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德彪西的《贝加莫组曲》

2017-01-29

北方音乐 2017年15期
关键词:印象主义德彪西乐曲

熊 旭

(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探析德彪西的《贝加莫组曲》

熊 旭

(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贝加莫组曲》虽然是德彪西早期的作品,但它对德彪西艺术风格的形成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探析《贝加莫组曲》的相关问题,应该按照宏观的探析思路,对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客观地说明:研究现状、演奏情形、教学状况。研究现状的探析是理解《贝加莫组曲》的基础;演奏情形的探析是感悟《贝加莫组曲》的前提;教学状况的探析则是传承其艺术价值的过程。因此,本文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说明。

《贝加莫组曲》;研究现状;演奏情形;教学状况;具体探析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一位法国的著名作曲家。虽然《贝加莫组曲》是其早期的作品,它并不能代表德彪西的艺术风格,但《贝加莫组曲》的创作无疑对其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贝加莫组曲》是一组钢琴曲,它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和《帕斯皮耶舞曲》等。因此,《贝加莫组曲》值得音乐爱好者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探析性研究。

一、《贝加莫组曲》的研究现状探析

《贝加莫组曲》是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的承前启后之作。对于其作品的探析应该始于对其作品《贝加莫组曲》的研究现状的总结。这也就是说,要想对其早期的作品有一个充分地了解,首先应该对德彪西及其《贝加莫组曲》的研究现状有一个清晰地了解。而且对这个现状的了解从另一个层面上也可以理解为是本次探析德彪西《贝加莫组曲》实践背景的构建。

首先,国内关于德彪西《贝加莫组曲》的研究始于两个方面:在第一个方面上是对作曲家德彪西生平及其创作经历的研究。另一个方面是对其创作作品的分析。对此,有研究者进行过这样的总结: 一类是以作曲家生平(包括国籍﹑生卒年月﹑受教育情况﹑爱情﹑婚姻﹑家庭﹑作品﹑音乐活动﹑艺术成就﹑历史地位等)为主线,并贯穿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文学性描述;另一类是以作曲家音乐作品(包括音乐思想﹑美学品格﹑作曲技法﹑风格﹑艺术成就﹑史地位等)为叙事主体,兼及一生的学术性评价。这也就是说,如果要探析德彪西《贝加莫组曲》的具体情况,研究者首先应该明确作曲家德彪西的生平经历。从而把《贝加莫组曲》的相关探讨融入到其具体的创作实践之中。因为,从创作的层面上分析,《贝加莫组曲》与德彪西的其它创作是紧密相联的。虽然德彪西的《贝加莫组曲》可以作为一个研究个案,而且这个研究个案有自己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但是仅就《贝加莫组曲》探讨《贝加莫组曲》的相关问题,无疑不利于把握德彪西的创作风格和理清《贝加莫组曲》对于其它作品的影响。所以,在以《贝加莫组曲》为叙事主体,兼及对德彪西一生的学术性进行客观评价之时,还要从普遍联系的意义上结合德彪西的其它作品。

其次,德彪西作品赏析的重新审视。德彪西的作品在特定时间段并不受中国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在60年代的“德彪西事件”中,德彪西的音乐美学观被一些学者误解为是肤浅的﹑仅仅满足感官要求的﹑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极端个人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美学。但事实并非如此,德彪西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改革开放之后重新进入了音乐研究的领域。例如,德彪西作品的美学价值分析,对德彪西作品的创作理念进行的探讨。特别是对德彪西及有关印象派的相关问题的探讨更具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讲,德彪西的作品虽然体现出印象派的某些理论观点,但他却没有把印象主义理念作为自己唯一的创作指导思想。因为,在其它的作品中,一些非印象派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对此,也有研究者这样说: “印象主义只是德彪西的风格的一个方面,许多作品几乎没有或者根本没有印象主义的痕迹”,其后期的作品“远非印象主义”。因此,即使是对《贝加莫组曲》这样的早期作品研究而言,研究者也应该在多元的理论视角下对其进行审视。

二、《贝加莫组曲》的演奏探析

《贝加莫组曲》的演奏层面上的探析可以从两个方面上完成。因为,乐曲的演奏是对乐曲的第二次创作,但这种以演奏为核心的二次创作却基于作者的原创。因此,在演奏的层面上,可以从创作与演奏两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创作特点的探析

在《贝加莫组曲》的研究中,《月光》的演奏探析较为引人注目。《月光》是《贝加莫组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受到研究者关注,那是因为这一作品从其创作到正式发表经历长达15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15年里,被作者反复地修改着。当它于1905年正式出版的时候立刻就受到了世人的关注。对于《月光》演奏探析,有研究者进行过这样的总结:德彪西的音乐一直被称为印象主义风格,最大的特点即和声性的片断或零碎的短句,打破传统音乐的旋律长句。这首作品是他的早期作品,还保留着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有着较为清晰的旋律线条。但在和声上,这部作品不再以功能性的行进为创作手法,完全取决于和声色彩。从结构上看,这部作品为9 /8拍生行板,三部曲式。

