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堂乐歌对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初探

2017-01-29

北方音乐 2017年1期
关键词:乐歌西洋学堂

杨 蕾

(昆明市第三中学,云南 昆明 650000)

学堂乐歌对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初探

杨 蕾

(昆明市第三中学,云南 昆明 650000)

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的重大变革, 新式学堂逐渐建立和兴起,而专门为学堂唱歌课编配的歌曲“学堂乐歌”亦应运而生。学堂乐歌对20世纪音乐发展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一个世纪内学堂乐歌的“西学”体系仍然影响着中国音乐的方方面面。本文旨在探讨学堂乐歌对20世纪中国音乐的审美价值、学术价值、研究价值和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

学堂乐歌;西学;影响

纵观历史的变迁,我国几千年的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深刻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在自我反省的同时,强烈地被西方文化渗透着、融合着,此时涌现出一大批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们热衷于追求西方文化,西洋学中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哲学和文学艺术都受到他们极大的关注。忧国忧民的文化先驱们开始考虑怎样用西洋学来拯救愚昧、落后的民族心志,唤醒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在我们历史上记载的康有为、梁启超率先发起的维新变法,旨在传播救国救志的思想,这是历史发展的新型产物。最终虽以失败告终,仍然提倡在学堂开设音乐课程,让音乐作为启蒙思想的重要手段。几经探索后,随着新式学堂的逐步建立和兴起,专门为学堂谱写的歌曲应运而生,这就是学堂乐歌。

一、对我国20世纪音乐史的审美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堂乐歌曾作为吹响过一个时代强音的号角。从学堂乐歌产生的社会背景来看,它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文明沉淀的产物。相信大家都阅读过这方面的资料,当时我国统治者无能,国力削弱,国民的生活艰苦,国民素质不堪一击。因此它肩负着唤醒我国民众的爱国热忱、增强综合国力和民族积极向上的凝聚力的重任。因此大多数乐歌作品都是用来歌颂中华民族的悠远的历史,还有一部分作品是用来赞美坚强、勇敢、勤老的中国人民,同时也以揭露封建王朝的腐败与黑暗为主题,号召国人勇敢地站起来,与外国侵略者做斗争,誓死不做亡国奴,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所以这些歌天生就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内容和旋律激励着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抗击日寇的侵略。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都有着学堂乐歌的色彩。

学堂乐歌为中国文化和传统思想的传播功不可磨。

五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其中音乐文化日渐成熟。现在流传下来的学堂乐歌大多是选曲填词,在内容上它们国学深厚,在用词上文优词美,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被人们广为传唱。著名的像李叔同填词的《送别》就是个代表,其凄凉的歌词、委婉的旋律至今仍在吟唱,是颇有影响的一首歌曲。

一边倒的审美霸权的负面影响。

20世纪中国社会制度的不断变化,深深地影响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同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逐步提升。19世纪末,我国人本主义的出现,使学堂乐歌的形式成为启蒙运动的宣传工具,很多中国先驱认为只有借用西方音乐才能起到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目的,成为一种师夷长技以制夷、借西方先进文化解国之危难的特殊武器。所以在以后的几十年时间内,新的音乐观虽然为发展我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盲目崇拜、轻视民族传统的观点摧残了我国的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被认为是一类不合时宜的音乐文化。用西方的音乐理论来评价、要求我们的民族音乐,其判断在根本上是主观的、带有偏见性的,这就必然导致音乐创作在价值取向上,特别是在表现手法上,导致音乐审美的原则以西方为标准来衡量中国,甚至否定了中国,从而出现一边倒的审美霸权,这在中国音乐史上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影响。

西洋乐理知识成了教授乐歌的教材,影响广泛。

20世纪初期,清朝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在各地兴办学堂,为新文化观念的培养提供了土壤。在学堂活动中,很多海外归来的学子带回了西洋乐理知识,并以此作为教授学堂乐歌的教材,使传统的音乐创作观念发生了质变。由此,西洋乐理融入了中国音乐文化领域,并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却是一些仁文志士不堪洋洋大国沦落而呐喊的救国图存之时代呼声。

二、西洋和声功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普通的和声法则

在学堂教学中,随着西洋乐理知识的不断渗透,其中的一些作曲方法、和声学也成为国人教授音乐的必备课程。在当时,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为小学输送音乐方面的师资力量,所教授的音乐知识比普通中小学分工更专业化、更细致一些。191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国最早的和声学教材—《和声学》,它是由留学日本的高寿田专为师范学校音乐课编写的。从此,西方乐理和相关作曲技法在这种特别的文化背景下,随着我国新式学堂形式的不断完善,西式的音乐理念自然而然地进入音乐学科建设领域,最终登上乐歌中最为重要的教学舞台。

