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以汉中市镇巴县苗乡民歌为例

2017-01-29

北方音乐 2017年1期
关键词:苗乡陕南苗族

苏 军

(商洛学院艺术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陕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以汉中市镇巴县苗乡民歌为例

苏 军

(商洛学院艺术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陕南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民歌内容丰富多彩,它承载着汉中镇巴人民一代代的文化记忆,是镇巴人民生活与智慧的结晶,研究汉中镇巴苗乡民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以生态旅游文化为桥梁,以旅游文化发展为契机,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对于促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陕南苗族民歌;音乐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陕南民歌是流行于陕西南部,亦即介于秦岭、大巴山两山之间广大地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陕南辖3个地区,共3个市25个县。陕南各地语音纷繁,大体可归为鄂语、川语、关中语三种方言。陕南民歌内容十分丰富,如一幅幅秦巴山区的风情画。陕南民歌文化深厚,品种繁多,有各种劳动号子、山歌号子等“山歌”;也有 “丝弦小调”“社火小调”等“小调”歌曲。

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端,地处汉中市东南隅,南接四川省万源市、通江县,被誉为陕西之“南大门”,东与安康市紫阳县、汉阴县相连,西北与西乡县毗邻。土地总面积 3437平方公里,辖21镇225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28万,主要以汉族人口居多,有苗、回、维、壮等少数民族,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民聚居地,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镇巴苗乡民歌。

一、积淀丰厚的苗族历史文化背景

早在清代,先后有数股苗民迁入陕南。初来时苗俗尚存,而后逐渐与汉俗相融和,但至今一些地方少许苗家习俗依然存在。镇巴县毗连蜀地,远距秦川,先民祖籍多系川、楚之地。其汉文化与巴、楚文化在此交汇,形成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因此这里也是黄河流域北方文化与长江流域南方文化的交汇之地。

位于大巴山脚下的镇巴县青水乡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民聚集地,素有“苗民之乡”之美誉。史载,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熊、陶、李、吴、杨、马、王七姓苗民从贵州遵义逃荒到镇巴县青水乡海拔1600米的大楮、仁和村,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境内有苗族42户255人,主要居住在该乡大楮、仁和等高寒偏僻山区,生存环境极为恶劣。

新中国成立后,汉、苗群众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每逢节日,苗族同胞都会身披盛装高歌起舞,以竹竿、歌舞、笙笛、锣鼓欢庆盛典。掌声、欢笑声不绝于耳,白墙红瓦、雕梁画栋的苗民新居在灯火的映衬下呈现出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漫步在泾洋河畔,山间悠扬的小调伴随着碧波静静流淌;驻足于文化长廊,游人低声吟诵着文人墨客的佳文名诗;徜徉苗乡广场,年轻人时尚的拉丁,中年人舒缓的华尔兹,老年人的红绸剑舞、太极空竹似在竟相媲美;伴着阵阵乐声、翩跹舞姿,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散发着一种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芳香。

苗族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尤其在古代传说中,苗族的先民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活跃在长江中下游的蚩尤部落,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依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现在苗族的聚居地在我国西南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及周边的湘、黔、滇、渝、桂、川等省区市,人口约894万余人。苗族人还拥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根据苗族的民间传说《苗族古歌》记载,苗族人也曾经有本民族的文字,为逃避中原朝廷的追杀、保守民族迁徙秘密等原因,在不断的迁徙中逐渐消失殆尽,特别是那些本来就为数不多的民族知识分子过世之后,其文字也随之而逝,现在只余下少量在苗族服饰上的民族符号。现今苗族居民普遍同时会苗语、汉语,通用汉文。

苗族拥有大量的节日文化,其中较为隆重的节日有“花山节”“四月八”“龙舟节”等。苗族人民具有勤劳勇敢、心灵手巧的特征,他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在苗族民间艺术中,音乐和舞蹈历史尤其悠久,富于表现,音韵舞魂,神气夺人。技艺高超、丰富多彩的芦笙舞更是深受群众喜爱。民族工艺美术如蜡染、银饰制作、挑花、刺绣、织锦等绚丽多彩,久负盛名。苗族民歌(苗歌)乃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蒙上了浓郁神秘的面纱,这里是中国最北、最大的苗民聚居地,苗寨、苗绣、苗酒等苗族风情令人神往;隽永灵秀的镇巴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蹿花、端公戏、号子成为镇巴最本真的原生态文化符号。

