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期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17-01-29乔雪玮
乔雪玮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关键期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乔雪玮*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假说自提出以来已经有不少的学者对其进行过争论和阐发,但是在国内的相关研究大多局限在英语教学中,没有很好地拓展到汉语教学。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语言教学的特殊领域,也需要关键期假说的应用性考察来探讨其年龄效应,这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师生交往和学生的有效学习都有极大的启示和影响。
二语习得;关键期;对外汉语
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关键期”假说是学习者个体的年龄效应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和效应问题。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生物学、神经学等学科的影响下,母语习得的“关键期”和二语习得的“关键期”逐渐被语言学家所接触和深入探讨。而我国国内的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关于关键期假说的研究大多局限在中国人学习英语这一范围内,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中,关键期假说的应用和适用性的探讨还不够丰富。本文初步探讨这一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和汉语的二语习得中的应用性,以此对教师教学和学生语言习得提出些许建议。
一、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
在20世纪50年代末引起了关注。神经生物学家Penefield和Roberts在《言语和大脑机制》一书首先提出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critical period)。他们通过分析大脑构造发现人的左右半脑对语言的反应和控制能力不同,在青春期以前左右半脑均能控制语言,而青春期开始后慢慢发生大脑侧化,语言功能逐渐被左脑占据,右脑不再控制语言。随后,心理语言学家Lenneberg在《语言的生物基础》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最开始关于“关键期假说”或“临界期假说”的理论研究都是局限在母语习得领域的,因为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有着不同的年龄问题和习得顺序问题,而这种假说和理论是否能应用于二语习得领域,引起了其他一些学者的讨论。对于二语习得中是否真的存在“关键期”,这种假说能否成立,引起了不同的争议和反响。松冈和史密斯(Matsuoka&Smith,2008)也回顾发现,支持和反对的证据似乎平分秋色。帕特科斯基(Patkowski,1980)、约翰孙和纽珀特特(Johnson & Newport,1989)通过一些实践调查认为二语习得中的关键期ying5全面支持;纽菲尔德(Neufeld,1978)、波德松(Birdsong,1992)、怀特和吉尼西(White & Genesee,1996)则相关,他们认为二语习得完全可以达到母语习得的水平,所以关键期假说在二语习得中全面否定;阿谢尔和加西亚(Asher & Garcia,1969)、塞里格等人(Seliger et al,1975)属于较为保守的支持,认为只有在语音上存在二语习得的“关键期”。另外,乔姆斯基从自己的“普遍语法”理论出发,探讨了普遍语法是否在关键期后不能涉及到二语习得中,或者是以另外的普遍语法来重构,分为可及说、不可及说和部分可及说。还有学者Georgette loup,Elizabeth Boustagui,Manal El Tigi 和 Martha Moselle(1994)对具有语言天赋的人进行实验来考察二语习得中的关键期,认为有语言天赋的人之所以能突破生理限制而达到双语或者多语水平接近本地人水平是因为其大脑没有发生侧化,或者发生的演变与常人不同。
此后,西方二语习得领域中的关键期假说研究不断趋于理性,相继提出了敏感期假说、多个关键期假说(Seliger,1978)、“言语学习模型”理论、“机遇窗口”假说(Birdsong)。学术界逐渐普遍承认了二语习得中的关键期,而这个时间段一般集中在青春期前后(12岁左右),而且只是普遍的现象,不具有绝对的约束力。因此,二语习得具体到个体中仍有时间和程度的差异。
二、关键期假说与对外汉语教学
我国国内关于二语习得的关键期假说研究主要还集中在英语作为二语习得的领域,研究对象多为中国学生。例如,辛柯、周淑莉(2006)《年龄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临界期假说实证》一文中,通过对大学生英语测试的实验来证明二语习得关键期的存在,对英语教学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相应的建议。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或者是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领域中,关于年龄效应以及关键期假说的应用性探讨还寥寥无几,至今唯有北京语言大学柴省三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设研究》首开先河,通过具体的实验进行了开拓。以英语、日语、韩语、法语、西班牙语等16种不同母语的209名汉语学习者为受试,考察留学生起始年龄与汉语语音、语法、词汇和汉字四个模块习得速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但是由于考察难度较大,需要控制的因素众多,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和纰漏之处。