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2017-01-29孟楠麻华
孟 楠 麻 华
(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孟 楠 麻 华
(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俄罗斯音乐艺术事业崛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基于该时期中苏交往的历史背景,双方有过较长时期的深层次交流往来。早在20世纪前半叶有不少中国艺术家就已经踏上了赴俄罗斯进修学习的道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更加强了赴俄留学的人数,并邀请了众多的前苏联艺术家来华任教讲学。大量接受过系统西方音乐教育的中国艺术家分赴全国各主要音乐院校进行教学,为新中国培养了无数优秀的音乐人才,对中国现代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俄罗斯;中国;音乐教育
俄罗斯是世界音乐文化大国,俄罗斯的音乐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教学理念。直至今日,俄罗斯为自己本国每一个时期和阶段培养了杰出的艺术家、演奏家,使俄罗斯的音乐地位一直屹立在世界的前沿,而且也为世界音乐艺术和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俄罗斯音乐界对中国音乐艺术人才的影响
20世纪上半叶是俄罗斯音乐界对中国音乐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段时期,1898年中东铁路通车后,大批沙俄移民来到中国东北聚居,他们中间不仅有商人,而且有很多的艺术人才。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经济贸易,也带来了俄罗斯和西洋的文化艺术。他们在东北创办了许多音乐学校,比如最早的哈尔滨音乐学校,辽宁沈阳的音乐院校。这些艺人为中国艺术教育植入了西方的理念,一方面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如萧淑娴、贺绿汀等著名音乐艺术家就是被俄国著名钢琴家扎哈罗夫培养出来的;另一方面则是推动了中西艺术文化融合,引领中国艺术家创作出一批融合中西文化的优秀曲目作品,为中国民族音乐艺术走向世界开辟道路。
到了20世纪50年代,在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中文化合作协定》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一方面大力聘用苏联音乐家来华任教,另一方面选派中国音乐家赴苏留学。国内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在苏联进修多年,先后指挥过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列宁格勒交响乐团等20多个乐团,因其天才的指挥才能,名垂《莫斯科音乐学院百年史》;我国著名作曲家吴祖强于1953年赴苏留学,学成归国后于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其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成为我国音乐史上首部成功将民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相结合的协奏曲。在建国初期,许多国内知名音乐家都是在俄罗斯音乐院校那里领略西洋乐理,从而得以在音乐领域实现融会中西,为中国音乐艺术发展开创了新的道路。
二、俄罗斯音乐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
基于民族解放的需要,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音乐教育均以服务革命为目的,重视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实践,尤其是音乐教育中的歌咏活动,起到了团结人民、鼓舞斗志的作用。在这一出发点上,不断向正规化推进。
20世纪50年代,在学习苏联教育的过程中,艺术专业教育基本参照苏联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移植和改造,建构了新中国的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在音乐教学体系方面,从音乐教学管理、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一直到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创建了一套自己的模式。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基本全盘照搬苏联的办学经验,注重音乐审美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加硬件投入,令教学环境和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在苏联音乐家的影响下,音乐学院自一年级就开设作曲课,制定作曲课教学大纲,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取得了显著效果。在苏联专家指导下的习作音乐会中、院校内许多作曲家当时创作的作品中,常可以发现其受到的苏联作曲专业的有益影响。
三、俄罗斯音乐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和影响
俄罗斯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音乐家在俄(苏)的学习和创作为回国后的艺术实践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且成功探索出了新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
俄罗斯音乐在中国社会生活和音乐思想方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30年代初期,俄罗斯的音乐理论与中国救亡时代呼声相结合,形成一股巨大的思潮,其社会表现形态就是左翼文化艺术运动。当时很多电影插曲在群众中传颂,如任光作曲的《渔光曲》,这部电影在莫斯科电影节获得“荣誉奖”,成为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此外如聂耳、冼星海、吕骥等音乐家创作的电影插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于时代背景,新中国社会接触到的西方异域音乐艺术几乎全部来自苏联,拓宽了中国社会的视野、丰富了百姓的情感世界。一大批俄语歌曲在中国广泛传诵,至今仍然耳熟能详,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灯光》《喀秋莎》等。音乐家吕骥指出,俄语歌曲之所以能深入到中国人民心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具有人民战斗的内容,明朗、有力、引人深思而又流利易唱,民族色彩鲜明,因此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重要的友好邻邦,苏俄在音乐领域对我国音乐艺术影响巨大,许多俄罗斯音乐家为中国的音乐艺术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双方的音乐交流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在中俄友好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的今天,相信两国艺术交流还将得到进一步深入,为我国音乐艺术领域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
[2]任光宣.俄罗斯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李聪.中国手风琴的多元化发展[M].北京: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孟楠(1985—),女,黑龙江牡丹江人,讲师,博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中俄音乐教育比较。
注: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俄罗斯音乐教育体制对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研究——以巴扬手风琴为例”(项目编号:16Y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