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陈撄宁仙学与道教心性论的关系

2017-01-29马瑞州

山西青年 2017年20期
关键词:内丹双修性命

马瑞州

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试论陈撄宁仙学与道教心性论的关系

马瑞州*

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陈撄宁在继承道教心性论上,提出应以“仙学”为中心,发展道教。他被誉为“科学化的神仙家”“当代的太上老君”,在弘扬道教仙学上著作等身。本文略述其时代背景与仙学大义,突出心性在内丹学的重要性,肯定其对内丹学的传承与贡献。

弘道;仙学;内丹;心性论

一、弘道“仙学”

(一)时代背景

近代全盘西化使中国知识分子充满着忧患意识。一批学者身上呈现出文人的责任与文化的重担。南渡望中原,遍洒血,金瓯缺落,千秋耻辱。就这样,陈撄宁生于1880年,亲眼目睹清末动乱、民国阀战等,也饱尝文化灾难与痛苦。渴望文化复兴与现实的矛盾成为对他心性磨练的背景,因此,他主张内丹修行能顾够“救身至救天下”。

陈撄宁早期出入儒道释,首倡“仙学”,构建新道教的仙学体系,于西方科学十分重视,并开启道教现代化理论研究等。其地位鲜见、作用独特,对发展道教起到非常重要作用。陈撄宁是近现代道教文化现代转型中的代表人物,他不余遗力地弘扬道教文化,因而海内共誉其“仙学巨子”。

(二)弘道“仙学”

一方面仙学的建立是陈撄宁深研儒道佛后,重现仙学。另一方面是文化复兴,是对道教文化的重扬,是一种类似“经学忧患意识”形态之道统论的体现。尽管称为仙学但是实质是道教内涵的精华。他在《中华道教会缘起》倡言“呜呼!笼百家之总钥。济儒术之穷途,揽国学之结晶,正新潮之思想,舍吾道教,其谁堪负此使命哉!”致力道教信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寄托。另外陈撄宁对于科技泛滥于战争,寄希望多产生“神仙”来对物质科学进行制裁,这即是仙学救国论。

二、道教心性论的继承

(一)仙学之义

陈撄宁弟子胡海牙认为“中华民族自古相传的仙学之术,不是宗教,不是迷信,更不是专讲心性的功夫。他是一门具体的科学。”①仙学含内丹,外丹,道教养生方面的内容等。“仙学乃实人、实物、实情、实事、实修、实证,与彼专讲玄理者不同”②。故仙学是实修实证,并且是一特殊于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对生命进行研究改造的学问,遵循“务实不务虚,论事不论理,贵逆不贵顺,重诀不重文。”的原则。在修炼与研究上,不言空泛,不重理论,自言逆命,独传师说。“把名利诸欲尽抛,做到清心寡欲,以具备精神条件。”超拔精神加上对自身的实证成为仙学根基。

《史记》:“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黄帝可以看作是仙学的渊源,但实质就是道家追求的修炼体系,陈撄宁就认为学仙之人隐匿在儒道释名目下不肯承担。

(二)道教的心性论与性命修行

道教以原始道家的道论入手,以体道、证道思想为依据,在修炼心性上“精神深处在道的深层对人生命的真实亦以重新审度,那么所谓的修道、体道只能理解为人对自身生命在存在层次的觉醒。”③庄子:“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即肯定修心,又言“心斋”“坐忘”,这在道教诠释中便是修行的法门。以人的心能“吾丧我”类同老子“致虚极,守静笃…观复”这样便可以“形若槁骸,心若死灰”。主体存在的人“机心”丧去,而显露出真心的存在,以此成就道家的心性论。我们可以说道教以老庄为原点,发展认识本性与道法自然,再加上后世佛性的观点形成独有的心性论。司马承祯以真心否定妄心,“原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心神被蒙蔽就与道隔,如果除心垢,开识神本,就是修道。心体是本体,在蒙蔽的世界造成与道“隔”,所以除心垢就是庄子所谓“坐忘”与“心斋”,这样就能达到本真的道心。以此归于真的存在,使得现在之形妄,超越一般层面。

