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音乐表演复合型人才的知识与技能拓展研究
——基于社区文化人才需求
2017-01-28任曦
任 曦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 400000)
地方高校音乐表演复合型人才的知识与技能拓展研究
——基于社区文化人才需求
任 曦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 400000)
基于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发转现状,我们可以看到音乐表演专业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与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有较大的差距,在现有生源情况下地方高校音乐表演复合型人才的知识与技能拓展就迫在眉睫了。本文从社区文化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对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研究,以争强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就业的时效性及竞争力大有实际的研究意义。
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复合型人才
一、导论
(一)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指以某个专业为主,两个(或多个)专业基础知识为辅,具备多种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熟练掌握本学科相关的邻近专业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擅长担任多种角色。在当今多元化社会中,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得到空前发展,使社会对人才的标准逐渐提高,过去单一型人才很难适应岗位的需求,复合型人才日益受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广泛欢迎。复合型人才具备较厚实和宽广的知识基础,跨学科的知识结构相关度适宜使之充分交叉融合并易于产生新的知识、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1]。
(二)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我国音乐表演专业教育在过去二十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除全国专业音乐学院和艺术院校以外,地方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理工科院校、民族学院、职业技术大学等等高校都成立了音乐(艺术)学院,大量招收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从宏观的社会意义和需求上讲,艺术教育的空前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艺术修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能助力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然而,音乐表演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总体就业率长期处于低下水平。2014年7月1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音乐表演”专业就是其中15 个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之一[2]。根据中国知网近80余条同类研究的搜集和梳理,结合本课题组在相关院校和就业单位的初步调研,我们认为根源在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定位和顶层设计的缺陷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符,课程设置不合理。传统的培养方案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表演院团的需求,胜任单纯表演类的岗位,而无法适应来自于更多其他企事业的用人需求:有扎实的音乐表演专业背景,并兼具相关职位需求的工作能力——而这样的人才可称为“音乐表演复合型人才”。显而易见,培养音乐表演复合型人才是顺应社会和就业市场对于人才需求导向的必要,为了更好地应对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高校应建立好培养音乐表演复合型人才的顶层设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三)基于社区文化需求的音乐表演复合型人才
社区,作为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随着“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格局转变,也随着社会成员身份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这一基本生活单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核心,社区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丰富文化生活可陶冶人的美好情操,培育人的高尚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作为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息息相关的社区,为就业市场提供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课题组通过前期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沙坪坝区渝碚路街道办事处等多个社区管理部门和慕斯、神话传媒等几家致力于社区文化推广的中小型企业进行就业调研,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文化建设人才紧缺、有相当多的岗位欢迎具有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生。
二、社会调研
(一)文化馆的调研
课题组选取重庆市大渡口区、綦江区、秀山县三个区县文化馆进行调研。作为县、市一级的群众文化单位,这些文化馆的主要职能是开展社区的群众文化和宣传工作,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一线阵地。
一方面,文化馆是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氛围营造者,将社区群众从繁杂的工作事务中解放出来,带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给予展示自我的机会,并搭建社区邻里交流与沟通的桥梁。大渡口区文化馆每年定期组织文艺专干到社区基层进行文艺演出,深入大渡口的每个街道、乡镇和社区。綦江区文化馆每逢大型节日都要举行社区文艺汇演活动,如迎春群众文艺汇演、“月满南州乡愁浓”中秋专场演出等。秀山县文化馆也组织了类似的社区活动,如“送欢乐下基层”、“花灯歌舞进社区”、“精准扶贫、文化同行”等。
另一方面,文化馆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引领者和教育者,有意识地开设不同形式的公益性社区教育和培训,以有效地提高群众的专业水准和素养。调研单位都举办有音乐、舞蹈、书画、摄影等文化惠民培训活动,群众对于社区培训活动的参与热情非常高。
此外,文化馆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记录工作、宣传工作和培训工作等。如大渡口区的“泛川派古琴艺术”、綦江区的“永城吹打”、秀山县的“花灯歌舞”等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均由文化馆专干负责。
通过调研和专访,课题组认为,为适应文化馆的系列文艺工作,音乐表演专业除了自身表演才能以外,还要加强群文理论、文艺活动编排、舞台美术、摄影摄像、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等知识和技能。
(二)街道办事处的调研
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一直处于各级政府直接组织与管理之下,形成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直接管理模式,在街道办事处一级设有文化工作的管理部门,有的还设有“群众文化工作指导委员会”、“街道文明共建办公室”等形式的工作部门,对社区文化建设进行专项指导、协调与管理[3]。课题组在重庆市沙坪坝区覃家岗街道和渝北区鸳鸯街道进行了课题专项调研。
覃家岗街道的政府行政组织机构中设有文化服务中心,在文化服务中心指导下各社区多设立群众文体中心,举办文体艺术节、新春年会等活动,此外成人校培训、微型少年宫、社区乐团等文艺组织形式。鸳鸯街道打造“一街一品”、“一社区一特色”,持续培育“锅庄舞”文化品牌,在各社区培育精品文体社团2-3支,确保群众文化活动常办常新。建设白鹭社区文化中心,迅速推动街道文化中心、金谷社区文化中心建成投用,并做好相关管理工作,向居民提供综合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
相比文化馆的工作,街道办事处及下辖社区文化站的工作细节分支较多,群众接触面广,服务对象众多。然而,存在社区专业性文化队伍匮乏,文化工作者缺乏相应管理经验、组织协调能力等问题。
三、调研总结
(一)音乐表演复合型人才的定位
不同于极少部分从事专业表演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音乐表演专人才培养方案上应尽快跳出误区,最大限度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基于社区的调研过程与结果分析,为更好地实现就业市场(特别是更加广阔的社区就业市场)与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课题组认为应着力培养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良好的音乐素养和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掌握较扎实的音乐表演专业理论和技巧、具备组织、策划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表演人才和管理工作者。
(二)知识与技能的拓展
复合型人才是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所学知识和技能不是多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并通过实践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能不断更新思维来思考解决问题。社区文化需求的音乐人才,是具有整体思维结构和综合知识素养,集唱(弹)、演、教、节目编导等技能于一身,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根据音乐表演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将课堂教学作为拓展综合知识和技能的渠道。在整合现有专业基础课、主干课的基础上,增设应用型较广、实践意义较强的选修课程,如艺术管理、社区管理、舞台节目编导、摄影摄像等等。同时改革学业评价机制,围绕培养目标制定评价标准。
课题组建议,在师资队伍上应着力引进“双师型”教师,聘用丰富实战经验的业界精英作为职业导师,为课程开发、课程实施提供软件保障,利用一系列社会资源搭建起社区艺术实践的平台。
[1]潘柳燕.复合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刍议[J].广西高教研究,2001(06):51-54.
[2]王文俐.音乐表演专业的现状、性质及课程改革[J].人民音乐,2015(05):61-63.
[3]于艳艳,卓思廉.社区管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
[4]雷鸣,张桂蓉.企业社会责任与社区建设[J].改革与开放,2010(12):120.
G642
A
重庆市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音乐表演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基于重庆市社区文化人才需求》(项目编号:153174)。
任曦(1982—),男,汉族,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表演及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