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蒲剧的艺术特色及现状思考

2017-01-29樊宇红

黄河之声 2017年6期
关键词:戏曲

樊宇红

(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蒲剧的艺术特色及现状思考

樊宇红

(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蒲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属于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与其它地方戏曲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从明清到新中国的成立,它饱经风霜,但是因为多变的板式,丰富的唱腔,优美的旋律以及高超的演唱技巧和独特的表现魅力,使其倍受人民的喜爱。另外,蒲剧的脸谱色彩明艳,构图富有特色,简单明了,也成为其一大亮点。然而随着二十一世纪传媒的高度发展,人类文化共享程度越来越高,使得蒲剧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观众减少,种类的单一及宣传力度不够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古老而传统的蒲剧艺术发扬光大。

蒲剧;音乐特色;继承与发展

一、蒲剧的产生及其发展

蒲剧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的地方戏中,产生于古蒲州(现金永济)一带,当地人亦称“乱弹戏”。蒲剧的产生可追溯至明朝甚至更早,到了咸丰同治后被称为“山陕梆子”。蒲剧之所以在当时被称为“山陕梆子”,是由于山西晋南与陕西相邻,一条黄河之隔,两地民风语言相似,使得蒲剧具有山陕两地特色。据史料记载,在乾隆年间,秦腔名旦申翔麟曾“由蒲州售技至太原”(引自严长明《秦云接英小谱》),后仍有多数山陕艺人同台演出,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蒲剧与陕西秦腔开始分道扬镳,蒲剧在民国时期是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出现了郭宝臣、王来、吕长林、孙广胜和王存才等一批蒲剧表演艺术家。在当时的蒲州、平阳等地区,蒲剧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像比赛、祭祀、红白喜事、宴饮等都要用到蒲剧。在抗战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环境恶劣,艺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辛,在那种环境下,随着严逢春、王秀兰、张庆奎、筱月来和杨虎山等蒲剧大师的相继出现后,仍使蒲剧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向前发展着。在西安,杨登云、孙广盛、闫逢春等人组织了一些剧院进行表演,如晋风社、唐风社、虞风社等;在山西,张金榜、宋友梅、曹福海、郭德友等在吕梁地区组成了文传队;另外还有一批艺人人在日占区挣扎糊口艰难度日。还有,太原蒲剧团与解放剧社在太岳抗日根据地进行活动,这时的表演风格除了传统蒲剧曲目外,也有了部分的新编现代戏,比如墨遗萍在延安所作的《胜败图》与《正气图》以及马健翎的《血泪仇》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地方戏曲的发展十分重视,仅在晋南当地就相继成立了近三十多个蒲剧团。在五十年代,为了蒲剧团能够更好地在山西发展,太原成立了蒲剧学社,并将一批艺人从陕西接回,成立了大众蒲剧团,此团之后则迁址至晋南改为晋南蒲剧院。在当时,省内外的蒲剧院近有四十多个,演员三千名左右。至五十年代后,随着大多数艺人的相继返乡,其中有闫逢春、张庆奎、筱月来、杨虎山和王秀兰等,使得蒲剧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二、蒲剧的艺术特点

蒲剧是晋南地区的主要戏曲曲种,分为南路与北路,在表演风格上各有特色,为“南路文雅,北路火爆”。蒲剧的音调高亢,旋律优美,起伏较大,跳进多,大小嗓兼用,有着鲜明的音乐特色和地区风味。蒲剧的唱腔属于板腔,偶尔也有花枪、昆曲、吹腔和民歌小调等。唱腔部分的变化以板式变化为主,主要有紧二性、二性、流水、间板、滚白、撩板七种主要板式和大导板、导板、送板、抹板、折板等辅助板式。蒲剧的调式调性属于调式,真假声结合,起调较高,音域较宽,之前经常使用的是“二眼调”(相当于B大调)、“梅花调(相当于C大调),现在则多用G调。由于它的音域宽广,旋律跳跃较大,板腔高又急,因此它们抒发悲苦凄凉的情绪为特色。以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武俊英为例,其唱腔继承了前人的唱法,同时大胆采用了鼻音、颤音、断音等装饰音和弱音、气声、干板清唱和无字吟唱等唱法,在她的《送女》、《苏三起解》以及《打金枝》等代表作中都有体现。蒲剧的伴奏包括文场和武场。文场是以管弦弹拨等乐器为主,主要有胡呼(即中音板胡),同时加以笛子、二胡、三弦、唢呐、二股弦,到现在又增加了小提琴、扬琴、小号与大提琴等,使乐队音色更为悦耳动听,音乐织体层次均匀。武场由马锣、木鱼、梆子、鼓板、铰子、手锣等成。

