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蒲剧现代戏研究综述
2021-03-08张云逸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张云逸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蒲剧,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蒲州梆子,又称大戏、乱弹、勾腔,被称为“山西四大梆子之首”,也称为“中国梆子戏鼻祖”。根据地理位置和文化渊源,西北各省称蒲剧为“山西梆子”,河南人称之为“西戏”,在晋中地区则被称为“南路戏”,东北、京津一带因分不清陕西、蒲州两地的语言和腔调,将蒲剧称为“秦腔”或“山陕梆子”,又因山陕梆子尾音上挑似勾,故也称作“勾腔”。元末明初,发源于运城蒲州(今永济)的蒲剧已显萌芽;明代中期,蒲剧逐渐成熟并红遍京城;清代时期达到鼎盛。蒲剧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影响、衍生了众多的梆子剧种。许多蒲剧班社与当地剧种互相观摩学习,晋商会馆则为山陕梆子演出提供了场所,这些都为扩大蒲剧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
戏曲现代戏,是相对于传统的戏曲历史剧和新编历史剧而言的戏曲作品,一般来说是指以现、当代生活为题材,反映现实生活,以某剧团原创为基础,舞台呈现较为成熟的戏曲作品。据史料记载,蒲剧现代戏的编演始于20世纪初期,第一个出现在舞台上的蒲剧现代戏,是由浮山人刘本昌创作的近代故事剧《浮讧图》,由这部早期的蒲剧现代戏的创作特点可以看出,剧作者取材于自身周边为人所熟知的人物和事件,其创作意图在于:通过表现现代生活,将观众所熟知的内容呈现在舞台之上,从细微之处着手,使艺术更贴近人的生活,观众能更加直观地领略和感受到蒲剧艺术的魅力,可以说剧作家现代戏的创作思路,为之后蒲剧现代戏创作“注重乡土生活,贴近身边的人与事”的重要特征开了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对蒲剧艺术的热爱,一大批有志于推动戏曲改革的文艺工作者,投身到蒲剧的编剧、导演、音乐及舞台美术等多个业务领域,为蒲剧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贡献出了巨大力量。同时,在国家“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导下,蒲剧总体上的发展状况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1951年,国家广播事业局为杨老六、牛瑞亭、王秀兰等蒲剧演员演唱的《乞巧图》《正气图》等18个剧目录音。1952年,山西省蒲剧学社王秀兰、筱风兰以《藏舟》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王秀兰获得二等奖。1957年,由晋南专署蒲剧一团、二团、山西省人民蒲剧团组成山西蒲剧赴京演出团,赴北京、天津、石家庄、张家口巡回演出,剧目有《薛刚反朝》《三家店》等40余出。山西省晋南专署确定王秀兰、闫逢春、张庆奎、杨虎山、筱月来为蒲剧“五大名演员”。河北梆子、沈阳评剧团、天津市小百花评剧团派员到晋南蒲剧一团、二团进修学习。建国十七年,蒲剧传统剧目在这段时期得到了全面而深刻的挖掘、整理与创新,蒲剧艺术在此时期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蒲剧现代戏的创作与演出也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几年之中,有多个蒲剧团排演了一系列优秀蒲剧现代戏剧目,通过编演现代戏的方式,蒲剧这一古老的剧种逐渐焕发出了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蒲剧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繁盛时期。这一时期,在临汾和运城地区涌现出了一批蒲剧新秀,排演出了一批优秀剧目,这些优秀的戏曲艺人与精品剧目的出现,在全国戏曲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新时期,蒲剧开始了新一轮现代戏的竞演。当时,能否独立创作并排演现代戏,成为了衡量一个剧团是否有实力的标准。同样在这个时期,蒲剧的创作环境和创作氛围达到了一个顶峰,创作队伍齐整,编剧、导演、演员等优秀人才都投身到蒲剧现代戏的创作之中,优秀的蒲剧现代戏作品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搬上戏曲舞台。