三、西洋创作理念的融合对中国音乐创作的技法产生的影响深远

学堂乐歌兴起之前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主要方式有口传心授、师徒传承,一般在职业艺人中广泛推广。而伴随学堂乐歌的不断进步,西方的格式化记谱取代了工尺谱、减字谱等传统、简陋的记谱方式。在学堂乐歌中,只有一少部分作品采用了中国的传统曲调,大多数还是采用了西洋曲调和西欧化的日本旋律,使得在很长时间内具有欧洲风味的音乐几乎取代了中国式音乐,进而成为中国20世纪初音乐史中相当重要的部分。如沈心工喜欢用弱起的节奏等这些全新的音乐思想模式,深深影响了20世纪后期的音乐创作。在西洋学渐渐融入的时代大潮中,不乏有萧友梅、黄白、青主、赵元任等优秀音乐家,他们学习西方专业的音乐知识,在20世纪初期,创作出了我国音乐史上风格各异的作品,一度成为我国用音乐的体裁,展现中华音乐文化丰富内含的精髓。其次,西方的音乐文化知识、富有色彩的多种表演形式,给中国的音乐创作家和教育家带来很大的启蒙和触动,同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音乐理论研究的著作,其中就有曾志忞所编著的《音乐教学论》和《和声学》两部作品非常有名。从此,中国的音乐研究步入正轨。

四、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音乐课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学堂乐歌的发展使原本是选修的乐歌课一跃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反映出当时的音乐在教育战线上位置何等的重要。这为后来各个学校开设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音乐教育从此在学校特色教育中占有一定比例的位置,有的地方每年举行多起音乐方面的比赛,致使现在中国的传统音乐、流行音乐可谓是家喻户晓,生活离不开音乐,音乐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随着生活的提高、社会的进步,我们对音乐的审美感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

另一方面,音乐教育教学一步步踏上了正常化的道路。

引进了欧洲近现代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学堂乐歌,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文化教育运动和音乐教育界的改革与创新,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从无到有、从开始到完善,形成了一种建立在西方音乐教学体系基础上的学校音乐的教育体系,进入了科学规范的轨道。

第三方面,合唱课成为学校音乐课的一种很主要的教学形式。

学堂乐歌的教学目标,就是集体唱歌的形式来激励和陶冶中小学生情操,寓教于乐,集体合唱成为学校音乐课的一种普遍的教学形式。音乐以其特有的魅力对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集体唱歌为中国产生的另一音乐形式合唱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促进中国合唱歌曲的产生,为之后的中国合唱的发展之路也做了极大的铺垫。在中国歌坛上,例如李叔同填词的《春游》,曲调悠扬优美、歌词健康清新、旋律欢快流畅,至今还是我们十分喜欢的歌曲。至此,合唱这种人们喜爱的音乐形式便进入了鼎盛时期。

第四方面,学堂乐歌促进了音乐学科教材的创新建设,为音乐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随着学堂乐歌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乐歌教材的创新领域的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完善,乐坛上先后出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作品。他们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工作,他们的不懈努力浇灌了百家齐放,为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时随着学堂乐歌的不断发展,音乐课就需要大批的有专业知识的音乐教师,从而又促进了我国专业院校和师范类教育的创建与发展。在此基础上,一支具有现代音乐底蕴的教育家和音乐师资队伍,这对后来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师资力量的储备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总结

综上所述,学堂乐歌对20世纪我国的音乐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盲目地对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和声乐理的崇拜,而放弃了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坚持与发扬是欠妥的。我们要用客观的角度和正确的人生观,对学堂乐歌这一特殊时期历史产物进行公正、公平地评价,去除糟粕,留取精华,倡导进步。好的音乐不仅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更能激发我们爱国热情,一曲《十五的月亮》唱响了全中国,让我们为守卫祖国边疆的战士致敬!一曲《春天》,我们又怎能不缅怀浴血奋战,为民族的独立、国家的昌盛而舍小家的革命前辈!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中国音乐的成长,就像一个出生的婴儿,从第一声强有力的啼哭,就证明一个新生命从此诞生了!从蹒跚学步,一步步走来,有阳光,也有雾霾,只要坚持、坚强,相信明天会更好!

猜你喜欢

乐歌西洋学堂
寄秋声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清宫中的西洋医生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绝配
学堂乐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之影响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