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人文与实证的碰撞
——记“首届全国音乐表演研究学术研讨会”
2017-01-28线颖莹
线颖莹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人文与实证的碰撞
——记“首届全国音乐表演研究学术研讨会”
线颖莹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2016年4月8日至11日,首届全国音乐表演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笔者作为参会代表亲历了此次会议的全部日程。8日中午主办方开始接待与会代表,下午4点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Robert Winter教授有关音乐表演的历史与实践的讲座《Technology and the Riddles of Western Performance》拉开了大会帷幕。此次会议日程紧凑、内容丰富,三天的开会时间,每天从早晨8点半至晚上10点,白天是会议主题发言,晚上是音乐会及会后讨论。虽然繁忙但一切井然有序,这也看出了中央音乐学院作为主办方对待事情认真负责的态度及丰厚的会议举办经验。
理论与融合;人文与实证
笔者对所有发言者的发言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以期梳理出当前音乐表演研究的前沿问题及发现研究亮点。
一、音乐表演研究前沿问题
(一)来自国外专家的声音
英国剑桥大学的John Rink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Robert Winter教授是当今国际上音乐表演研究的领军人物。两位教授的主题讲座题目分别为:John Rink《评价肖邦——从音乐表演研究到音乐表演》、Robert Winter《原始版谬误与西方音乐表演》。Rink教授在讲座中探讨了西方音乐及音乐学领域中表演研究和演奏本身之间的复杂关系,并讨论了这两个有时候可能非常不相关的活动之间潜在的相互影响;然后探讨音乐学研究以及表演研究如何影响演奏者的工作,作为肖邦音乐的权威,他从学者与表演者两个角度,并用两个肖邦音乐的案例阐明了这个论题。Winter教授讲座的主要内容是,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中,西方音乐的乐谱版本如何影响了音乐的发展,他以钢琴现场示范和部分历史录音资料作为实例进行讲解。从两位教授的研究内容来看,都代表着国际上音乐表演研究的最前沿问题;从研究方法上看,都以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为主;从讲座风格来看,Rink教授严肃、严谨、一丝不苟,Winter教授则幽默、风趣、不拘小节。
(二)国内音乐表演研究的“中坚力量”
作为国内音乐表演研究起步较早、并以交叉学科为基点对音乐表演进行研究的专家,如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的美学思考及表演理论的学科建设》、周海宏《音乐心理学研究对表演艺术教学的启示》、杨燕迪《音乐表演研究在当下中国的重要课题建议及相关思考》、汪申申《表演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几点思考》。杨易禾教授以美学为研究视角,从音乐表演的基本美学三原则开始,论述音乐表演三个阶段中审美、立美的相关问题,并且论及音乐表演艺术理论学科的建设问题。周海宏教授在其发言中列举了音乐心理学在才能研究、音乐表现性问题研究以及音乐审美规律的研究几个案例为例,呼吁充分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高音乐表演教学的有效性,解决教学与审美活动中的困惑。杨燕迪教授在发言中,首先分析了音乐表演之所以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研究对象的两个原因,然后对当下我国音乐表演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予以说明。汪申申教授结合自己多年来作为理论导师带研究生的经验,论述了音乐表演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
(三)国内音乐表演研究的“先锋派”
近几年,国内涌现出这样一批研究音乐表演的“先锋派”学者,他们大都有扎实的乐器演奏功底(王斯颖除外)、他们多半有国外音乐研究经历,他们的研究方法先进,多以实证研究为主,他们都以计算机为其辅助研究工具进行研究,以新的研究视角、从音乐以外的环境考察音乐演奏或演唱。
如:杨健《增强聆听与辅助分析——Vmus.net等音乐表演研究的可视化测量工具》、王斯颖《基于计算机的钢琴演奏表现研究》、周全《音乐表演的个人风格——李斯特〈爱之梦〉四个录音版本速调分析比较》、刘洪《音乐表演实践中结构性诠释的可能性及其基本形态》、周雪丰《以音势为视角的表演观察——两首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研究》、高拂晓《音乐表演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以斯克里亚宾作品的表演分析为例》、邹彦《音乐进行中力度记号问题——以〈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为例》、王夙《器乐作品呈示性段落表演诠释共性与个性的审美心理分析——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15个演奏版本片段的音响比较分析为例》、赖菁菁《肖邦〈升F大调夜曲〉的音乐姿态分析——以鲁宾斯坦、傅聪、齐默尔曼和李云迪为例》。