中唐后更以李荣、成玄英在心性论中强调“神”的存在。以神等同于心“夫心者神灵之府,神栖于其间。苟心谋之,即神知之。”这样就将道教的修炼之中的“精、气、神”与心性论紧密的联系起来,精气是“形”的体现,亦即为命修,而神是心,亦即性修。故此在理论上才有“性命双修”。同时其中性成为道教解脱的重要概念,李荣“所谓虚极大道,是众生之正性也”众生以证道正性来体会虚极大道,而在之后阐释中渐渐性同于神,成为道教修行的终极对象。道一直作为终极实体,其中是性的灵妙所在,亦是神明根本,向上是本体之存在,向下是造化的显用。个体以此会通,就不难理解“形超性徹”,主宰之心获得超脱的可能就是在心性上“断境”“离念”,最终能形神双证、性命双修。神在“精气神”的修行中变为形气与道的中介,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合道”。这样就为道教内丹学的理论奠定基础。内丹功法不仅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角度去阐释内丹修行,还在宋元形成“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的修炼步骤和“顺则成人,逆则成丹”的修行观,代表作《指玄篇》《阴真君还丹歌注》等。

内丹派盛行后,南派以张伯端的学说为基,分为清修与双修两派。北宗则以王重阳为首,以清修为主。王重阳门下七名弟子在内丹学上也各有侧重,但继承唐以来修行要诀两家宗派都主张性命双修。南宗主张先命后性,北宗则先性后命。此时的性命,性指心性,命是形的精气。全真内丹修炼:乞讨、远游、坐环、战水魔、打尘劳。诸如王重阳在终南山掘“活死人墓”苦修;丘处机在磻溪开长春洞苦修……郝大通“石桥静坐”都是清静炼心。对境练心,以此来入世,丘处机觐见成吉思汗“一言止杀”得到下层民众拥护。这一时期丘处机的龙门派以道为重,内修心性外修功行的双修道路不同于早期王重阳的性命双修,以显见纯阳真体。如马丹阳认为命功为清,性功为静,这样命清得长生,性静能久视。

总之,以性为成道关键之一,命是生命能量,性是心灵境界。并且对于修性的要求实际比修命的气功更加重要,吕洞宾“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是心灵境界的表现。在道教的发展中将原始道家的道论发展出心性论的内涵,同时逐步演变为心性同于神,精气神的修行通于心性的修养。“锁心猿,擒意马”,既是内丹法决譬喻,也是心性磨砺的写照。在终极实体中证见,以心赋予恢复“清静”的可能。在相对的两极间事物不再染著,使得生命能量结合生命境界达到见证实体的仙人境界,这正是内丹学的指向而这些心性论的精华正是陈撄宁所继承的。

(三)陈撄宁对道教的心性论继承

陈撄宁因时局战动乱放弃外丹术,以此转向内丹学的修行实证。这即要求其对道教历代内丹学进行整理,并对内在心性之学进行修证以便应对外部环境,也就是性命双修。

首先陈撄宁要求仙学“要有科学的态度,有实践的精神。”④在学术上,陈撄宁超于传统的道教研究方式,“做把仙术立于宗教之外、与科学接近的文章。”仙学修炼原则是“学理——重研究,不重崇拜;功夫——尚实践,不尚空谈……信仰——凭实验,不凭经典”可知其弘道的形式是非现代科学技术的科学化,实质仍是对道教传统养炼进行发扬。简言即是求实证。

