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拓展档案育人价值的实践及其启示
2017-01-28
随着人们对档案作用理解的不断加深,档案的基本价值也从凭证—情报拓展为社会—文化。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档案界发生了重大话语权转向,即“以国家为基础的司法—行政档案话语转向以更广的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用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档案话语”[1]。这表明开展公众教育服务、拓展档案育人价值已成为西方多数国家档案馆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最初,西方国家档案馆的教育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学和各科研院所,随着国际档案开放环境的改善、档案界“用户中心”服务模式的变化以及数字时代在线教育体系的构建,档案馆与中小学教育的联系日益紧密,交织其中的档案育人价值也得到全方位、全过程的体现。
1 西方国家落实档案育人的保障
1.1 组织制度保障
二战之后,西方国家逐步意识到档案是重要的文化和教育资源。基于这一认识,档案馆一方面着手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架起档案与教育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尝试与教育部、文化部等机构跨界联合,通过组织培训、互派人员等方式,让档案教育深度融入学校教育、社会文化教育。
第一,设立专门的档案教育机构。1950年,法国国家档案馆在全球率先设立教育服务部,邀请或聘请具有国家级教育文凭的教师参与档案馆的教育服务建设,共同开发丰富的档案资源。次年,法国国家档案馆联合国家教育部颁布《1951年11月5日通报》,号召各省市档案馆紧跟形势,加强档案教育功能的开发。此后法国各省级档案馆纷纷开展教育服务工作,到1969年,共有45个省档案馆设立了教育服务部[2]。美国国家档案馆同样设立了国家档案教育团队,负责利用档案资源开发教育工具包。这些专门的档案教育机构作为连接档案馆与学校的操作性组织,在将档案走进教学、课堂移至档案馆、教师与档案工作者联合开展档案育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第二,档案馆与教育机构、文化机构跨界联合。为更好地利用档案开展教育活动,法国档案部门与国家教育部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教育部根据各档案馆教育服务建设的需要,安排合适的工作人员和教师协助档案馆工作。此外,法国档案馆还在文化部的资助下开展“国际档案技术培训”项目,将公众教育作为主要培训内容之一[3]。加拿大国家档案馆和渥太华教育局联合开展专项合作项目,旨在开发出能够容纳国家档案馆各种资源的多功能、多层次的教学和教育工具包。这种组织间的跨界合作保证了档案教育与学校课程教育、社会文化教育内容与频率的一致性。
1.2 人才队伍保障
人才是实现档案育人价值的重要保障。西方国家档案馆在构建人才队伍、开发档案教育资源上做了不少尝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一是培训一线中小学教师。西方国家的许多档案馆积极为中小学教师开设了档案关联教育的短期培训课程及研讨班,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帮助教师熟悉档案馆藏、提供运用原始资料的体验、鼓励教师利用档案中的一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展示特定主题的档案在课堂上的应用成效、联合教师共同利用档案设计用于学校教育的课程。二是培养专职档案教育人员。为构建专业的档案教育人才队伍,西方各国档案馆纷纷培养专职档案教育人员,明确其日常工作是开发教育资源、策划各项教育活动、积极构建档案教育体系,并与学校师生沟通优化档案育人方案。三是聘请大学教授参与档案馆兼职工作。法国国家档案馆教育服务部成立之初,主要服务对象是师范院校和中学,在此过程中,教育服务部的工作得到了大学教授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大学教授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在档案馆工作,与档案馆工作人员共同甄选馆藏文献、制作珍档复制品、举办档案展览[4]。
2 西方国家档案育人的主题与内容
2.1 历史教育
利用档案对学校师生进行历史教育,是档案馆发挥档案育人价值最直接的体现。20世纪下半叶,西方国家在“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新教育理念下,重新制定国家课程标准。面对构建动态且富有吸引力的历史课程的要求,拥有丰富原始资源的档案机构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开展历史教育的重任。
西方国家档案馆进行历史教育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提供历史档案资源,如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网站就专门设立了“教育”栏目,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提供一手档案资料。二是开发教育工具包,如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在官方网站的教育资源栏目中专门开设了名为“文献教学(DocsTeach)”的模块,该模块下有聚焦细节、描绘历史、权衡证据等若干个教育工具包,用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5]。三是组织多样的历史教育活动,如法国国家档案馆每年都会参与名为“时间之门”的青少年教育活动,在活动中举办与绘画、雕塑、舞蹈、音乐等主题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档案馆和法国历史。