仔细阅读这一段选文,可以发现这样的事实:首先,创作的层面上,《月光》的创作集中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点,但在其浪漫主义的特点里却蕴含着印象主义的理念。印象主义诞生于近代音乐时期。诞生于法国的巴黎,是音乐受到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相互影响的客观结果。因此,这就使音乐具有了超现实主义和抽象派的特点。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印象主义的音乐创作理念与浪漫主义的理念综合地体现在了《月光》这首钢琴曲之中。其次,最能体现德彪西对印象主义理念的创作是乐曲中的和声性的片断或零碎的短句。因为,这里所强调的和声性的片断也好,零碎短句的出现也罢,它们都突出了传统乐曲创作的固有特点——旋律长句。最后,从乐曲结构的层面上分析,这部作品为9 /8拍生行板,三部曲式也是《月光》的固有特点。特别是三部曲式的构成,更突出了《月光》在结构层面上的特点。

(二)演奏技法的探析

如果说从创作层面上对《贝加莫组曲》特点的分析是为演奏而准备,那么演奏层面上的探析就是对原曲创作特点的理解与再现。

首先,演奏节奏的把握。乐曲的题目(月光)要求演奏出极有表情的乐段,开始的速度不应太快,弹奏时反而要非常准确规范地把握住节奏,营造一个很幽静的氛围,一轮月亮,静静地出现。这也就是说,在演奏时应该运用节奏来营造乐曲《月光》所表现的氛围。

其次,演奏力度的改变。为了配合乐曲所营造的氛围,演奏者的力度应该根据自己对乐曲理解进行及时地变换。这就正如研究者所说:在弹奏开始的一系列音程时,提手腕慢慢将手臂落下,手臂的力量不用减少,用手指尖肉较多的地方触键,结合起来会自然产生不轻飘的弱音,低音区的音深沉,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究竟应该如何把握正确的演奏力度,不同的演奏者有不同的技巧与方法。但是,无论如何把握演奏的力度都要基于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和作者创作特点的分析。虽然说演奏是创作,但以“演奏”为核心的创作必须基于特定的乐曲。

虽然影响乐曲演奏效果的因素不止上边提到的两种,但这种因素却是对演奏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此外还要考虑踏板的参与﹑速度的变换等等多种相关的因素。

三、《贝加莫组曲》的教学探析

《贝加莫组曲》的探析还应该关注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在教学的层面上探析《贝加莫组曲》的相关问题:

首先,案例教学法在《贝加莫组曲》教学实践中的影响。虽然案例教学法并不是音乐教学的专有教学法,但它却参与了《贝加莫组曲》教学的实践。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上,任课教师多选用一些著名演奏家的弹奏作为案例,但这样的选择却增添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因为,面对这样的教学案例,学生不仅要对乐曲有一个充分地理解,而且还需要学生对弹奏技巧有一个深刻的把握。在教学实践里,很少有学生能够同时具备这两点。

其次,比较教学法的参与。在《贝加莫组曲》的教学实践里,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乐曲的内容和创作特点,有许多任课教师都采用了比较的教学方法。而且,在这里比较的对象或者具体的比较内容还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例如,对不同演奏者的演奏技巧进行比较;对相似乐曲的比较;甚至还有任课教师结合德彪西后期的乐曲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理解其前后创作的不同。这种比较的教学方法虽然容易使学生理解乐曲的特点,感悟作者德彪西的艺术风格,但随着比较对象的增加,也存在增加学生理解负担的可能。因此,选择比较对象的时候,需要任课教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并以此为根据确定比较的内容。

总之,《贝加莫组曲》在德彪西的创作生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对《贝加莫组曲》的探析不能仅局限于具体的乐曲之内,而是要从多个维度上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客观地分析。特别是研究现状﹑演奏情形以及教学实践,更是探析的关注焦点。

[1]张志海.观念突破与理论缺失——以德彪西研究为例[J].中国音乐学,2010(02).

[2]孙静.德彪西《贝加莫组曲》之《月光》的演奏版本比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12).

[3]曾强.德彪西《贝加莫组曲》的演奏风格与技法[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5).

J657

A

熊旭,男,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钢琴教学。

猜你喜欢

印象主义德彪西乐曲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钢琴家德彪西(上)
浅谈许幸之《印象派就是印象主义》
美丽的邂逅
父与子
最好的礼物——印象主义大师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悲伤的乐曲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