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红色微信”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2017-01-28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红色思政

高 敏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江苏 无锡 214121)

引言

现阶段是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基于网络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媒体,逐步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实现交流的重要工具。新媒体的诞生既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信息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有效平台。智能手机是新媒体的重要载体,其在沟通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新出现的4G移动通讯技术为新媒体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信息传播方式。微信是手机APP应用中受众人数较多的社交工具。微信可以借助网络传递免费的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及文字,可以互动与共享信息资源,通过朋友圈、漂流瓶、附近人等功能进行交流活动。高校学生是接受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使用微信的学生大有人在。我国自从高校建立后,就特别注重学生的思政教育,怎样通过微信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转化教育理念,是现阶段高校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在“微时代”的“微生活”

(一)微信是大学生自媒体社交的重要方式

就微信的功能而言,朋友圈、订阅号、文字短信、语音视频和以LBS功能为基础开发的摇一摇、扫一扫等功能都是高校学生喜欢的微信功能。高校学生关注与使用微信的情况,体现出微信对学生思想行为、生活学习的影响。对杭州599名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其结果显示:学生中有20.4%使用苹果系统、70.9%使用安卓系统、8.7%使用非智能系统;在微信功能方面,群聊、订阅号互动、文字交流、朋友圈是大学生经常使用的功能;在流量分配方面,微博、微信平台占30%、移动支付平台占20%、手机上网占45%。使用智能手机的学生人数高于90%,为微信的广泛使用奠定良好基础。大学生在微信上用朋友圈交流的人数最多,体现出大学生喜欢真实及时交流、喜欢关注他人及被人关注、喜欢表现自己等特点。现阶段,高校学生使用微平台或微信的时间比较长,例如微信,1000条文字、1分钟视频、1000秒语音可消耗1M流量,那么大学生每个月在微博、微信平台的时间会高于50小时,每天超过1.5小时。

(二)微信成为高校学生重要交流工具的原因

如果说大学生使用传统手机,手机可能是白日待机、夜晚关机的功能简单的通信工具,那么智能手机时代大学生则过着白日人机不分离、夜晚手机自动运行的24小时在线模式。在网络移动终端上发声、关注、点赞、转发、摇一摇、扫一扫,是当代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技能。微信的优势在于消耗流量小、支付费用低,特别适合高校学生的消费承受力。另外微信个性化、便捷性、立体化的微内容共享、群聊、单聊以及以LBS为基础的“邻居”互动等功能可以满足高校学生宣泄情感、表现自我、猎奇等要求,得到大学生的推崇与喜爱。微信是符合高校学生个人发展要求及其年龄特点的社交软件,已成为流行文化符号,其以探索学生满足感为优势,鼓励与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社会文化意识与生活方式,因此大学生更加喜欢应用微信。

二、红色微信的出现及发展情况

现阶段,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的意识与思想形态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影响,想要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就要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工具及语言。微信等网络社交软件是新时期最有效、最流行的载体。借助此载体,师生间可以建立起沟通桥梁,用微信独特的交流方式形成共识。

(一)出现“红色微信”的必然性

“红色微信”是高校开展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为了增强团队影响力与凝聚力或者为宣传重要活动而建立起微信公众号,在运行中获得良好的反映。这些公众号在自身发展及教师指导后逐步完善,成为具有多方面号召力及影响力的高校学生公众平台,发挥出大学精神高地、思想引领、舆情监控的作用。尽管“红色微信”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这体现党的精神和时代要求的思政教育与正面舆论平台就是目前很多人说的“红色微信”平台。

产生“红色微信”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必然选择。积极占领手机网络空间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党的要求也是学校思政教育的需要。很多学校认识到微信平台的巨大价值与优势,建立起高校官方公众号,部分高校学生事务及党务管理部门也构建起微信公众平台,在不同领域进行教育管理及网络思政工作。这些平台通过微语言方式,将各种优秀人物事迹、活动预告、通知、文件传递给学生,发挥出微言大义、细致入微、见微知著的教育效果。

(二)“红色微信”的特征及发展现状

经过几年的发展与完善,各个高校学生与校方建立起风格各异的“红色微信”平台,其在大学生思想理念、事务管理、舆论贯彻等方面互相呼应、彼此补充,逐步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举止与思想意识,“红色微信”的形式与内容也逐步得到更多高校的认可。高校“红色微信”大致有三个类型:其一为官方型,是高校党政管理部门建立的微信平台;其二是半官方型,即高校学生社团、学生会建立的微信平台;其三是学生自发型,是学生以爱好兴趣、探讨交流或同乡、校友等为基础而自发建立的微信平台。

各个高校建立起和高校网站内容相关的微信公众号,这些官方平台受众范围广、信息传播量大、权威性高、关注度高,是“红色微信”的主要力量。相关数据显示,“红色微信”平台中超过40%属于此类平台,其内容体现出时尚化、通俗化、网络化特点。很多高校官方平台并未将公告、通知、新闻等直接从网站复制到微信上,而是对官方文字进行通俗化改造,以适应学生的网络交流习惯。半官方型是学生自发或者团队组织构建起来的“红色微信”平台,其体现出沟通、服务、配合、号召等作用。志愿者协会、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等学生团体建立起的微信平台,在宣传法制观念、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弘扬社会正气等方面具有官方微信平台难以取代的作用。