蒲剧有生、旦、净、丑四行,但主要是生、旦、净,以脸谱来区分。蒲剧脸谱的色彩、线条、构图朴素简明富有趣味,能够较为明确地表达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在蒲剧中,生行是最重要的行为,但是胡子生首当其冲。一名优秀的胡子生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的功夫。其在作品中主要扮演一些帝王、将相、官吏、员外等。在唱念上,要求吐字清晰,喷口有力,真生假声结合,整个声音高亢激昂、抑扬顿挫。由于有大量的武戏,就要求其有过硬的腰腿功夫。拥有梢子功、髯口功、帽子功、靴子功、鞭子功等高难度技巧在戏曲的表演中也是必须的。旦行分为正旦、小旦、彩旦、武旦、和马旦。正旦是主要角色,一般饰演正派的中年妇女常与胡子生搭戏,其以唱功为主,性格端庄典雅温柔贤惠,但是未婚女子为闺门旦。小旦一般饰演青少年女子,其又分为小旦与花旦,小旦一般性格纯真,活泼开朗,天真无邪,表演以唱作为主;花旦则性情放浪泼辣,以做功和念白为主。老旦大多数是扮演老年妇女的形象。彩旦多扮演滑稽搞笑或奸狡之人。武旦与刀马旦大致相同,多饰演身怀武艺的青壮年女子,要有扎实的腰腿功夫和高超的技巧。净行亦称作花脸行,有大花脸,二花脸和三花脸三大种类。其区分主要是以脸谱的不同作为标志的。大花脸举止沉稳大气,以唱念做等基本功为主,主要扮演像包拯、曹操等人物。大花脸又分为花脸、黑脸、白脸、红脸和净脸,特定的人物据其性格品性有自己的脸谱,如黑脸包拯,象征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白脸曹操意为奸狡残酷。二花脸分为架子花脸、武二花脸和毛二花脸。架子花脸多饰演性情粗暴,耿直朴实的人物,其重功架、念白和做功;武二花脸则以跌扑跤打为主,亦称作摔打花脸。此外另有以表演动作繁多,毛手毛脚而著名的毛头二花脸。三花脸亦称丑,分为文丑和武丑两种,脸部有一小块白粉是它的显著特征。

三、蒲剧未来的发展

目前,从事事业的都属于老一辈艺人了,尤其是在农村,他们虽有一技之长,但是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文化素质也不高,这就对蒲剧的表演创作方面造成了影响。蒲剧作为一种文化要想发展继承下去,必须有新人来继承,但是这个所谓的“新”就包括了三个方面,即新剧本、新演员与新观众,三方面相辅相成,好的剧本需要有好的演员来呈现,同时需要有好的观众来观看。蒲剧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其观众基本上仅局限于山西,为了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扩大观众面,使其走的更远。现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体手段的出现,使得我们可以更快、更方便的了解相关资讯。不论电影的卖座或者是电视明星的走红都与其有些很大的联系。我们也可以做像《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这类的节目,只不过侧重点变成了戏曲演唱与戏曲创作,也可以开通相关的微博、微信互动平台,使观众更快了解相关咨讯。为了蒲剧的发展,我们必须关注当下的就行趋势。像近几年电视剧行业十分火爆,我们就应该多创作像《火炕上的女人》,《山村母亲》、《西厢记》等戏曲电视剧,既发扬传播了蒲剧文化,又迎合了大众口味。在创作方面,我们也可以借鉴就行音乐的元素,像《国色天香》这个节目,它就是在就行歌曲的基础上,加入了京剧、二人转、昆曲等戏曲,使这些歌曲更具有中国风,也更有味道。总之,就是要在保有其精髓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四、结语

总之,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要想有显著的成效,必须在精神上予以重视,物质上加以支持,只有全民大动员,才能使蒲剧绽放光彩,作为山西众多地方戏曲文化中亮丽的一颗明星,蒲剧一直在继承与创新中摸索前进,挣扎生存,面对信息化、全球化的现在,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科学的态度来面对它。同时调动起政府及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积极性,大家主动为蒲剧的发展做出贡献。相信这样,蒲剧一定能够走出山西,不再固步自封,在中华民族的后花园中一枝独秀。■

[1] 安永明.蒲剧音乐的唱腔改革[J].艺海,2010.

[2] 芝达林.蒲剧音乐调式研究.[J]中国音乐,2010.

[3] 张钰.晋南传统蒲剧用韵考.[D]中南大学,2010.

[4] 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秘书长、副研究员、戏曲评论家 周国栋.开创新艺术 迈向大文化[N].临汾日报,2009-11-26-B01.

[5] 任俊鸿,曹东红.弘扬发展蒲剧艺术 继承创新铸就辉煌[N].中国文化报,2009-09.

[6] 李露.蒲剧的旅游开发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猜你喜欢

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广西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越剧《窦娥冤》的戏曲美学解读
关于戏曲民族志的思考
现代戏曲——养儿防老
明代戏曲乐师顿仁考略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稀见女作家戏曲三种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