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交响乐《红色娘子军》的艺术美
2017-01-29朱奕诺
朱奕诺
(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浅析交响乐《红色娘子军》的艺术美
朱奕诺
(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交响乐《红色娘子军》不仅美在形式、美在内容、更美在其精神;作品之经典,让我们在今天听起来仍旧心潮澎湃。该作品是艺术美的典范,不仅带给我们美的愉悦与享受,更带给我们精神上的升华与思考。
音乐形态;音乐形象;崇高美;悲剧美
《红色娘子军》是一部诞生于文革期间的优秀作品,是当时的八大样板戏之一,其流传程度可谓是家喻户晓。《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岛琼崖纵队娘子军的光荣事迹;百名像琼花一样穷苦出身的农村女子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勇敢的拿起武器与封建势力对抗,争取自由平等与解放的感人故事。故事中的女主角琼花,不屈服于椰林寨地主南霸天的欺压, 在共产党员洪常青的指引下,由起初狭隘的报仇主义上升到解放天下劳苦大众的崇高理想,琼花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蜕变与飞跃,也影响了千千万万像她一样的穷苦女子为自己争取自由、为劳苦人民争取解放的革命理想。《红色娘子军》从报告文学到故事片、舞剧、京剧、钢琴组曲,再到电视剧、电影;在近半个世纪里经历了复杂的变迁,被多种艺术形式所演绎,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观众。
《红色娘子军》是历史、政治、文化、艺术等多种力量的交汇、碰撞下所产生的一部经典的创作作品。交响乐《红色娘子军》是当代艺术作品的典范,它融合了西方技法编制和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用西方艺术手法表现中国内涵精神,该作品主题鲜明、乐思宏大、章法规范,九个乐章独立又连贯;在音乐创作中还融入了海南黎族的音乐语汇,采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将剧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予以丰富的展现,将主人公琼花的成长历程刻画的淋漓尽致。交响乐《红色娘子军》体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最高理想和愿望,成为了人们最高的追求目标。
艺术往往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这就是艺术的认识功能。交响乐《红色娘子军》将形式美和内容美高度结合,成就了艺术美的典范。它时而优美、时而激昂的旋律中流淌着的是作曲家的人生经历与炙热情感,是社会现实和人民心声的真实写照。
朗吉努斯曾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康德也认为,人们之所以感受到崇高,并非对自然对象本身的崇高,而是在对象的压迫下所唤起的理性无限和内在的升华。尽管琼花一个弱女子在封建恶势力的欺压下显得渺小脆弱、不堪一击,但她不屈不挠、勇敢顽强的反抗精神却在她身上迸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伟大力量,愈发使她显得崇高起来;当她号召千千万万的女同胞揭竿而起时,她身上散发出的力量是惊人的,更激起了我们的崇高之感和敬佩之意。
红色娘子军出现的初衷可能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反抗,也许她们起初对革命的观念并不强,更多的则是女性要求摆脱身上的沉重枷锁,想要和男人一样自由平等,所以当生活受到威胁时,她们也能够毫无犹豫的挎上枪支像男人一样浴血沙场、保家卫国。自由平等一直以来就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理想,这种精神无疑是崇高的、升华的,它使人民团结一心,给人心灵以震撼、鼓舞。崇高最本质的就是人的理性对于本能痛苦的战胜,对于无限性的追求和渴望。《红色娘子军》便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群众对于自由平等的追求,对于无限性的渴望期盼;它深刻展现了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社会价值的昂扬之美;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和恢弘豪迈的尊严之美。
悲剧美是一种“以悲为美”的艺术形式,悲剧是个体在生存实践中对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进行勇敢斗争的艺术表现;交响乐《红色娘子军》中,琼花和娘子军们敢于直面压迫、勇于抗争的精神让我们为之动容;以常青为代表的共产党员舍生取义的行为更让我们敬仰。显然,常青的死是值得的,正如有些人的死轻于鸿毛,而有些人的死重于泰山,常青就属于后者。他的死是一种崇高美,也是一种悲壮美。
悲剧感动人的不是“死”,而是在“死”中呈现出来的一种生命力和尊严。 常青这个人不美,但他的死是美的,是有意义的,他的死让人们在崇高中夹杂着伤痛,在伤痛中更加坚定信仰,他挽救的不仅仅是琼花这一位女性,而是千千万万像琼花一样身处封建社会恶势力中想要逃脱解放的女性。人在面对悲剧处境时,越是抗争就越是崇高。常青虽死犹生,他的死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升华,鼓励了更多的人为了理想去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给人的不是颓废与失望,而是一种振奋和昂扬。
在这部作品中,无论是琼花、常青还是揭竿而起的万千群众,他们起初都是处于劣势的状态下,怀着美好的愿望与封建恶势力进行斗争,是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封建压迫的时代,这无疑是困难的,也是具有悲剧精神的;而常青视死如归、英勇就义的行为更是崇高的信仰精神的真切体现,无论琼花有没有被解救出来,常青的战斗精神都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常青的死是死得其所的,是悲剧精神的完满体现。
中国人一向对生死尤为敬重,认为“死生亦大矣”;在先秦主要的18种典籍中,人们谈到“生”12623次,谈到“死”8724次;在秦汉的17种典籍里人们谈到“生”16092次,谈到“死”11958次;足以见得“生”和“死”对中国人的重要意义。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价值;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常青虽死犹生,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指引我们前行,他的死是有价值的,是死得其所的。
交响乐《红色娘子军》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它不仅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生活状态,更是将深刻的大义囊入其中,带给我们精神上的启迪和升华;尽管它带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和政治色彩,却也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它不仅给了我们感官的享受,还使我们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其作品内涵更使我们从感官的快感升华至精神的愉悦与思考。
[1]张晶晶.样板戏《红色娘子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
[2]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寇鹏程.文艺美学 [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