三、大数据背景下微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挑战

(一)让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主体面临挑战

政治思想教育的主体是发动、承担、实施思政教育的人,其和思政教育客体相对,是对某类客体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主体,主体性是其具有的最大特点。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时,教育机构主体发挥出决定性、主导性的关键作用。微信的大量使用,使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主体面临着严重挑战。其一,微信挑战了大学思政教育主体素质。微信网络环境下,思政教育主体既要具有心理生理素质、工作能力、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还要具有移动技术素质,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而确定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其二,挑战大学生思政教育地位。传统思政教育中,教育主体发挥出决定作用,是中心人物。而微信的使用,让思政教育主体从重点人物转变成平等参与者,怎样将大学生的关注力吸引到思政教育上,完成教育目标,是思政教育主体应重视的课题。

(二)让大学生思政教育客体面临挑战

思政教育的受动者和接受者是思政教育客体,其是思政教育主体开展教育的对象,具有较强的客体性。学生群体是思政教育的客体。微信对大学生有三方面的影响。首先,微信让大学生出现心理认知的偏差。微信用影像替代现实,模糊时间与空间,体现出即时性、碎片化的特点,导致大学生变成不喜欢动脑思考的人。其次,微信让大学生对其产生较强的依赖性,而过度使用微信会伤害大学生。微信可以让人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导致大学生过度使用微信;微信能够在移动载体及固定载体上使用,特别是智能手机快速普及的现阶段,微信没有任何使用障碍;微信提高搜索功能,包括网页搜索、语音搜索和软件搜索,让学生更加依赖微信。最后,信息量的不断提高使其更加立体化,容易迷惑大学生的思想。微信具有技术复制性的特点,可以制造大量垃圾信息与重复信息,而信息又包括视频、语音、图片、文字等表达方式,提高其影响力与吸引力,也让大学生更难以理性地选择信息,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三)让大学生思政教育介体面临挑战

思政教育介体是教育主体与客体互相作用、彼此联系的中介因素,包括思政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具有中介性特点。运用传统方式开展思政教育时,思政教育内容的作用方式及呈现方式由教育主体决定。但微信大量普及后,如果还沿用之前的教育介体,则会对教育实效性有巨大影响。微信时代,建构思政教育内容时,要使其体现出亲和力、针对性、现实性、时代感,才可以提高吸引力,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在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时,要以微信时代特点为基础,创新教育方式,在平等互动的前提下,妥善使用各种微信工具,通过视频、语音、图片、文字等方式表现出思政教育的内容。

(四)让大学生思政教育环境面临挑战

高校思政教育环境是与思政教育有直接关系,能影响到学生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外部因素,环境因素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因素,体现出条件性特点,具有条件教育与教育条件的两项功能。微信的大面积使用,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环境。首先,其提高校园监控网络舆情的难度。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通过移动工具表达意见、开展社交活动,加之微信的去中心化、个性化传播,提高了捕捉、引导、渗透网络舆情的难度。其次,让大学生宅现象不断加重,进而提高对思政教育环境的具体要求。据相关数据统计,超过8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些“宅”。在微信深入普及的今天,其逐步提高大学生社交关系的满足感,会让大学生“宅”现象进一步严重,只有不断提高现实环境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才能引导大学生走出来,在思政教育环境中学习。

四、大数据背景下运用“红色微信”增强大学生思政效果的策略

“红色微信”是在高校中诞生与发展的,但其在明确定义、引导机制、发展路径等环节上还需要逐步完善与充实。怎样高效、合理、科学地通过微信平台进行红色教育,是高校党建以及每位思政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教育主体要建立起“红色微信”引导机制

为了让手机网络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应该按照大学生发展要求,借助“红色微信”平台进行分类指导。可以建立起“青年之家”、“党员之家”等微信平台对团员与党员开展分类教育。可以按照每学期的特色工作、专题工作、主要工作安排内容与板块,以学生喜欢的口吻与形式传递给订阅者,让大学党团建设平台具有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网络的风格。部分大学建立“微信党校”来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将教育内容以适当频率、漂亮图片、简短文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要求其评论并给予相应的分值,平台管理者对学生评论和学习具体情况进行统计。高校可以建立起社会微信、社区微信、班级微信,培养与引导学生成为意见领袖与网络舆情管理者。

“红色微信”官方平台是发布重要信息、引导舆论、弘扬主旋律的阵地,选择微信内容时要体现出先进性、时代性特点,设计特点鲜明的板块,发布短小精致的资讯与信息,在重大事件及重要时间节点上能够准确、快速地传递信息,引领舆论。半官方平台既要体现出红色理论的内涵,也要编辑学生喜欢的内容,借助学生语言传播党的思想。学生开办的红色微信,体现出学生自发性强、好友凝聚力高、学生喜欢观看与转发等特点,部分大学生建立起“环保家园”、“志愿者之窗”等微信平台,营造学生生活与学习氛围、弘扬传统文化、宣传核心价值观。

