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上的音乐
——赣南采茶戏音乐研究
2017-01-29飞李鑫毅
刘 飞李鑫毅
(1.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0;2.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茶上的音乐
——赣南采茶戏音乐研究
刘 飞1李鑫毅2
(1.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0;2.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赣南采茶戏广泛地吸收赣南地区的民歌、民间戏曲、舞蹈、民间灯彩等艺术精髓,是我国戏曲剧种一朵亮丽的奇葩,深刻地反映了赣南地区多元化的民俗文化特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赣南采茶戏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困境。本文试从赣南采茶戏的唱腔、音韵、语言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其内在的音乐特点,这对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赣南采茶戏;唱腔;音韵;语言
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地区代表性剧种,是在当地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色戏曲,主要来源于当地的采茶歌﹑采茶调及茶灯,历史将近四百年。赣南采茶戏是中国唯一一个以茶文化为基础而逐渐形成的独立剧种,是客家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地流行于赣南地区,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主要代表性作品有四台大戏(俗称“四大金刚”)和四出小戏(俗称“四小金刚”)共八部作品,分别为《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老少配》和《补皮鞋》。赣南采茶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优秀成果,无疑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本文以下就赣南采茶戏中唱腔﹑音韵及戏曲方言三方面的特征进行尝试性分析。
一、赣南采茶戏中唱腔艺术
戏曲在我国音乐文化方面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全国各地戏曲大概有三百余种,其中赣南采茶戏就是我国戏曲种类中一朵亮丽的奇葩。赣南采茶戏是在采茶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曲调多来源于民间的山歌小调﹑说唱音乐。赣南采茶戏在戏曲音乐的发展中多靠曲调的连接来表现戏曲内容,在唱腔方面属于多曲牌体结构形式,即以一出戏或一折戏的音乐把若干支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每一个曲牌都有自己独立的腔调,表现特定的人物或情景。随着戏曲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内容的丰富性,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板式,完善自身的表现力且逐渐形成以板式为辅助,以曲牌联缀为主的表现形式。
赣南采茶戏唱腔的表现手法较为多样化,其唱腔结构主要分为基本腔格和变化腔格两种形式。第一,基本腔格。基本腔格多采用段落重复和变化重复两种基本手法,既首句的音乐材料在多乐句或多段中至少被重复一次或者变化重复一次。重复和变化重复并没有严格的要求,在实际的应用中,即可以相临也可以相隔使用。如赣南采茶戏茶腔中比较出名的曲牌《牡丹调〈三〉》为例,全曲共有五句,第三﹑四乐句的旋律是前两句旋律的变化重复。充分利用了旋律变奏,装饰音的运用以及歌词的变化等手法,虽然旋律变化不大,但是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它们要表达情感也有很大的差别,虽然最后两句的歌词是完全一样,最后一乐句是第二乐句的重复,其表达的心情是完全一样,所以我们认为,充分利用变化重复的手法推动音乐的发展,完全重复的音乐是不能独立存在的。第二,变化腔格。变化腔格是在基本腔格的基础上,采用扩展或紧缩的手法创作而成,这也是段式变化的重要手法之一,曲调的变化与表现力的增强都可以通过这些方法加以实现。变化腔格主要有变首调﹑句格增减和扩展与紧缩三种方式。在唱腔旋律上,由于赣南采茶戏曲式结构简单,节奏变化较少﹑声腔朴实无华,大多是上﹑下两句反复吟唱,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变化腔格的手法,推动音乐发展,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审美观的不断变化,人们在观注赣南采茶戏的同时,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赣南采茶戏正处在历史的转折期,赣南采茶戏的唱腔应当在保留原有地方语言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普通话,丰富赣南采茶戏的唱腔形式,只有出新并赋予时代精神,才能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才能更好的促进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
二、赣南采茶戏的音韵特点