(四)国内音乐表演研究的“传统派”
沈凡秀《羽管键琴在巴洛克音乐中的作用与地位》、王慧《与张立萍对话声乐歌剧舞台表演与课堂教学实践》、王韡《赛斯·瑞格斯流行声乐表演理论研究》、方恒健《双簧管协奏曲〈花钟〉的演奏技术与气息运用》、赵宏根《小号演奏技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上几位发言者之所以被称为国内音乐表演研究的“传统派”,原因有三:研究对象多以演奏、演唱技术为主;研究方法是以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为主;研究内容多结合自身的演奏、演唱及表演经验进行理论研究。
以上是笔者的管窥之见,也许评述的并不十分妥当,但对了解当前音乐表演研究的概况起到了一目了然的作用。
二、研究亮点
之所以说是亮点,是因为以下几位发言者,都是钢琴演奏家。谢承峯《跨越音乐学和音乐表演的鸿沟》、邹翔《音乐表演的技术性、主观性和动态性》、赵瑾《对当代中国钢琴作品演奏的几点思考》、段召旭《肖邦钢琴大赛中几次著名“争议”背后的表演美学问题》。他们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演奏家及学者的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职业的分界线。所以,以前所谓的“搞表演的人”学术研究不深入、或者“搞学术研究的人”无法演奏或演唱,在此完全予以颠覆。几位钢琴家都有留学国外的经历,他们甚至都拿到了艺术家文凭(即钢琴演奏的博士学位),同时他们的理论功底十分丰厚,他们对于钢琴演奏有着独到且深入的思考,细致入微地分析、国际化的演奏思维都使他们的发言引人入胜并且令人信服。
三、关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思考
此次会议其中的一个板块为继承与创新。在这个板块下,三位民族音乐学家及其发言题目为:张伯瑜《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多指向性》、萧梅《“制度性展演”——以萨满(巫)仪式音乐研究为例》、王晓俊《民族乐器技法母语的历史逻辑》,他们的发言具有前瞻性思维、内容丰富、研究方法与国际接轨;数位民族乐器演奏家及其发言题目:岳峰《民乐教学、演奏的史学思考》、刘月宁《立足传统·面向世界——全球化进程中民乐发展的新定位、新路径》、于红梅《创造的传承——谈中国二胡表演艺术在当代的发展》、章红艳《再说“落差”——从林石城先生的技法和乔建中教授的“落差”谈起》、李萌《作为系统实践与应用的筝乐剧场表演》,他们的发言充分的显示了对演奏技术的思考,并能从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方面提出独到的见解及新颖的观点。
四、反思
在会议召开的晚上安排音乐会是会议流程的常见形式,但是音乐会后专家们立刻进行现场讨论却不常见。两场音乐会分别是“传统作品专场音乐会”和“当代作品专场音乐会”。白天是西方音乐语境下的音乐表演研究,晚上是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及当代作品的音乐会。仿佛置身于冰与火的世界,精神被来回撕扯。既颠覆于实证研究对音乐表演分析的细致、缜密,又被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文化及当代音乐作品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自由所深深地震撼。
反思之一:此次音乐表演研究会议内容90%涉猎钢琴演奏问题,声乐作为音乐的两大门类之一,确较少受到关注,是因为歌唱家的演唱难于分析、难于研究?抑或是声乐演唱人声表现的最直接的情感,无需分析、研究?笔者曾与杨健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杨老师说,分析歌唱家的演唱实在是太难了,声音的处理变化很大,处理所对应的表情也就很难分析。笔者作为“声乐艺术论”的在读博士生,深感声乐表演研究与钢琴表演研究的差距,声乐学科是否可以另辟蹊径,找到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及阐释方式?
反思之二:正如韩锺恩教授在音乐会后的讨论中说到,用高科技对音乐作品及其表现、表演进行分析,它的意义是什么呢?研究者们通过对音乐表演的速度、力度、姿态、音色等进行定量研究及分析,这种研究方法是否具有客观性呢?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怎样体现呢?
首届音乐表演学术研讨会向与会者及广大音乐表演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平台,它为音乐表演研究展示了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及宽泛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为其留下了诸多的研究空间。
注释:
①参照《首届音乐表演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及发言者的PPT内容。
J61
A
线颖莹(1980—),女,汉族,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