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抑郁症发病机制与临床抗抑郁药研究进展

2017-01-28苏宵苇

智慧健康 2017年15期
关键词:羟色胺神经递质抗抑郁

苏宵苇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 药学部,云南 普洱 665000)

抑郁症发病机制与临床抗抑郁药研究进展

苏宵苇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 药学部,云南 普洱 665000)

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卫生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而与之对应的由于生活压力变大及环境恶劣等原因,精神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且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精神亚健康是全世界医疗卫生专家学者面临的重大难题。抑郁症是临床精神科常见的精神疾病,目前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抑郁症;发病机制;临床用药;研究进展

0 引言

抑郁症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情感淡漠、思维迟钝、动作迟缓等,对任何事物缺乏兴趣,丧失生活的信心,缺乏足够的自我认同感,多数患者存在厌世、轻生的念头[1],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随着研究的不断加深,新的更为完整的抑郁症发病机制和临床用药理论诞生,因此本文主要就抑郁症发病的机制和临床用药研究进展等进行总结。

1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一种疾病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造成的,抑郁症疾病也不例外。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等原因均是影响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生活压力、居住环境、社会人际交往关系、家庭关系、社会认同感、性格等等均与抑郁症的发作具有明显密切的相关关系;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生活压力越大、居住环境越差、家庭关系不和睦、社会人际交往简单均能够增加抑郁症的发病几率,内向型性格或是社设计会认同感差的人更易患有抑郁症[2],而这些也是导致抑郁症高危人群存在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中年男性患者是抑郁症疾病的高危发作人群。但是病理性改变是导致抑郁症发作的主要原因,详见下文:

1.1 神经递质假说

关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最早提出的便是神经递质假说,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调控身体各项机能的小分子极性化合物,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人体中含有大量的多种类型的神经递质,研究证实与抑郁症发作相关的神经递质主要有多巴胺、乙酰胆碱、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神经肽等[3];(1)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同属于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其诱导抑郁症发作的主要病理机制也有相同之处,多巴胺的神经调控功能较多,内分泌功能、情感控制等等均与多巴胺具有相关关系,但是多巴胺含量下降或是受体结合作用受到抑制等等均能导致多巴胺调控功能下降,导致患者内分泌功能紊乱、认知功能出现障碍等[4],从而导致抑郁症疾病的发作;研究证实抑郁症患者体内去甲肾上素含量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去甲肾上素含量低能够通过反馈调节机制导致突触前膜α2受体敏感性和活性增强,进而增加腺苷磷酸环化酶的活性,导致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上升,进而反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5],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加重患者的抑郁病情;(2)研究证明抑郁症发作与乙酰胆碱含量失衡具有密切的关系,当患者感受到沉重的外部压力时,脑内乙酰胆碱的含量和活性或逐渐增强,诱发乙酰胆碱功能亢进症,导致脑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释放因子的含量升上[6],进而导致抑郁症疾病的发作;(3)最早的关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便指出5-羟色胺与抑郁症疾病的发作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抑郁症患者体内5-羟色胺的水平含量较低,5-羟色胺受体自身表达增加,抑制5-羟色胺的活性和释放,是脑内各项调控活动失衡,导致抑郁症疾病的发作[7];(4)神经肽类物质是内源性小分子物质,对于身体各项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该类物质的含量变化与抑郁症的发作并无直接的关系,但是其含量的变化能够影响患者的各项机能,能够间接引发抑郁症的发作[8]。

1.2 神经可塑性假说

继神经递质假说后,不少的研究专家学者提出神经可塑性假说,通过对尸体进行检查解剖以及观察抑郁症患者的脑部影像学资料发现,抑郁症患者边缘系统部分脑区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和受损,其中海马体是神经元受损和萎缩是抑郁症患者的显著病理特征[9]。

1.3 神经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

实验证明免疫功能紊乱与抑郁症疾病的发病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上文中提到的与抑郁症发作有密切关系的神经递质中,存在不少的神经递质与免疫系统功能有关,由此可见与健康人相比,抑郁症患者的免疫功能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抑郁症患者的神经调控系统处于异常的活跃状态,能够使各类神经递质的表达出现异常,从而导致各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均偏离正常值,导致身体内分泌机能出现紊乱。

2 临床抗抑郁药的治疗研究进展

虽然到目前为止关于抑郁症疾病的相关发病找机会的研究较多,但是临床上关于抑郁症真正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晰,这就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和挑战,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抗抑郁药均是根据现有的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的药物,多数与神经递质假说的发病机制有关,、主要是通过增加一种或多种神经递质的含量,调控患者的神经功能,发挥抗抑郁的病理作用。

