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1-28赵国翔
杨 静,赵国翔,李 斌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51)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改革,建立并完善了诸多法律法规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在经费支出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并且,党中央还加大对教育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包括确“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初中改造工程”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使得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改善。
在2017年3月5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将继续为办好公平优质教育而努力,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加快实现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而在2017年10月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农村基础教育工作更是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会议审议教育重大议题,就农村基础教育相关内容发表了重要讲话,并提出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会议议题和重要讲话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关注和重视,为我们更加全面、细致地做好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
可是放眼全国,贫困村所占的比例依旧十分可观。虽然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制定和改善针对贫困地区的帮扶政策,并投入了大量扶贫资金,但这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依旧举步维艰。稀少的降水、贫瘠的土壤和落后的生产条件,使得这些地区的生存环境尤为恶劣,当地居民靠天吃饭,收入微薄,相对闭塞的交通,使得这些地区的居民没有任何其他经济来源,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当地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地区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经费短缺且流失严重
农村地区的基层管理者,往往将重点放在区域经济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与之相比,教育资金投入的数量却望尘莫及,如果再将近些年物价上涨和人民币贬值的因素考虑在内,那么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往往呈现出负增长。其次,教育经费的缺乏也与部分领导干部的认知水平有直接关系。教育投资是一项长期性投资,投资周期长,回报效果相对迟缓。这一特性对于部分追求“政绩”的领导干部来说,就显得“得不偿失”。因此,很多本该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的经费被挪用、被拖欠;而更多的拨款则被层层节流,被“改弦更张”,摇身一变,成了某某产业园区的建设资金,或是某某文化节的项目投入。而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既无规划,又无准备,而当他们面对质问时总爱在“贫困”二字上绕圈子,强调客观因素。
(二)学校价值取向跑偏,学生求学趋向分流
部分农村地区相对闭塞,信息的吸纳迟缓,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育理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老套。当前的主流教育理念,与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应试教育依旧是当地学校的主要教育取向。一些相对富有家庭的子女,大多在小学或初中时便离开本地,前往县、市甚至省会城市求学,追求更为理想的教育资源;而贫困家庭的孩子无力承受外出学习的费用,普遍处在“升学艰难、就业困难、创业比登天还难”的尴尬境地。许多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在离开校园,走入社会后没有掌握到任何实用技能,只得充当最廉价的体力劳动者,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他们很可能逐渐成为威胁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受家庭及社会影响,生源流失严重
农村地区学生失学、辍学的主要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家庭困难被迫辍学,另一类是学生主观“意愿”主动辍学。第一类辍学情况,主要是受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例如很多学生因父母伤病无劳动能力而放弃学业,亦或是为了培养家中的男孩而被迫放弃学业。另一类情况是学生本人感到升学无望,不愿给家庭增加负担;或是自幼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看护,性格叛逆怪异,自暴自弃。这些学生年纪尚小,缺乏是非分辨能力,流入社会,极易误入歧途。
(四)教育竞争无序,学生在教育起点上“被分化”
部分地区基础教育类学校竞争激烈,对优秀师资和学生资源采取“疯狂掠夺”的策略,部分学校为了达到“挖墙脚”的目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加之教育统筹布局的缺位,造就了各个学校“占山为王”的态势,实力较强的学校在师资和生源方面变得更加壮大,牢牢居于“示范校”、“重点校”的优势地位。实力较弱的学校,则“门庭冷落”,既缺师资,也缺生源。条件较好的家庭,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不惜花重金“跑关系”、“走后门”——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育腐败的滋生;而贫困家庭则受经济条件影响,其子女只能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就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类学生学习成绩。
综上所述,我国不同地区农村基础教育面对的这些问题,已经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改变当前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集中力量解决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困境,缩短不同地区、不同行政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扩大优势教育资源,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改进和健全适应农村地区教育体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对策与建议
(一)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加大力度改善坝上贫困地区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倾斜,责令当地教育部门统筹安排,专款专用,将教师和教学资源保障到每所学校。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确保优质教育教学和基础生活条件。
坝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所需设备、运动场等教学设施必须满足学生日常所需;学校公寓必须满足学生基本生活与教育要求;生活上所需各种物品也必须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每个班不得超过45人,保证每位学生都能与老师有交流;教师的数量与教学种类应满足教学需要。
(二)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确保学校教师宿舍建设和住校教师需要。在安排教师到任上岗时可以优先考虑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和待岗教师。在职称晋升和绩效工资分配时也要优先考虑。对一些配备的配置上必须一步到位,使教学和生活能正常运行。对于中心学校课程和教师的安排,在保证教学点教学质量时优先安排。在免费师范生和特岗教师使用时,可除去一些必要手续让其提前上岗任教。各种待遇也要提前发放到教学点专任教师手中不可以拖欠。
(三)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校园网建成以后,各种现代化教学体制在管理上也要符合要求,实现网络教育工程、提高授课水平,必须确保村小学和教学点各种基础性网络教育工程接入,免费提供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要逐步完善农村学校的信息教育体制,对任课教师进行必要的能力培训,在推进网络信息化的同时,与农村地区师生共享优质的网络资源。加快推进农村学校各种教育资源及网络基础连接的建设。在学籍管理等教育管理信息上要尽早建立起完善的系统,并将各种基本信息全部纳入网络信息系统中,通过计算机进行管理提高学校日常管理的效率,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共享资源,便于各种信息沟通。
(四)对学生进行“分流教育”
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引导部分学生学习高职院校的技能型课程。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走“开放型”的教学道路。在各个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增设实践操作课程,使其呈现学科课程的基础特色。培养更多的本地区需要的全能型高效人才。
(五)着力解决县镇学校“高容班”问题
随着城镇生活水平的提高,流动人口加快向城区涌入,家长对各种教育资源与教育体制之间的差异需求日益明显,城市学校人满为患,所承受的压力巨大,班容量从基础人数突显剧增,这种现象称为“高容班”。
“高容班”极不利于各种教学,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最基础的沟通,学校可以采取建设课室和办公场所的措施,对县镇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建设,再考虑到区域内学生流动快等情况,规划好学生流向与教室宿舍之间安排。对于教育资源好的学校,要限制其招生人数。对重点学校的“大班额”问题,要采取学区制、统筹安排招生等方式,合理分流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彻底解决消除“大班额”现象。
(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首先加大各个学校之间的高效信息交流,使各种优秀资源共享。其次要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要将师德师风建设常抓不懈,定时交流各学校的优秀资源,好的教师适当轮岗,提高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比例。面向乡镇以下农村学校必须培养出多技、多科的小、初人才。各类统考成绩评估——每学期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后在搜集和分析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质量大检查。在农村教师职称评审、晋升比例上要与城区教师看齐。把农村教师培养成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教师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
综上所述,改善张家口坝上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能够维护当地群众的权益,更能够维护社会的和谐统一。必须将坝上贫困地区与市区的教育水平放在同一水平线上,才能彻底改变现状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