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和性
——论证“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

2017-01-29

山西青年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亲和性马克思主义传统

刘 畅

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和性
——论证“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

刘 畅

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很久的历史,但它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要实现成功的移植,都必须从本土文化中找到结合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源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价值性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品质,找到了二者之间相通的要素。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契合,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坚定不移地立足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厚根基。

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亲和性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特质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明确了社会的发展方向,是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和挑战,在风雨历程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能够被大家接受,并运用到生产、生活和实际行动中,与它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第一,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不是人们头脑发热一时的想法,是根据客观事物的真实存在,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得来的。第二,普适性。马克思主义虽然源于欧洲,但它属于全世界。它与各国、各民族、各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相互结合,通过不断地实践和体验,逐渐发展成为全世界具有普遍性的科学体系。第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比如我们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课本知识,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总结出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我们需要在不断地摸索中,探寻最有效的、最适合自己的模式。

(二)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它是中国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被继承和弘扬,是因为它经历了几千年风雨的洗礼,在挫折和困难中通过顽强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凝聚力成长起来。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被世界认可,因为具有自身的特点:第一,顽强的生命力。在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中,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虽然遇到外来文化的入侵,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被征服和同化,反而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增强了生命力。这都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的根基很深,站脚很稳,不容易被打垮。第二,持久的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表现为人们对一种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没有国界的限制,没有地域的阻碍,只要大家心在一起,所有的困难都不会成为绊脚石,只会激励大家更加努力和团结。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教育人、激励人、感染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也可以唤起海外广大同胞的爱国心,积极把他们也团结在我们周围,虽然距离上很遥远,但是只要心联系在一起,所有的距离和阻碍都不是问题。第三,深厚的亲和力。文化的亲和力是一个国家、民族、人民联系的精神纽带,当大家都围绕着这个精神时,大家的价值取向就会相同,就会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而不断向前。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自身的感召力,吸引不同国家和民族,使它们能够接受和产生共鸣。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和性经验

(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的挫折和挑战,同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凡是我们遇到的困难都与我们错误的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因为马克思主义毕竟是西方的产物,它的出现是符合西方的发展状况,它的文化背景与中国迥然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我们完全接受和运用就会出现“全盘肯定”的状况,盲目地接受,不根据我国的现状的话,是不利于我国的建设和发展的。虽然他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但是在把握和运用时还是会受到传统文化中封建因素的制约,不能自然灵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当时中国比较贫弱,生产力不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平比较低下,要想使人民群众都能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不可能的。一些人就想出办法,让知识分子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把马克思主义加以形象化、通俗化,让人民群众能够看懂和接受。

(二)用批判继承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需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适合中国国情和符合中国特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全面准确地理解和理性地看待,应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所谓精华,就是适合中国现在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进步,被人民大众认可和接受。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就是在继承优秀文化时坚持科学性、现实性的标准,所谓批判,就是传统文化中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有阻碍作用,对广大人民利益造成危害的腐朽思想,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我们应该用先进的理论深入剖析,剔除其腐朽思想,努力克服其消极影响。

[1]张敏.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D].中共中央党校,2012.

[2]丛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经验[D].沈阳师范大学,2011.

[3]方世川.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选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4]梁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08.

[5]房广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当代选择[J].社会主义研究,2015:29-33.

D

A

1006-0049-(2017)11-0289-01

猜你喜欢

亲和性马克思主义传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荔枝高接品种的选择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4个苹果观赏品系开花、授粉习性及花粉管萌发的荧光显微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