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名老中医中药处方特藏档案研究
2017-01-28徐小滨杨雪刘贯宇史惠媛李秋红
文 / 徐小滨 杨雪 刘贯宇 史惠媛 李秋红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名老中医中药处方特藏档案研究
文 / 徐小滨 杨雪 刘贯宇 史惠媛 李秋红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老中医中药处方是我国中药发展的结晶,也是中药传承的重要内容,是具有一定历史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特藏文献,是医学院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名老中医中药处方出现流失现象。文章针对名老中医中药处方形成的档案现状、问题、对策,有针对性的探讨保护、传承、特藏等相关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老中医;中药处方;特藏文献、档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传承中药优势,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会议确定,要促进中药和民族医药继承保护与挖掘。促进中西医结合,要放宽中药服务准入,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服务网络,要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要加大中药投入和政策扶持。在大数据环境下的知识发现服务,挖掘中药宝库,造福人类健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向世界宣布:青蒿素——中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这说明中药药方研究是重要的关键性问题,名老中医中药处方的收集、整理、特藏档案的保护是关系中药保护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名老中医中药处方特藏档案的保护现状
近些年来,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名老中医从医经验、学术思想、中药处方的传承研究,经过了几个五年计划得到了深入地挖掘、研究和保护。
“十五”以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和以及时抢救性、实时记录性地采集名老中医第一手资料为主形成档案,研究如何学习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怎样更好地培养名医,也对中医药处方疗效及安全性基本问题进行诸多课题研究。[1]
“十一五”以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名老中医临床用方及组方的辩证施治形成档案,总结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特色疗法为主。培养临床医生的诊疗思想和经验。
“十二五”以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诊疗经验的传承研究,从名老中医独特辩证方法、独特治则治法、特色诊疗技术、特色有效方药四个方面进行整理研究[2],形成系列档案。在此期间对中药处方合理用药、不规范现象、药物剂量等问题申报研究课题、发表论文,进行了大量地探讨和交流。如丘百珠的《中药处方药物剂量调查分析》,文章对中药处方药物剂量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强调必须要对其药物剂量使用进行严格规范。[3]亓备战的 《从中药处方浅析不合理用药现状》,文章对中药处方进行了调查分析,寻找不合理用药的原因,以促进中药的合理使用,提升药师指导用药能力,提高中药的治疗和保健效果,保障患者用药安全。[4]
“十三五”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辩证论治方法运用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开展总结研究,建立保护中心,档案中心。建立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国家服务平台,陆续汇集210位名老中医的四万余份医案,包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特色诊疗技术、有效处方等研究成果。该平台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通过这些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挖掘、整理、研究出了许多有历史和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中药学人才,促进了中药的传承发扬,加快了名老中医中药处方抢救性工作的步伐,同时还建立了许多抢救性机制,但是对于中药处方特藏档案的保护在中药处方管理、基础教育意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着严重问题。
二、名老中医中药处方特藏档案存在的问题
(一)濒危的名老中医中药处方
中药处方是中药治病救人的主要手段,是传承传统中药知识的重要内容。但是近些年来,我们在挖掘、研究中医药方面,多为强调实现中药现代化,偏重于现代化思维,不管是五年计划、863计划,还是973计划都是侧重中药现代化而轻视了对中药原方整理研究,不重视中医诊断与中药的密切联系,所以我国的一些中医药名家指出:中医与中药不能“渐行渐远”,因为对中医和中药之间的忽视,已经导致名老中医中药处方管理欠缺十分严重。调查发现名老中医中药处方档案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电脑输入或者用方者字迹难以辨认,从而给整理和收集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而且,名老中医中药处方收集与整理,档案保护与管理都存在着严重的断档现象。[5]
(二)现代医学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性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医学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原理、治疗方法上都得以飞速进步。从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将近代医学带入中国,到民国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兴起,此时西方的新知识、新文化被激进的年轻一代看作是拯救中国的希望,西方医学的直观性、严谨性、科学性等,促使西方医学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医学。这些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冲击是十分严重的。[6]
(三)教育体制方略的失误性
我国教育体制方略的实施与失误导致后继人才的缺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各种新文化的冲击下急剧改变,造成不受重视的原生资源流失严重。西化教育让中医药后继乏人,中医院校大多以现代医学为必修课,而对于中医经典、古籍的传授重视度降低,更有甚者将中医四部经典改为选修课程。
(四)科研重西轻中的误导性
现今有不少科研工作者,在中医药科研中盲目地应用西医学研究手段。不遵循“以中医理论为主”的原则,而是以西医的理论与中医理论生搬硬套、混淆概念,在课题研究中不重视中医药方药使用的辩证施治,而着重于中药药理的分析和有效方药的实验、临床验证等,其研究的结果无法上升到中医理论中,对促进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五)中药处方产权保护性
