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节目的创新
2017-01-28王冰蕾
王冰蕾 严 浩
党建节目的创新
王冰蕾 严 浩
党建节目作为电视行业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目形态,在网络时代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利用矛盾冲突,强化正面典型的能力;敢于展示正面人物的缺点,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从细节入手,让观众感受正面典型的日常状态。
党建节目;网络时代;电视;正面人物
一、短视频和专题片的清新之风
2016年,全国范围内最成功的党建节目,笔者总结为“一条”和“一部”。
“一条”是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宣传片《我是谁》。《我是谁》由中央电视台携手北京万时博宣文化传媒、上海明殿文化传播联合制作,由知名导演郭育明执导。尽管从创意到制作只用了20天的时间,但是在各种播出平台广泛传播,影响力巨大。宣传片开头,寂静的海边,一个人的背影渐渐清晰,却始终不见正脸。“我是谁?是什么样的人?也许你从来没有想过。”这样三行字依次出现在屏幕上,由一个年轻人以成熟清晰的声线缓慢地读出来。随后温暖朴实的镜头,聚焦了离开教室最晚的大学生,为了城市的整洁开工最早的环卫工人,在手术台前救死扶伤的医生,在暴雨中坚守岗位到最后的交警……配合着解说词“我是离开最晚的那一个,我是开工最早的那一个,我是想到自己最少的那一个,我是坚守到最后的那一个,我是行动最快的那一个,我是牵挂大家最多的那一个”。1分30秒的宣传片最后,他们一起面朝镜头微笑、自信地展示出中国共产党人的风范,传递出“我是中国共产党,我一直就在你身边”的创意理念。
乍看这条宣传片,你可能会以为是某个文艺小众电影的预告片。《我是谁》表明,党建节目开始朝着成风化人、润物无声方向努力,在追求艺术性和说教效果结合的最大化方面觉醒。
“一部”指的是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反腐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专题片摄制组赴22个省(区、市),拍摄40多个典型案例,采访7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纪检干部,是一部以题材取胜的党建节目。节目采访了白恩培、苏荣、周本顺、李春城等十余位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高官。这些贪官在节目中自我剖析,讲述堕落过程和忏悔情节,令人内心震撼;生动典型案例,鲜活的监督执纪故事,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永远在路上》表明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鲜明态度,体现了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二、传统党建节目的解构式重建
江苏省委宣传部和江苏城市频道多年来联合制作了三档党建电视节目:《德行天下》主要节目形态为三到四位访谈嘉宾与节目主持人,就热点道德思潮事件进行深入剖析解读。《最美人物》主要节目形态为主持人将正面典型请到演播室进行访谈,通过深入的主人公自述和丰富的外围采访,揭示“最美人物”内心,传递“最美人物”精神。《江苏时代楷模发布厅》没有固定的播出时间,每成熟一个时代楷模就在节目推出,已推出八位江苏时代楷模,节目以演播室访谈串联,涵盖VTR、微电影、情景表演等多种形态。
《江苏时代楷模发布厅》在电视制作上出现了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
其一,充分利用矛盾冲突,强化正面典型危机关头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受众感受到正面典型的可敬。
在一些党建节目中,打“安全牌”成为一些宣传工作者偷懒的借口,放弃那些不合适讲、或者讲不清楚的矛盾冲突,只挑选那些四平八稳、无懈可击的故事进行报道。这让观众失去了了解正面人物出色能力的机会,也是一些党建报道最为受众诟病之处。
党建节目的导演应该具备一定的矛盾冲突设计本领。2016年10月的《江苏时代楷模发布厅》中,编导巧妙地发掘了一个矛盾冲突。这一期制作的是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为了保持华西村的活力,他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包括用人改革在内的三项改革。华西村原本有42位党委副书记,改革之后只留下了8位。被精简下来的34位副书记没有意见吗?在以往的报道中,这一话题都被回避了。但是,这次节目中,编导组和华西村方面充分沟通,特意找到了一位被精简下来的副书记杨永昌进行现场访谈。杨永昌在现场认真诚恳地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他先从华西村的氛围谈起,“吴协恩书记的原话:让合适的人上车,到站的人下车,坐错车的人换辆车。这一点我们都认可,所以不光是我,下来的副书记都是心服口服。”再提到自己的经历,“原来感觉在为自己做事,转为集体的以后感觉是为百姓做事了。老百姓看你也不一样,对你很尊重。”他认同改革后的愿景,“我第一个支持,第一个跟书记要求退出来,我觉得很好。现在分工更细化、更专业化,我们集中精力搞企业。”把原本讲不清楚的东西理顺了,讲通了,让受众更欣赏华西村人和吴协恩书记的工作方法和思想远见。
其二,不怕展示正面人物的缺点,正是生命中彷徨、挫败、脆弱的经历,成就了人物有血有肉的精神,让受众感受到正面典型的可信。
2016年6月发布的《江苏时代楷模李银江》中,李银江的爱人在现场讲述了一件事。有一天半夜,她从梦中醒来发现李银江蒙着被子在被窝里哭,问了半天,李银江才说,白天他给养老院的一位五保老人送终,晚上想起因为工作忙,在母亲去世的时候都没有亲自给老人家送终就觉得难受。这一细节其实并非编导在台本中提到的,而是在录制节目时李银江的爱人现场即兴采访的时候讲述出来的。因为文化程度的限制,李银江爱人的表达程度不算完美,但是节目组还是把这段保留了下来,因为这其中有典型人物最为可贵的脆弱的、让人心疼的精神火花。
其三,党性教育的核心是信仰问题,但是口号式的呼吁,难以让人接受。把讲情怀、讲奉献、讲成绩的空洞理论,化解为每日做哪些事,如何安排这些事的时间管理方法,让受众感受到正面典型的可学。
2016年12月底发布的《江苏时代楷模王华》中的主人公王华是第一位去世的江苏时代楷模。因为本人的缺席,电视编导只能从他的个人电脑和笔记本中挖掘故事。王华是一位善于记录的人,他把每天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安排都有条不紊地记录下来,事后还会回头看,用另外一种颜色的笔重新整理思路,调整工作方法。他为自己设定了一个读书计划,三年援疆期间读100本书。从第一本开始,哪天读,读了多少页,全部用电脑文档记录在案,一直到他牺牲前已经读了92本。他独自在新疆生活,严格自律,把援疆期间需要重点关注的读书、健身、交往等九个方面的要求打印出来,贴在卧室的大衣橱里,时刻提醒自己,里面还特别提到了“两学一做”。这些小小的细节是琐碎的、散乱的,节目编导把这位典型人物的闪光点都串联起来,让深受他影响的援疆战友们讲述出来,一个“爱读书,爱思考,会学习,看得远”的典型人物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笔者尝试推测新媒体浪潮下的党建节目发展趋势:
1.网络直播元素会走进党建节目中。从党务会议,到最美人物或者是时代楷模的发布节点,用网络直播方式向广大受众开放,打开评论功能,与网友进行互动。先进典型会回答网友提问,正面回应一些敏感问题。
2.明星真人秀元素会在党建节目中运用。2016年底,河南卫视打造了一档大型使命类公益扶贫节目《脱贫大决战》。节目中,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张泽群,演员张凯丽、孙涛、牛群等担任特约记者和特约观察员,分别前往河南省兰考县、滑县、叶县等扶贫一线,为脱贫攻坚奔走。《脱贫大决战》不能算是一档党建节目,但它以明星的影响力拓宽了党建节目的创作思路。
3.微党课、典型人物的短视频通过新媒体渠道广泛传播。利用碎片化时间和新媒体渠道的学习方式会变成常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