赣南采茶戏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戏曲的语言表现要通过声音来表达,所以在演唱时,要想歌唱悦耳或说白动人,都得在语言的音韵上下一番工夫,只有把握住其音韵特点,才能更好地表现赣南采茶戏的特点。戏曲语言和歌曲语言一样,讲究韵律性和节奏性,戏曲的唱词和念白都要押韵,同时把语言的音韵与戏曲的曲调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戏曲的地方特色。
赣南采茶戏中由于角色分工不同,语言的音韵也有很大的区别。赣南采茶戏主要分为旦角和丑角两种角色,旦角俊俏﹑乖巧,舌灿莲花,对于音韵的要求是字正腔圆,旦角在艺术表达中比较含蓄,语言也多是押韵,给观众一种甜美的感觉;丑角幽默诙谐﹑装萌卖傻,口若悬河,其说白必须依靠方言和不押韵的语言而进行说唱,从而达到特定的演出效果。显然,并不每个角色的语言都要押韵,丑角只要将语言表达的诙谐讽刺就足够,对于音韵方面并无太大要求。
赣南采茶戏要求演员具有极其扎实的语言功底,为了适应情境变化,演员需要加强临场应变能力。音韵对赣南采茶戏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有时根据不同的场景和角色变换,要求及时变化戏曲的语言,改变语言中的音韵是一种最直接,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由此可见,在演唱赣南采茶戏时,把握住语言的音韵合辙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所谓音韵合辙,其实辙的意思就是韵,就是在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就像古诗词一样,要求每句必须押韵,这样语言就显得更加优美﹑朗朗上口。合辙押韵在其它艺术方面也是很常见的,一首好的歌曲都要符合合辙押韵的标准。由此可见,合辙押韵在赣南采茶戏中重要性,只有把握住语言的音韵,才能掌握赣南采茶戏的灵魂。
三、赣南采茶戏中方言客家话的艺术特色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且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性以及风俗习惯,这些特点都为各民族文化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产生了一系列各自不同音乐文化,不同地域的戏剧也各不相同,大多数地方戏剧多采用当地的方言,结合当地的民间歌舞而成。采茶戏主要来源于山歌小调,结合当地的方言客家话融合而成,从而形成了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地方性戏剧。
赣南采茶戏充分表现了当地客家话的语言特色,如果脱离了客家话那么采茶戏便会消失,因为滋生它的土壤便是客家的方言,更为重要的是方言造就了采茶戏的韵律,早期在演唱过程中一般人数较少,通常被称为“三小戏”,后来演变成数十人的载歌载舞形式。赣南采茶戏最显著的特征不是声腔而是方言,如传唱于各地市的采茶戏,声腔都是以采茶调为主,这些戏曲之间通过各自的方言而加以区分。“声腔可以随方言变,方言却不肯随声腔改”。方言在赣南采茶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艺术生命力就在于地方方言——客家话。客家话是我们认识了解赣南采茶戏的重要手段之一。
赣南采茶戏多采用方言土语来演唱,随着社会环境及听众对象的不同,其方言土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注重口语;赣南采茶戏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舞台设计﹑演员服饰及伴奏乐器也有了新的变化,但是口语的演唱方式不但没有消弱反而得到加强;其二,书面记载。随着赣南采茶戏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将赣南采茶戏的优秀曲目保留传承下去,单单依靠口语化的形式无法完全实现,在词汇和句法方面,尽可能地接近书面语。但是书面记载也并非十全十美,因为有些字音是无法通过书面文字记载下来,更何况有些事物是无法通过方言来表达,只能通过当地字音读出来,特别是某些语气词,更需要口传心授;其三,融合。赣南采茶戏随着演出地点与听众的变化,已经不单单服务于当地及当地的听众,为了满足更多听众的需要,也逐渐吸收了其他地区的语言成分,不同地区戏曲之间地交流与融合,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赣南采茶戏进一步发展。
总而言之,赣南采茶戏作为一种地方性戏曲,方言是其生命之源。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应保留客家话的语音特色,如果随意摒弃这种特色方言,无疑会阻碍采茶戏艺术的健康发展,也无法体现采茶戏中地方方言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受到现代社会思潮的影响较大,面临着诸多困难,诸如演员的大量流失,后备人才的不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家正在大力支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赣南采茶戏被国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足以说明政府对采茶戏的重视,地方政府也出台多种政策鼓励发展采茶戏艺术,一定程度上为赣南采茶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山村中与城市中采茶戏的听众正在逐渐增加,儿童也加入了这一行列,这也就要求赣南采茶戏的文艺工作者能够结合时代特点创作出符合当代人们口味的艺术作品,进而推动其发展。
[1]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罗勇.客家赣州[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J607
A
刘飞(1980—),男,讲师,六盘水师范学院艺术系,研究方向:声乐教育及演唱研究;李鑫毅(1983—),女,讲师,商丘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