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族调式和声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2017-01-29万建刚
万建刚
(偃师市教师进修学校,河南 洛阳 471900)
论中国民族调式和声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万建刚
(偃师市教师进修学校,河南 洛阳 471900)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与良好的社会环境,音乐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型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将中国民族调试和声与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相结合,能够促进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改革的新发展,引导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事业朝着民族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基于此,本文以中国民族调式和声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价值为主要出发点,着重探讨中国民族调式和声在音乐教学的应用方案。
中国民族调式和声;音乐教学;运用
前言
和声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等职业学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演唱技巧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民族调式和声是一个综合性的内容,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形势之下,和声教学的内容和体系日趋完善,特别是在众多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影响之下,中国民族调式和声得到了全新的发展,对声学理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之下,大量音乐作曲家纷纷投身到音乐创作之中,将自身的感悟力和表达力与音乐艺术事业相结合,为和声的新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其更加具有民族性特征。对此,将中国民族调式和声与音乐教学相结合,能够实现音乐语言的民族化发展,更加突出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中国民族调式和声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中国民族调式和声在音乐教学中具有极高的运用价值,能够提高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的水平的质量,将具有民族性特征的和声内容融入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体系之中,进一步加快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新型艺术人才[1]。同时,中国民族调式和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艺术内涵的表现载体,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之下,中国民族调式和声更应该走向世界,实现民族音乐语言到世界音乐语言的系统转变,而音乐教学则是这一目标践行的重要途径,对此,中等职业学校应重视中国民族调式和声对音乐教学水平提高的推动作用,实现两者的融合发展,并进一步加快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改革发展进程。将中国民族调式和声与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相结合,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打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在多声部音乐理论的完善和实践探索过程中,大量音乐家、作曲家和教育家纷纷投入其中,将和声的民族化发展为系统化和理论化并存的体系,如何将中国民族调式和声成果引入音乐教学之中,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由此可见,对于从事音乐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加强对中国民族调式和声的相关研究具有极深的寓意。
二、中国民族调式和声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从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音乐教学的手段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两个环节之中,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能力则是通过习题写作、作品赏析两种途径表现出来的。对此,将中国民族调式和声与音乐教学相结合,要侧重于对音乐教学内容及体系的风格调整,以此来实现音乐教学的新发展,切实有效的增强音乐教学的民族性含量。中国民族调式和声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音乐教学要加强中国民族调式和声的教学习题改革。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传统化的和声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个内容,分别是高音声部、低音声部、配写和声部,这其中所呈现的旋律则是通过大小调体系表现出来,能够强化和声的功能体系,引导和声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虽然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但是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这种传统化的和声教学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其实效性[2]。对此,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对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的内容、方式、模式进行综合性调整和系统性创新,逐步缩短音乐人才的培养周期,将中国民族调式和声的内容融入到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结合音乐专业教育的自身特点,实现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民族化的风格转变。
其二,在音乐教学中注重中国民族调式和声的练习。五声调是中国民族调式和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五声调能力的综合性训练,分为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的分别强化练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需要注重中国民族调式和声的功能性,构建以学生能力为基础的五声调和声练习框架,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中等职业学校音乐专业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教学活力,实现中国民族调式和声音乐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此外,要科学合理配置各项声部,创建完整的声部组合,优化声部组合教学结构,实现和声教学横向向纵向的技术转换[3]。
其三,要加强音乐教学语言的民族性风格转换。中国民族调式和声与音乐教学相结合,能够进一步突出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的语言艺术性特征。对此,中等职业学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还要加深学生对中国民族调式和声的理论认识,通过认知程度的不断强化实现实践能力的深层次发展,将中国民族调式和声的语言内容融入到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体系之中,加深对语言文化的系统和科学研究,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多声部语言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声部组合的方式实现音乐教学民族化风格的正确引导。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中国民族调式和声对学生音乐能力提升的引导作用,在教学内容、练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基础上增加民族化特征,促使其更加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改革目标,实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1]徐平力.中国民族多声部音乐理论的集大成者——音乐家樊祖荫教授的民族多声理论研究与学术成就[J].音乐创作,2015(03):13-22.
[2]杨善武.黎英海的民族调式研究——《汉族调式及其和声》研究之一[J].中国音乐,2015(03):17-23.
[3]李合洲.将五声调式拓宽为一个开放性的调式体系——评樊祖荫著《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音乐,2016(02):82-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