二、璀璨多姿的苗族民歌音乐文化特色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多民族的国家,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民族文化也日益繁荣。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各异的文化特征。然而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是由自身文化和其它民族文化不断相互交融中发展形成的,其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民歌作为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与每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歌是民族文化的艺术变现形式,这种形式是显而易见的,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的窗口。在中国,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歌唱传统,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常常被誉为“歌之海”。能歌善舞的各族人民,凭着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的追求和对音乐艺术的天性热爱,创造出了多姿多彩有独特魅力的民歌文化。

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苗瑶语族苗语支。声调系统较为复杂,湘西有六个声调,黔东、滇东北分别有八个声调。“共分为三大方言区、七个次方言区和十八种土语。”由于迁徙的频繁、居住的分散,不同地区的苗族民歌自然会在不同地域中产生各自的一些特点,表现出与当地风土人情相结合的民歌文化现象。

依据陕南镇巴县苗族民歌的内在形式和外部表现,可将其划分为叙事歌、情歌、礼俗歌、劳动歌、儿歌五种类型。其中叙事歌寓意深刻,民族文化浓厚,具有较高的音乐特色与文化价值。本文将从苗歌的歌词与演唱方式加以梳理。

苗歌歌词自然纯朴,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特色。

(一)歌词

苗歌语言含蓄精练、多姿多彩、富于联想、感情充沛,其艺术表现手法多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象征、典故等,这种手法使苗歌更富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和苗族人对生活的向往,以及苗族人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演唱方式

苗族民歌具有的丰富多样的演唱形式以及浓郁的民族特色。不但有室内的坐堂唱、堂外山上的放歌唱、赶“边边场”的情歌对唱、结亲嫁女的行唱等演唱方式,还有把苗歌与其他艺术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如跳香、八人秋、接龙、椎牛、苗鼓、狮舞等。在日常生活和各种大型的民族节日或祭礼、红白喜事活动时,苗族人民常常三五成群、盛装结伴赶“苗场”,他们引亢高歌,通过独唱、男女齐唱、男女分腔唱、二重唱、对唱等演唱形式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表达出来,还有对歌、盘歌、斗歌和迷歌等活动。在演唱苗歌的过程中,气氛热烈,整个苗乡一片欢腾景象。

三、陕南少数民族文化拓展与旅游产业开发

镇巴县境内有苗、回、壮、土家、彝、布依、傣、维吾尔等18个少数民族,同胞共1130余人,其中苗族人数最多,有412人,因此被誉为“苗民之乡”。历年来,镇巴县认真推行民歌民舞进社区、民族餐饮进企业、民族刺绣进乡村、民族知识进校园“四进”活动,彻底改变了少数民族群众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各族群众平等相处,和谐发展。该县成立了城市社区民族文化工作站,积极扶持懂苗语、苗舞、苗俗风情文化的苗民文世珍、文科九两姐妹,培育了苗民绣庄、苗乡茶社、民族园、苗寨土猪腊肉、苗乡宾馆、马家菜等民族企业,启动了西北地区唯一的“苗民风情谷”旅游项目,加大了苗乡境内亚洲最大的原始木、竹林等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努力拓宽少数民族增收渠道。

因此,实践证明将民歌的保护和传承与旅游产业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是西部地区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有利于促进民族民间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为民族地区的创收和发展带来契机。

陕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实际问题,由于地处山区带来的交通不便,使高附加值的产业难以实现,因此不能靠地域优势来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入。但是陕南地区却占据着拥有无限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的独特优势,那么大力发展和开拓文化旅游产业就成为陕南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建设与生态旅游开发举措