2.2 遗产和文化教育
利用档案对公众进行遗产和文化教育是档案育人的又一重要实践。西方不少国家都将档案馆、博物馆视为文化遗产部门,2004年法国颁布的《遗产法典》更是将《档案法》纳入其中,这表明档案是法国遗产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9月第三个周末为“欧洲遗产日”,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档案部门积极参与相关活动,档案馆的文化遗产属性彰显无疑。在“欧洲遗产日”期间,法国国家档案馆专门面向儿童举办文化与遗产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开设不同的课程,如巴黎分馆为7岁以上儿童举办“中世纪的书法”和“中世纪的建筑”学习活动;塞纳皮埃尔菲特分馆为7岁以上儿童举办“石头裁缝”和“草地上的建筑师”活动,让儿童利用档案学习中世纪雕刻家的技艺和现代建筑技术。此外,塞纳皮埃尔菲特分馆还为3至7岁的幼童和10岁以上的儿童分别开设了简单的活动课和利用3D技术的学习课[6]。法国档案馆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开设不同的活动课程,此举拓展了遗产与文化教育的对象,丰富了遗产与文化教育的内涵,达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2.3 公民权利与义务教育
2010年,第42届国际档案圆桌会议通过了《档案共同宣言》,指出:“在遵守相关法律并尊重个人、形成者、所有者和利用者权利的前提下,向所有人提供利用档案。利用档案以提升公民的责任意识。”[7]。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第三十六届大会,会上国际档案理事会发起的《档案共同宣言》被正式采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档案在民主权利中的重要作用,向其所有成员国呼吁按照《宣言》确立的原则行事。因此,以公民责任为核心的公民权利与义务教育也应成为档案育人的主题。
2013年“美国档案月”宣传活动中,伊利诺斯州档案馆、伊利诺斯州史料咨询委员会以及芝加哥地区档案工作者协会合作举办了主题为“缝纫与选举:沃尔基的妇女在1913”的展览,展示了100年里伊利诺斯州女性参政权利演变的历史,引导观展民众思考女性权利、公民意识等问题[8]。
2.4 信息素养与档案素养教育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人们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信息利用者能有效地查找信息,还要求能正确鉴别和利用信息。档案素养指利用者具有利用文献遗产及档案保护及构建权利、记录及传承遗产的意识,以及具备查找证据和信息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考虑单份文献的形成及性质、明晰未整合或未加工材料蕴含的含义、分析文献的形成及性质、判断文献是否是原件及其版本等[9]。在“批判性思维”“建构学习”的教育理论下,利用档案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和档案素养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档案保护意识和利用档案的能力。
法国档案之友协会从1978年开始举办培养公众档案素养的培训项目,该活动以古文字学训练为核心,帮助参加者打下从事19世纪前文献研究的扎实基础,并能熟悉国家档案馆的馆藏资源和检索工具。在此之后,法国有37个省举办了古文字学研究入门讲座和古文字学讲习班[10]。
3 西方国家档案育人的形式与手段
3.1 课堂走进档案馆
西方国家档案馆在开发馆藏资源、发挥档案育人价值的过程中,采取了各种形式与手段,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走向开放,让课堂走进档案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档案馆陆续开通参观通道,邀请广大师生参观档案馆。通过亲眼所见档案的保管库房,亲耳所听专业人员对档案收管用概念的讲解,亲手所触一手档案原件,师生们的档案意识开始萌芽。此外,档案馆还对不同主题的档案资源进行分类整理,举办主题展览、讲座和研讨会,拓宽档案育人的形式。如英国国家档案馆开辟了专门的展览区,还为参加讲座和研讨会的师生提供专门的教室。
3.2 档案融入学校课堂
西方国家档案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做好档案融入学校课堂的教学实践。首先,档案馆利用资源优势,编撰出版一手历史资料,供课堂教学使用;其次,档案馆与学校联合,根据课堂标准和教学需求,共同开发教学工具和活动,旨在提高师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档案素养。教学工具和活动的开发有两个重要要素,一是加强对学校一线教师的培训,让他们熟悉档案,明确问题,并掌握将馆藏档案运用于教学的技能;二是注重趣味性和科学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档案育人目的。如美国国家档案馆“评价麦克阿瑟”教学工具就提供了大量与麦克阿瑟相关的视频、照片、文件,尤其是杜鲁门总统对他的撤职命令,要求学生阅读这些材料后对麦克阿瑟的一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11]。
