探析。
兰花花;陕北民歌;风格;形成背景
陕西,又称三秦或古朴秦川。他位于中国西北方,横跨黄河,地形崎岖不平,地貌主要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原面积较小,陕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在华夏历史上拥有辉煌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陕西凭借其古老的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形成了独特淳朴的风土人情。最具代表的便是独具风情的黄土文化。
陕北的民歌是陕北黄土文化的最好代表,风格高亢﹑质朴。又不失悠扬﹑清新。感情真挚,将百姓心中对于生活的感受全部表现出来。真实地表现出陕北人民的精神世界和陕北独特的自然景观﹑地方民俗。这样充满血和肉的陕北民歌,它的形成,一定有着深刻﹑丰厚的背景。
《兰花花》是中国陕北地区著名的民歌,描绘了一位在封建时代下被迫害的女性兰花花的故事。兰花花是一个聪明漂亮的女子,原与一位战士情投意合并私定终身,可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两人被逼分离。在她的父母逼迫下,她嫁给了任小喜,后来任小喜死后又被迫嫁给了一个麻子脸的人。兰花花也在不满愤恨的情绪下,抑郁而死。歌曲的旋律属于典型信天游的曲调,由上﹑下两句组成,曲调悠扬,节奏自由,歌词口语化,很具地方特征。采用叙事手法,语言简练﹑淳朴。这首汉族民歌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其唱词在流传中多有改变,歌唱家郭兰英﹑朱逢博等人演唱的通常是八段词,是较流行的。
一、地域环境的影响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都会产生风格迥异的音乐。这些千姿百态的生活环境势必会使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较大的差异,从而影响当地的文化。如南方多为平原,气候温和,适合人的居住,所以音乐风格多细腻抒情并且平和,很少有大起大落。相反,北方地理环境相对艰难,所以北方的人民性格也多坚毅,相对应的音乐当中就带有了粗犷高亢的一面,但又充满因生活艰难而悲切的一面,音乐风格急转直上,充满戏剧冲突般的对比。《兰花花》这首民歌,很好地体现了大起大落这一特点。旋律急转直上,但是又不失委婉。
二、民间音乐文化的滋养
中国民族歌曲,总是会与当地的民间戏曲﹑民歌﹑说唱﹑等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陕北民歌也不例外。传统陕北民间音乐的许多特点都能在这首民歌身上体现。如陕北民歌旋法中最具鲜明特点是四度跳进,6到2﹑2到6﹑6到3﹑3到6等跳进形成了鲜明的四度跳进音程,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情绪表达,如同大声地叹气一般。如陕西音乐中“si”的使用,苦音表现的乐曲的悲伤感叹的主基调。还有下滑音的处理,以及特殊的信天游节奏高低长短自由的韵律,都很具地方特征
《兰花花》这首歌为五声调式,每段的结束句都呈下行进行,大多段落结束在注音羽音上。这首歌曲调优美流畅,开始部分以四度跳进的音程进行,是一种高亢直率的格调。接着三﹑四﹑五﹑六小节中出现“si”使用二度进行让旋律色彩变为悲伤,表现了兰花花内心的悲伤与无奈。
三、方言的影响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方言影响本土文化,北方人果断直率所以他们的语调慷慨激昂﹑抑扬顿挫。而南方人们较温和,语调也细腻委婉。这样的语态渐渐转化为腔态。王骥德在《曲律》中曾写道“古四方之音不同,而为声亦异,于是有秦声,有赵曲,有燕歌,有吴歈,有越唱,有楚调,有蜀音,有蔡讴。”由此可见方言对于当地音乐的影响之大。无论是民歌还是传统戏曲,它的音乐风格都会与当地的生活语调﹑语气习惯相吻合,也从而影响到地方音乐风格特征。在《兰花花》中有非常鲜明的区域特征以及很明显的陕西方言特征。比如第一句最后“爱死个人”中的“爱”字,就需要使用方言,变成“nai”就更符合这首歌的意境。其二,在陕北民歌的中衬词的出现也是很好的体现风格的。如《兰花花》中,“哟”或者“的那个”等衬词,塑造了明确的陕北形象。
所以,一首民歌的诞生与流传,与它所在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兰花花》之所以这样经久不衰﹑广为流传,是因为它代表了人民,代表了百姓的声音。从它的形成背景出发,很好地能体会的到歌曲的艺术魅力。
[1]徐珊珊.陕北民歌音乐特征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3.
[2]张红.陕北民歌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3]刘姣.陕北民歌的审美特质[D].西安:西北大学,2011.
[4陈青.浅析陕北民歌《兰花花》的风格特征[J].中国音乐教育,2005.
J63
A
向楠(1993—),女,汉族,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器乐表演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