名老中医对中医中药渐行渐远的“中药处方”忧心忡忡,在法律法规建设上没有明确条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依法保护,所以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待提高。现实中,出现名老中医中药处方流失严重、遭遇剽窃等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还面临继续遭受破坏的严峻形势,中药处方档案的保护机制急需完善。
以上方面问题的出现,导致名老中医中药处方特藏档案的保护刻不容缓,收集、整理、特藏保护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利用医学院校图书馆、档案馆的特色馆藏资源优势和特藏资源建设的经验,通过学科服务和有医学专业和文献情报专业的人才,抢救名老中医中药处方的特藏文献。[7]
三、名老中医中药处方档案的整理、保护对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宗旨,并且指出,“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宜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8]
(一)建立名老中医中药处方集
为抢救濒危的名老中医中药处方,2012年我们开始了收集、整理名老中医中药处方工作。我们将收集到的名老中医的各科临床验方档案集合在一起,通过分类形成一整套的档案文集。文集内容充实、简明扼要,对临床应用、中医科研、教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应用参考价值。文集按中图法分类、编目、著录、标引,每项整理内容包括摘录的文献、文献出处、文献编号、处方的总结、加减理法方药等条目。[9]在国内我们也可以看到已出版的《名老中医处方墨宝》,它收载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名老中医之墨宝100余幅,多数是由国家评定的第一、第二批师带徒的名老中医书写。此书的收集是从全国众多名老中医师中,选取医术较高且精于书法者,把他们的处方墨宝汇集成书,将书法与医案、处方交织在一起,使文与医相融合,形成了比较特殊的中药文化表现方式。[10]
(二)以古籍标准保护中药处方
古籍是中华医药史遗产中最为重要的载体,是不可再生性的文化遗产,那么我国名老中医中药处方也是具有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所以我们要以古籍标准保护和管理。名老中医中药处方档案经整理后应当分类保管,以名老中医所在地域、所属派系、疾病分科、收集整理情况等进行分类。[11]
(三)侧重中医药科研申报
国家重视、侧重中医药科研的申报,申报条件应从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出发,一方面要对传统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整理,另一方面要在探索中获得创新和突破。中医药已经从古代散在的、自发的、沿用传统方法的研究,发展到设有众多专门研究机构。从中药处方的原方进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2]
(四)重视名老中医中药处方的专利性
专利的三性是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名老中医中药处方多在古方、经方的基础上,经过名老中医一生中的临床实践、应用总结出来,他们将这些中药处方加减化裁,以提高临床的疗效,适应当代的病患,因此名老中医的中药处方并不缺乏专利的新颖性,面对于名老中医中药处方的知识产权保护,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现中医中药,中药处方就应当申请专利。
名老中医中药处方是我国中医学发展的结晶,是中医学传承的科技资源,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1]曹霞,裴丽.中医古籍数字化问题之探析[J].山西档案,2015,(3):76-78.
[2]丘百珠.中药处方药物剂量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4):97-98.
[3]亓备战.从中药处方浅析不合理用药现状[J].基层医学论坛.2015,(35):4967-4968.
[4]徐春波,白桦,顾晓静,等.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与应用方法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8(9):1036-1038.
[5]杨雪,徐小滨.高校图书馆针对专科教授特藏文献整理的研究——以黑龙江中药大学张琪教授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6,1(2):9-11.
[6]李振吉,贺兴东,王思成,等.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战略思考[J].世界中医药,2012,7(1):1-4.
[7]徐小滨,孙海舒,裴丽.高校图书馆特藏室建设实践与探讨: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例[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3,37(5):4-5.
[8]王映辉,张润顺,吴洁,等.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模式探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6):417-418.
[9]徐小滨,史惠媛.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文库的实用性功能再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6(11):48-49.
[10]陆明.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内容和方法[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20):194-195.
[11]叶素萍.中国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研究进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7(10):4-7.
[12]焦华琛.名老中医经验现代传承模式展望[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8(9):217-219.
G270;R288
A
1005-9652(2017)01-0100-03
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老中医从医经验数据收集整理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A026。
(责任编辑:魏登云)
徐小滨(1961-),女,山东青岛人,黑龙江中药大学图书馆特藏室,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医学特藏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杨雪(198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中药大学图书馆特藏室,医学硕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医学特藏文献收集与整理。
刘贯宇(198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深圳光明新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医学硕士,助理医师,研究方向:从事康复医学及名老中医传承的研究。
史惠媛(198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硕士,馆员,研究方向:文献信息学。
李秋红(197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采编部,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信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