随着蒲剧现代戏发展进程的推进,创作者在编创的实践过程之中,逐渐建立起创作的原则,创作出了众多符合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优秀作品,用笔触关注现实,赞扬真善美,揭露和鞭挞丑恶,勇敢地将创作笔端指向矛盾,努力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把蒲剧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提高到兼具审美价值与思想内涵的新层次。特别是世纪之交,蒲剧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然而,目前学界对于蒲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蒲剧传统戏,而对于蒲剧现代戏的研究较少,而新世纪以来的蒲剧现代戏更是很少有人关注。
关于蒲剧研究综合性的专著中有两部涉及到了关于蒲剧现代戏的研究。一部是王星荣先生的《蒲剧散论》。王星荣先生关注蒲剧的发展与命运,尤其关注蒲剧现代戏的演出情况。在著作《蒲剧散论》之中,收录了大量关于蒲剧历史与现状的文章,整本书分为“剧史篇”“艺论篇”“文物篇”“人物篇”四个部分。其中“剧史篇”收录《蒲剧现代戏创作的起始、发展与成熟》一文,该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以大量史料为支撑,详细地梳理了蒲剧现代戏创作的开端、发展、成熟的过程。同时,对关于蒲剧现代戏的发展现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另一部是专著《蒲州梆子志》,这部志书从蒲剧的历史和发展流播的过程、蒲剧戏曲演员、演出剧目、蒲剧剧团、蒲剧音乐等方面作了介绍,是学界目前关于蒲剧的研究之中,涉及方面最广泛且最全面的资料。在《蒲州梆子志》所载剧目中,现代戏共有54部,但自新世纪之后的现代戏仅有一部:即2000年稷山蒲剧团排演的《被女人抛弃的男人》。
有关蒲剧剧目、剧本整理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两部:分别为《蒲州梆子剧目辞典》与《蒲州梆子传统剧本汇编》。《蒲州梆子剧目辞典》一书,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改革开放前蒲剧的剧目情况。《蒲州梆子传统剧本汇编》共收入 197 个蒲剧传统剧目的剧本。这两本著作的出现,为未来戏曲工作者们研究蒲剧的传统剧目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更好地保护了蒲剧文化遗产,因此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目前为止,蒲剧现代戏,尤其是自新世纪以来的蒲剧剧目,学界还未有人对其进行整理。因此,全面整理近二十年来,上演的蒲剧现代戏剧目和剧本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
在蒲剧音乐方面,有段连海、向婷年编写的《蒲剧音乐》,书中详细介绍了蒲剧音乐的调式和节奏、演奏乐器配置以及蒲剧戏曲舞台上常用的曲牌。另外有张峰、康希圣整理的《蒲剧音乐》,分析和研究了蒲剧的唱腔、曲牌、打击乐等,书中配有乐谱和详尽的解释,是研究蒲剧音乐与唱腔的重要资料。此外,还有张峰的《蒲剧现代戏唱腔研究》,书中介绍了百年来蒲州梆子乐器的演变情况、蒲剧音乐唱腔的发展与创造、对蒲剧戏曲音乐特性的理解与表现;书中亦谈及关于蒲剧现代戏的创作、构思和安排方面的问题,以及唱腔在不同情况之下如何运用,并有现代戏唱腔选段等内容。
关于蒲剧现代戏研究的学位论文,有山西师范大学王玥的硕士学位论文《临汾近30年蒲剧现代戏研究》,文章以时间界定,将1980年—1990年划分为蒲剧现代戏发展的第一个阶段,1991年—2000年为第二阶段,2001年—2012年为第三阶段。文章分析了各个历史背景之下戏曲创作的倾向与呈现出的特征,但遗憾的是文章在2010年的时间节点,对新世纪以来的蒲剧现代戏进行分析时,仅提及《被女人抛弃的男人》和《酸枣岭》两部作品,在数量上有所欠缺。文章在第二章谈及蒲剧现代戏的艺术特点之中,分析蒲剧剧本的评判标准、舞台之上蒲剧的表演特色、音乐设计、舞美装置等等,大量篇幅都仅仅使用《土炕上的女人》这一部现代戏作为例证和示范,而对其他的剧作较少提及。
因此,对于蒲剧现代戏的整体性分析和研究程度不够深入,且不够充分、全面。值得肯定的是,文章在第四章重点分析了蒲剧现代戏对其他剧种现代戏的学习和借鉴,分别选择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的三部经典现代戏与蒲剧现代戏《巧凤》《土炕上的女人》《酸枣岭》作对比研究,从语言、音乐、主题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为之后蒲剧现代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文章最后将京剧样板戏与蒲剧现代戏进行对比,认为蒲剧现代戏的发展必须向京剧样板戏借鉴和学习,要有唱腔与音乐的创新与突破,要进行语言上的改革,并且要在剧中渗透民间的文化背景,为蒲剧现代戏的发展指出了可借鉴的经验。