2.1 三环类抗抑郁药

三环类抗抑郁是较早应用于临床的抗抑郁药,物,主要的代表药物有丙咪嗪和阿米替林等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突触前摸对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素的再摄取作用,增加患者体内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10],发挥抗抑郁症的效果,但是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导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差,目前在临床上使用较少。

2.2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是一类临床上最早发现的抗抑郁药物,主要的代表药物包括环丙肼、异丙肼等,主要是通过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氧化代谢过程,从而增加此类神经递质的含量,从而发挥抗抑郁效果,从发现至今共研制出三代抗抑郁药物,但是与三环类药物相同的时是,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

2.3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剂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剂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是通过增加5-羟色胺神经递质在患者体内的含量,发挥抗抑郁效果,均是通过抑制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过程发挥效果,主要的代表药物有帕罗西汀、舍曲林等,而且经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该类药物的口服吸收好,方便快捷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适用性广,临床价值高[10]。目前临床上多数药物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剂的作用机制相似,增加5-羟色胺、多巴胺及去加肾上腺素的浓度进行治疗。

2.4 植物类抗抑郁药

随着人们对于中医理论治疗重视程度的增加,中医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逐渐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药物为贯叶连翘吗,其主要的药理作用机制也是通过抑制给5-羟色胺、去甲肾腺素、多巴胺的再摄取,发挥作用[10]。

3 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临床上关于抑郁症发病的机制尚不明确,但是普遍认为神经递质含量的缺乏是导致抑郁症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多巴胺、去加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发挥作用最为显著,因此目前临床上的多数抗抑郁药均是通过抑制神经递质再摄取和氧化分解,增加神经递质的含量进行抗抑郁治疗,而且中药治疗是日后临床研究的重点。

[1] 孟盼,王宇红,张秀丽,等.抑郁症大脑海马神经可塑性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07(10):914-917.

[2] De Simone R,Ranieri A,Montella S et al.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 and central pain networks in trigeminal nucleimodulation: time for an integrated migraine pathogenesis perspective.[J].Neurological sciences,2013,34(1 Suppl.):S51-S55.

[3] 张洁(综述),张剑宇.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5,(39):418-419.

[4] 邓佳慧,李素霞,董问天,等.难治性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4,(2):123-126.

[5] 慕磊,孙建绪.抑郁症发病机制与抗抑郁药物作用靶标[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5,(4):463-466.

[6] Ruyi Xu,Hian Kee Lee.Application of electro-enhanced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in environmental water samples[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Including electrophoresis and other separation methods,2014,1350:15-22.

[7] 徐丽丽,陈春林.5-HT7受体与抑郁症相关研究进展[J].宜春学院学报,2015,37(6):71-73.

[8] 钟盈花,瞿正万.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9):5995-5996.

[9] Schatzberg, Alan F..Anna-Monika Award Lecture, DGPPN Kongress, 2013: The role of 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 axi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sychotic major depression[J].The world journal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Societies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2015,16(1/2):2-11.

[10] 罕园园,代解杰.抑郁症动物模型与其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6,24(3):321-326.

Research Progress in Pathogenesis of Depression and Clinical Antidepressant

SU Xiao-wei
(Department of Pharmacy, Pu'er City People's Hospital of Yunnan, Pu'er, Yunnan, 665000)

With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and culture level,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mental health gradually, and correspondingly, because of great living pressure and bad environment, mental disease incidence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which shows gradual trend of younger age. Subhealth is a major problem for world medical health experts. Depression is one of common psychiatric diseases in clinical psychiatry. At present,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iseases affecting mental health and life quality of people in our country, and affects patient’s study, work and life seriously.

Depression; Pathogenesis; Clinical medication; Research progress

10.19335/j.cnki.2096-1219.2017.15.006

苏宵苇,女,汉族,云南墨江人,主管药师,本科,主要从事中药房窗口工作。

猜你喜欢

羟色胺神经递质抗抑郁
科普拟人让理解更轻松
槐黄丸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神经递质及SCF/c-kit通路的影响
5-羟色胺对肠道疾病的影响
度洛西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神经递质及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快乐不快乐神经递质说了算
当药黄素抗抑郁作用研究
颐脑解郁颗粒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舒肝解郁胶囊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缓解抑郁 多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