(二)教育客体要培养更多的“红色微信”人才

“红色微信”微信主的人气一定要比较高,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在选拔与培养红色微信主的过程中,要根据各个平台的氛围、主题、背景、参与者来培养与选择适当人才,并将其塑造与培养成“红色微信”网站的意见领袖。就培养内容而言,要重视提高“红色微信主”的媒介素质及道德信念,让“红色微信主”不但能和学生建立友好关系,也能坚持原则、站稳立场,让舆情实现上传下达,并对舆情进行恰当地干预与引导。

在微信漂流瓶、摇一摇、群聊等去中心化沟通方式不断普及的背景下,很多高校建立起专门、稳定的网络队伍,对网络环境中因信息去中心化传播而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趋势进行扭转。一些高校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使用、培养、选拔“红色微信主”的策略,对学生自发建立起的微信公众号进行搜集与监管,对微信平台的管理人员进行微信技术教育、政治素质培养、网络安全教育等,建立起由微信公众号管理者参与的QQ群,让每位微信号管理者和教师能够有效、及时地沟通。通过“红色微信”平台的建设,增强思政教育的能力,可以在学生碎片化的信息与语言中发现问题,提高思政教育的前瞻性与预见性,及时介入问题,让学生感觉自己是被关心、被尊重的,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教育介面要进行现实与虚拟的互动

只有将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相结合,才能实现预期教学效果。高校“红色微信”将线下沟通与线上互动相结合,其内容包括推广志愿者活动、宣传优秀事迹、寻找红色资源、建设校园文化、课堂内外交流等。“红色微信”就互动而言,“服务号”与“订阅号”有各自的功能,订阅号重视及时发布信息,但不能自定义页面功能;服务号可以拓展和自定义页面功能,提高页面的可读性,需要注意的是只有企事业单位才有资格申请服务号。所以“红色微信”平台上,学校能够同时建立服务号与订阅号,而学生组织只能申请订阅号。官方服务号的作用是为订阅者提供资讯服务,学生组织使用订阅号的作用是向订阅者传播信息。全面了解不同微信互动平台的明显优势与主要功能,能帮助大学建立起满足实际要求的微信平台,借助其信息扩散与传播的强大功能,增强学生认可度与接受度。高校“红色微信”平台积极组织活动、精致编辑信息、准确选择内容,能够引导学生从网络走出来,走向社会与校园。此类微信平台在学生参与后被推荐到各自的朋友圈中,提高平台的关注度,进而增强活动的教育示范作用和群众认可度。

(四)教育环境要制定有效的保障机制

第一,高校要明确管理与领导各种微信平台的机构,并规定其职责范围与权限,尤其在维护与管理“红色微信”的设备与技术时要提供必要资金。现阶段,大学“红色微信”与“校园微信”平台得到快速发展,其耗费的流量特别大,为了有效发现、控制、引导网络舆情,降低流量消耗,高校可以建设覆盖校园各个角落的WIFI网络以解决此问题。谁获得网络流量分配与管理权,谁就拥有网络主导权与话语权。第二,微信是腾讯公司开发的软件,高校要与此公司建立起信息安全合作机制,以业务指导和公司授权的方式全面、及时、主动的管理“红色微信”平台。最后,高校要构建符合网络人才特点的评价、教育、选择体制,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策略管理教师网络人才,并对他们的工作做出应有的绩效评价;以学生干部的待遇对待学生网络人才,对在重要岗位工作和工作量大的学生网络人才要给与一定的奖励与补助,全面发展学生网络管理人才。

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我们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体现出海量规模、动态体系、快速流转、多样类型及巨大价值等特点。互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微信是全新的智能手机媒体软件,自出现后它的使用人数呈几何数字上升,差不多每位大学生都是微信用户,在学生思想观念、人际关系、行为习惯、生活、学习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微信的大量传播让思政教育主

体、客体、介体、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高校“红色微信”应运而生,以最有效、最流行的载体,在师生间建立起沟通桥梁,向学生宣传正能量。教育主体要建立起“红色微信”引导机制,教育客体要培养“红色微信”人才,教育介面要进行现实与虚拟的互动,教育环境要制定有效的保障机制。高校要借助“红色微信”的优势,认识微世界、发展微朋友、引导微思潮,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胡纵宇,黄丽亚.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3):64-66.

[2]论海柱. 基于红色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19-20.

[3]秦玮. 论“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0):166-168.

[4]刘珊珊,赵晓晨. “微时代”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创新策略探析[J]. 劳动保障世界,2015(21):49.

[5]秦拓.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 山东工会论坛,2015(05):33-35.

[6]姚婉清. 微信背景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126-128.

[7]南艳峰. 大学生思政教育新平台——微信[J]. 学理论,2015(17):243-244.

[8]杨勐,徐娟. “红色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 当代青年研究,2015(03):118-122.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红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红色在哪里?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