另有山西师范大学王娟娟的硕士学位论文《新时期蒲剧发展研究》一文,文章在第二章“新时期蒲剧的创作与演出”中整理了新时期创作现代戏的演出情况,以表格形式呈现了1997年—2015年临汾与运城地区排演的蒲剧现代戏。其中新世纪以来的剧目如下:2000年稷山蒲剧团首演的《被女人抛弃的男人》;2000年新绛县蒲剧团排演的《汾河湾》;2000年翼城县蒲剧团排演的《麒麟锁》;2000年稷山县蒲剧团排演的《死岗》;2004年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排演的《山村母亲》;2007年运城市盐湖区蒲剧团的《大山里的老师妈(三别牛背梁)》;2009年芮城县青年蒲剧团的《生命》;2011年临汾蒲剧院小梅花剧团排演的《酸枣岭》;2011年运城市盐湖区蒲剧团的《祝你幸福》;2014年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的《还债局长》;2015年万荣县蒲剧团的《万荣女人》,共11部现代戏作品。但仅罗列剧目名,并未对剧本进行分析,剧目统计数量也需进一步得到核实与完善。文章肯定了蒲剧现代戏在人物塑造上的亮点,蒲剧现代戏主人公都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和优良的品质,弘扬新时代精神,蒲剧现代戏在创作上的这种设定,不仅是蒲剧创作表现新时期,时代发展进步的体现,也代表着蒲剧发展的新气象。
有关于当今蒲剧现代戏的发展走向方面的文章,有段金龙、陈孟涛所写的《蒲剧现代戏的多元发展路径及启示——以〈山村母亲〉为例》一文,文章分别从传播媒介的不同形式对蒲剧现代戏《山村母亲》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论证完备详尽。文章第一部分,分析舞台的经典呈现,认为首先创作者从题材和主题的选取上把握观众的审美趣味,肯定《山村母亲》的主题具有的积极意义和崇高情感;其次是在情节的设置上构思巧妙,最后是作为场上之曲,《山村母亲》剧本在具备文学性的同时,导演和表演艺术家景雪变对其进行了以表演为中心的独特的戏曲化创造。第二部分详细分析电影《山村母亲》对舞台的改编,电影之中增加的念白、过渡性情节等设置,增强了戏曲故事情节性与发展逻辑,强化了戏曲故事的时间观念。通过化用念白为唱腔、增加电影语言的运用等手段,将戏曲与电影两种不同的艺术融合在一起,实现了蒲剧现代戏自身艺术价值的提升。
文章提及《山村母亲》作为蒲剧史上第一部现代电影,参加了第十三届世界民族电影节,并获得最佳影片奖和文化交流杰出奉献奖。这部蒲剧现代戏电影使得蒲剧这门古老的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也有利于蒲剧艺术自身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文章第三部分分析《山村母亲》微电影,指出在网络时代下蒲剧现代戏《山村母亲》通过与微电影这种新兴媒介结合,以全新的艺术载体呈现到更多观众眼前。因此文章指出,蒲剧现代戏《山村母亲》的多形态展演,对于蒲剧现代戏的多元发展和传播路径具有示范意义和启示,针对上述情况给出三点建议:第一,立足传统舞台,在坚守中创新;第二,蒲剧现代戏要敢于同电影银幕进行融合;第三,顺应时代潮流,结合微电影、短视频等媒介打造属于戏曲的“快餐文化”,扩大蒲剧的受众群体。
可以看出,以上所述的相关研究成果从不同维度出发,对于蒲剧现代戏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认识与思考。一方面,这些研究让我们对蒲剧现代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更深入地把握蒲剧艺术的创作特征、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另一方面,这些探讨所提出的观点能够拓宽我们的思维,对我们进一步寻求蒲剧现代戏的发展路径和方向起到启示性的作用。但是近五年来,学界还没有文章对山西地区蒲剧现代戏的剧目进行整理和汇编,尤其是对二十一世纪以来山西地区的蒲剧现代戏剧目和剧本,进行全部的梳理和归纳。其中的大部分期刊论文和剧评基本上篇幅都非常简短,叙述较为粗疏,都是比较简明扼要地进行评说或进行片段性的阐述。
总体而言,学界目前对于蒲剧现代戏的研究成果尚不够完整和全面。因此,文章的研究目的,首先在于对临汾运城两地的蒲剧团进行调研与考察,对新世纪以来山西地区的蒲剧现代戏剧目和剧本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归纳;其次在于深入研究剧本与舞台演出,对蒲剧现代戏中的思想意蕴和社会价值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与阐发。通过寻求蒲剧现代戏中对古典戏曲的传承方式以及对现代戏曲的贡献与启示,希望能够对戏曲的保护与发展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