镇巴苗族民歌是陕南汉中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化旅游的重要途径。发挥优势,利用当地的农副土特产品进行商业包装和宣传,以文化为契机,以“品汉中仙豪,赏镇巴民歌”为名片,不断提升镇巴民歌的文化内涵就成为当地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镇巴持续开发苗族风情旅游,彰显镇巴苗乡魅力。先后建成集居住、观光、表演为一体的苗民新村。目前,“中国最北的苗乡——镇巴苗族风情谷”项目,已建成苗乡广场、苗乡大道;风雨桥、黑虎楼等系列工程。“苗民绣庄”“苗乡茶社”“民族园”“苗寨土猪腊肉”等店铺日渐火爆。因此,结合镇巴地理与民族文化风情拓展和提升旅游发展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打造生态旅游家园

紧紧围绕“生态、和谐、宜居”三大人文主题,充分挖掘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气候条件,发展生态民俗旅游、休闲避暑旅游。当地政府部门领导和有关专家应实地勘察调研,帮助旅游部门作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有序抓好开发利用,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在开发中有效保护。同时加快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旅游全面开发进程。

(二)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切实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和利用,对剪纸、花鼓戏、孝歌、山歌和竹、木、土、石民间工艺品加工等优秀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人文古迹等民间文化形式,应制定开发保护措施,增强优秀传统文化为经济社会建设的服务作用。

(三)挖掘地域文化,积淀地域特色

镇巴是中国西北最大的苗族聚居地。陕南秦巴山地少数民族分布仅次于关中地区,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26.55%,而汉中镇巴是陕南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因此,立足镇巴,着眼巴蜀,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体制,推介文化名人,打造文化精品,加快文学艺术和文化产品的创新、开发、打造、包装和推介,以文化为载体,潜心运作,文经互动,以文招商,以文兴商,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经济,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着力打造红军之乡、苗民之乡、民歌之乡等旅游品牌。加快引资开发白天河风景旅游区、建设黑虎梁森林公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镇巴分馆和柳林沟生态植物园、苗族风情寨。在每个旅游景点,应循环播放镇巴民歌和苗族民间音乐,以美妙的歌声和民俗向游客展示陕南人民的风土和人情。在游客较多的旅游景点,可以利用固定的场地表演方式来展示陕南各族民歌的艺术魅力,如可以利用少数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服饰来营造艺术氛围,吸引八方游客。此外,旅游宣传册、纪念品和门票上面的内容也是传承镇巴苗歌和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生态旅游文化的完美体现。

(四)提升文化品位,加强旅游环境治理

以创建省级以上园林城市、环保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城市为目标,提升旅游形象。以“秦岭森林文化”为主线,发掘当地民风民俗、文化遗存、史籍典故,赋予景点、景观人文特色,精心编排一批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民间舞蹈、陕南民歌等展演节目,开发文化产品,提升旅游品位。开发富有秦岭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根雕、盆景、竹、藤、木、草等民间手工艺术品,为地方旅游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空间。

五、结语

研究陕南少数民族和民歌的历史、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梳理其与民族文化和艺术创作的关系,与旅游生态环境发展的关系,有利于分析和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进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相互传播,有利于旅游事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多民族经济、文化的深入发展和交流融合,基本没有文字留存的苗族文化,正面临着被汉化或同质化的困难境地。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是每一个关心苗族历史文化、关心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有识之士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研究陕南镇巴苗乡民歌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点对于旅游生态环境的发展,提高陕南地区的音乐文化品位,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拉动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1]黄志权.苗族民歌的审美特征初探[J].大舞台,2010(10):151-152.

[2]李盼.论苗族民歌的音乐魅力——兼谈歌曲《山寨素描》的音乐表现及演唱技巧[J].艺海,2010(11):68-69.

[3]薛熙明,叶文.旅游影响下滇西北民族社区传统生态文化变迁机制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1(5):108-114.

[4]彭兆荣,黄蔚,邵志忠,毛殊凡,何玲玲.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苏军(1963—),男,汉族,陕西洛南人,音乐学副教授,艺术硕士(MFA),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表演;音乐教育学;民族音乐学。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陕南民间文化艺术与经济产业结构发展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16JK1229)。

猜你喜欢

苗乡陕南苗族
幸福苗乡万年长
苗乡彭水邀约世界
党建地图·陕南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苗乡侗寨乒乓情
基于色选技术的陕南工夫红茶精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