3.3 档案牵手互联网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西方各国档案馆积极牵手数字时代的新技术,深入挖掘档案的教育资源,最大化发挥档案的育人价值。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档案馆都在官方网站上开设专门的教育栏目,从提供原始教育资源、设置特色栏目、接收用户反馈等方面构建了完整的档案网站教育体系。另外,西方国家档案馆还通过网络开设数字教室,提供在线会议和视频服务,开展远程档案教育。再者,西方国家档案馆十分重视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交流,拓展了用户获取档案教育信息资源的渠道。如英国档案馆除传统的电子邮件外,还积极利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向用户提供档案教育信息,还提供包括收费在线获取、邮件获取、到本馆购买等信息获取方式,获取档案信息的形式包括PDF、图像、音频、视频及复印件等。英、美两国国家档案馆还设置了RSS订阅功能[12]。
4 西方国家的实践对我国发挥档案育人价值的启示
其一是建设档案教育资源,形成档案开放生态。西方国家档案馆纷纷将教育资源作为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力物力的投入上毫不吝啬,不仅建立专门的档案教育机构,更与学校合作共同打造专门的档案教育队伍。这些机构与队伍在开发开放档案教育资源上也是不遗余力,如美国国家档案馆的档案教育团队致力于开发档案教学工具,学校师生在教室就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查询和下载原始档案图片,让档案融入课堂。
其二是拓宽档案育人内容,避免单一形式教育。受固有育人模式的影响,我国档案馆与学校的合作仅停留在建设档案教育实践基地的单一形式,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欠缺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既“形式化”又不够“接地气”。然而,西方国家档案育人的主题与内容要宽广得多,包括历史教育、文化与遗产教育、公民权利与义务教育,还有信息素养和档案素养教育。档案馆与学校合作过程中,通过采用课堂走进档案馆、档案融入课堂等手段,发挥档案最大化的育人价值。
其三是倡导档案跨界合作,加强文化遗产教育。在开发档案的教育资源过程中,西方国家档案馆并非唱“独角戏”,而是积极寻求与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的跨界合作。欧洲主要国家档案馆积极参加“欧洲遗产日”活动,为不同年龄段的受众提供档案教育活动。我国档案馆平日与文化遗产部门的沟通很少,利用档案加强文化遗产教育的功能亟待开发。
其四是发挥网络平台优势,构建档案育人体系。西方国家档案馆网站资源十分丰富,专门开发“教育”板块,为师生、研究者及一切对档案历史资源感兴趣的人提供信息,包括原始档案文件、图片的扫描版、历史教育工具包等。我国档案馆在网络资源利用上则存在相当大的缺口。首先,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家档案馆专门开发教育专栏,并将大量原始档案信息上传至网络供教育使用。其次,我国档案馆对微博、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体的利用较少,阻碍了档案教育功能的发挥与文化传播。因此,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立体丰富的档案育人体系应成为我国档案馆未来建设的目标。
注释与参考文献:
[1]Terry Cook. Archival Science and Postmodernism: new formulations for old concepts [J]. Archival Science,2001(1):3-24.
[2][4]Hugh A.Taylor. Clio in the Raw: Archival Materials and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J]. American Archivist, 1972, 35(3/4):325.
[3]王玉珏,杨太阳.法国档案馆公众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启示[J].档案学研究.2016(05):103-109.
[5]Activity Tools︳DOCS Teach︳Archives of Unites State of America [EB/OL]. [2017-05-12]. https://www.docsteach.org/.
[6]王增强.欧洲遗产日:法国档案馆的节日[J].上海档案.2016(04):36.
[7]国际档案大会通过《档案共同宣言》[N].中国档案报 .2011-11-18(03).
[8]2013年“美国档案月”活动述略[N].中国档案报 .2014-01-24(03).
[9]连志英.欧美国家档案融入课堂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发展[J].档案学通讯.2014(04):77-81.
[10]谭必勇.如何拉近档案馆与公众的距离——解读西方公共档案馆公众教育职能的演变[J].图书情报知识.2013(04):85-94.
[11]National Archives. What Kind of Leader Was General Douglas MacArthur?.[EB/OL]. [2017-05-12].https://www.docsteach.org/activities/teacher/whatkind-of-leader-was-general-douglas-macarthur.
[12]朱京菁.英美档案馆网站教育栏目对我国档案馆网站建设的启示[J].北京档案.2016(0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