其次是对一般人误解陈撄宁对待心性的态度,究竟是继承传统的道教心性论,还是对心性论贬斥,只信命修的实证。这其中便不得不考察其著述、书信及亲传后学的思想予以印证。

普遍认为陈撄宁是“重实验,轻心性”。诸如“在《读<化声白叙>的感想》中说:‘仙道不由心性入手,是用方法改变常人之生理,他的学术是实验的,而非空谈的。’在《众妙居问答》中说,‘仙学乃实人实物,实情实事,实修实证’。在《答上海某女士十三问》中说:‘长生之效果,本是从修命工夫得来,若不做命功,决定不能长生。’”⑤于此首先能知仙学实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其直斥的实际是空谈心性论而不修行的假修,并非实修之中的性功内修。更无导致轻视心性的地步。若“因为这些工夫都偏重于心性方面,对于形体上不起变化。……形体老病而死,心性亦无作为”⑥这是强调单独修性无用,修命是修行的关键,而非修命不用修性。又如陈撄宁讲明灯之喻:“吾人之身体,譬如一盏灯,灯中之油便是命,灯中之光即是性。”性命不离是道教修行者的共识,油是资粮,光是性显,于灯不可无油,于光不可离灯。心性不依命功则资粮浪费,命功不守心性则必然误入歧途。性命双修才能保证见证本体的道。

以上是对忽视心性观点的破除,而其著作如《黄庭经讲义》“上有魂灵下关元”魂灵便解释为心神,“于性中有所寄,命有所归。”性命是并举的。认为返观内照是静功,足以养性,闭目返观可养脑袋的精气神。并且存神可以守静而动,存神来安心,最后能虚心炼神。这其中动静不是二元的对立,而是指洗心达静,寂然能照,最终成就虚无自然的大道。《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注释也强调性功的重要性,“蹉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便释为除心中妄想才能功夫精进,“无心心即是真心,动静两忘为离欲”无心心是无念头的心体,这才是真心,才能堪悟动静的天机,达到离欲境界。还有对心神气的论述,承接道教心性论的关系与哲学理念。总之其著作中强调性命并举和依靠心性论的见解是显然的。

胡海牙:“除读书明理之外,尤须立德尤须立德立品。修道必以德为辅修道必以德为辅”在修行的层面讲,心性中修德作为修道的基础与辅助才能成道。另如《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洪太庵序:“统摄身心,以神驭气,真火内炼,杀尽尸虫”赵慧昭序言“炼心”等亦对性功重视并非浅薄视之。

《静功总说》述苏东坡养生说、朱子调息箴、庄子心斋法等,对于静功推崇备至,陈撄宁以为庄子听息法最好,非耳听以心听,最后气听,神与气合,达太虚之境。《最上一乘性命双修二十四首丹诀串述》中以诗歌的方式自真性起观光明寂照,融通道生万物的宇宙论,真心浩浩,动静得似橐龠,性根便是命蒂。最后内丹根基由水火成就,在性命修悟中,法身广大,真性圆明,虚空消散再舍去所依之法。

三、结语

“金丹大道是参天地、…还本我、修性命的天人合一之道。”即内丹学与心性的关系是合一互融的,仙学的哲学內理是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在心灵修炼的变现。陈撄宁最后提倡的静功养生,更是对内修推崇所为,不论是追求弘道的缘由,还是求救身救命,于知于行,于已于国,陈撄宁可谓继承道教的心性论大要,对近代以来的道教影响很深。

[注释]

①胡海牙.仙学大义(上)——陈撄宁先生仙学理论串述[J].武当,2006(8):40.

②洪建林,编著.仙学解秘——道家养生秘库.大连出版社,1991:424.

③张广保.道家的根本道论与道教的心性学.巴蜀书社,2008:139.

④胡海牙.仙学入门问答九则[J].武当,2006(4):38.

⑤牟钟鉴,主编.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道教卷.民族出版社,2008:242.

⑥同上.

[1]刘延刚.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下的陈撄宁[J].世界宗教研究,2007(4).

[2]洪建林,编著.仙学解秘——道教养生秘库.大连出版社,1991.

[3]胡海牙.仙学大义(下)——陈撄宁先生仙学理论串述[J].武当,2006(10).

[4]胡孚琛,吕锡琛,著.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丹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马瑞州(1991-),男,汉族,河北邢台人,贵州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佛教天台宗。

B

A

1006-0049-(2017)20-0058-02

猜你喜欢

内丹双修性命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索宝
浅析“城市双修”视角下的滨水公园设计——以界首沙颍河公园为例
全真道圆明老人所述修性《十马图》试论
性命
铸剑、剑解与道教身体观
谢金英:德与艺双修 雅与俗共赏
动物神奇脱身术
保养精气,节欲防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