我们拟从学生习得和教师教学两个角度出发来探讨年龄的关键期在汉语二语教学和汉语二语习得中的影响,主要从理论角度结合实践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语习得中的年龄效应主要是针对学习者个体而言,在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中多元敏感期理论比关键期假说更加合适一些,即不具体局限于青春期前后为界限,而是认为个体有不同的敏感时期,有强弱之分,而且每个人的具体时间段可能不一样,存在多元的阶段。在语言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中,语音受学习者的多元敏感期影响更大一些,自小有过汉语语言环境和背景的人比纯后天的学习者在语音上有更大的优势,声韵调也更准确一些;在词汇和语法上,年龄对二语习得的过程、程度、速度等都影响较小,甚至成人的二语学习者比幼年的二语学习者达到的水平更高一些,这也是由于年龄的增长,成人对语言的系统规则有更好的理解能力和内化能力;另外,在汉语的语言系统中,汉字是较为困难和独特的一个板块,很多学习者的听说和阅读能力都不错,但是汉字书写能力极其弱。因此,汉字的书写与年龄的关键期有无联系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事实上,汉字与词汇、语法一样受年龄关键期的影响较小。总体来说,只有语音方面,尤其是口语表达方面,关键期假说在汉语的第二语言习得中适用性较强。
关键期假说的直接对象是语言学习者,而在语言学习活动中,大多数的成人是通过正规的教学活动中学习的。因此,学生的年龄效应分析对教师的教学也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一)因材施教
在汉语学习中,语音受年龄关键期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声韵调的标准发音。因此,如果是在年龄较大的时候开始学习汉语的话,教学中应多关注语音的纠正。但是,就汉语词汇和语法规则的理解和使用情况而言,成人比儿童要更有优势。因此,对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二)合理母语(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的关系
在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关系处理上,对关键期前后的学习者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态度。成人二语学习者的思维体系已成熟,对母语和二语的切换也有更深入地认识。而儿童二语学习者对母语的认识尚且不够深入,对母语和二语之间的关系便更加混乱。因此,教师对母语和二语之间的对比和处理应该采取更加合理的方式。
(三)面对学生的学习焦虑和压力
有的语言学者虽然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态度认真,但是效果却总不太好,或者一直达不到自身的要求。长此以往,容易形成焦虑和学习压力,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便是年龄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所致。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和正确处理这样的心理问题,才能更好地师生合作。
三、结语及展望
目前,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几乎还处于空白的境地,这一方面不利于理论体系的完善建构,我们一直以来借鉴西方的语言学理论体系,在处理汉语的教学问题时会遇到各种差异,如何结合汉语语言特色和东方文化内核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对教学指导的一方面缺失也势必有所影响,在国内进行汉语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而在海外的汉语教学中面对中小学生比较多,如果对汉语为二语学习的年龄效应不进行系统的实验和教学观察,运用一套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会遇到很多交际困难,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也有极其不利的影响。近年来,随着西方理论的译介和国内语言学理论体系的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领域的研究会逐渐繁荣起来,补充起二语习得领域中的这一空白。
[1]刘振前.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研究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3(5).
[2]柴省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设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9.
[3]李柏令.第二语言习得通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4]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5]杨连瑞.第二语言习得的临界期及最佳年龄研究[J].外语学刊,2004(05).
[6]戴曼纯.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的年龄差异[J].外语界,1994(2).
[7]桂诗春.“外语要从小学起”质疑[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8]胡明扬.外语学习和教学往事谈[J].外国语,2002(5).
乔雪玮(1993-),男,山西长治人,四川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对外汉语研究。
H
A
1006-0049-(2017)05-0130-02
猜你喜欢
——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