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民歌的声乐表现及传承创新分析
2017-01-28曹丽萍
曹丽萍
(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瑶族民歌的声乐表现及传承创新分析
曹丽萍
(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瑶族是我国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之一,具有丰富的民族地域性文化,民族声乐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瑶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是实现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针对瑶族民歌,分析了该民族的声乐表现,并且简述了这一文化的传承创新,目的在于推动瑶族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
瑶族民歌;声乐表现;传承;创新
瑶族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迁徙空间最为遥远的少数民族,该民族长期生存在复杂的生态环境内,这样一来也为其创造了独特的民歌魅力。通过相关文献的分析可知,瑶族民歌的内容主要揭示的是瑶族人民悠久的文化底蕴,通过传统民歌的演唱也可以研究到其中的共同点。基于此,声乐表现需要从瑶族民歌的生活背景、曲谱文献资料、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瑶族民歌声乐表现心理、技巧、情怀,以及传承创新的影响和实现。
一、瑶族民歌声乐发声
瑶族民歌声乐表现发声方式更多的是体现瑶族语言发声的习惯,因为该民族有非常繁琐的迁徙历史,且瑶族的各个分支、生存环境也不尽相同,导致瑶族语言有多个调类、调值、舒声调和入声调,相较于汉语四个调远远要多,这两者之间也存在非常显著的发声区别。第一,瑶族语言内没有类似于eh、Sh、r、zh的发音,所以,瑶族民歌声乐发音重点在舌面与舌尖;第二,瑶族语言比较常用[-n]、[-p]、[-k]等汉语声母为韵母的结尾,民歌的发声也经常出现字音相连的情况,例如流传较广的《盘古歌》,这首歌的歌词中:“刘三(啊)……”,“三”与“啊”都是连续发声,使瑶族民歌演唱韵律更具特色[1];第三,瑶族人民皆能歌善舞,所以唱歌渊源主要来源于民间,所以发展过程中没有规律的限制。瑶族男子多以山歌为主,例如《横盘歌谣》这首瑶族民歌,演唱者便多使用真嗓,且发声时演唱者的咽部与颈部同时发力,重点突出下颚的力量;而女声则演唱礼仪歌,例如《请茶歌》,演唱者多使用假嗓;瑶族的老人多以祭祀歌为主,例如瑶族民歌《招禾魂》,实际演唱时,演唱者发声多使用颤音,且刻意突出瑶族语言“吟诵”的特点,以此营造一种肃穆之感,使听众能够通过演唱者的表现想象出瑶族民歌中蕴含的文化底蕴。
二、瑶族民歌声乐唱腔
对于瑶族民歌中的声乐唱腔表现,可以按照曲调的不同,将其划分成为多个类型与风格的唱腔,例如“唱”“喊”“讲”这三种风格。其一,唱。比如“呐发”类型的唱腔,就更适合比较沉郁的民歌,这一类民歌中有非常多的拖音和下滑音,例如《出外回堂歌》,这一民歌中主要体现了瑶族的祖先迁徙的过程,所以各个音节都需要进行延长,以此为“呐发”。再以“唱香哩”为例,其也属于“唱”的一种,在演唱的风格上时轻声吟唱型,要求演唱者的气息连贯、平稳,可以使用装饰音来抒发歌曲细腻的感情,比较合适的民歌为《我们的相会》,该歌曲中的“呀”“呵”“呢”等一些语气词使用“唱香哩”这种演唱技巧,可表达的更加婉转、动听[2];其二,喊。这属于一种呼喊形式的声乐唱法,与其相符合的曲式旋律一般都处于同一水平,要求演唱人员有持久的高呼力和爆发力,比如瑶族的《我在这边山》这一民歌,在歌曲中,歌词“哟嗬哟嗬”“嘿哟嘿哟”都用这种“喊”的方式完成信息的传递;其三,讲。这是一种叙述形式的声乐唱腔,一般是在“讲”的作用下将历史故事进行演唱,更多情况下用于宗教以及祭祀等民歌的演唱中。这种唱腔风格具有非常浓重的口语色彩,比如“还盘王愿”仪式的《流乐歌》等,都可以体现“讲”这一唱腔特色。
三、瑶族民歌声乐表现行为心理
瑶族民歌声乐表现演绎技巧,主要是指民歌演唱时对于舞台表演艺术的容纳,也就是声乐表现除了与演唱人员的歌声有关之外,也需要有形体动作的配合,以此对声乐情感的抒发以及思想的传递提供支持。基于此,瑶族民歌声乐表现中的演绎技巧,主要体现为演唱人员心理想法的展现。内心想法也是一种歌词情感的寄托,演唱人员的内心情感越浓厚,那么声乐表现也就越发给人一种动人之感。比如《多情的瑶山》这首民歌,主要阐述了瑶族迁徙的那段艰苦时光,正所谓歌词中表示的“山连山要拐多少弯?回头才知爬山难”,演唱到这里时,演唱人员需要在内心营造一种对瑶族祖先的崇敬之感,可以使用“颤音”的方式突出表示漂泊的不得已和无奈,且演唱时要保持肃穆,眼神也要透漏着伤痛。随后,在演唱到“山连山,心相连,多情的瑶山,伟岸的瑶山”这里时,演唱人员要在内心表现出对瑶族祖先精神的赞扬,搭配歌曲悠扬的旋律,用以高亢的发声,再舒展手臂,或者呈握拳、祈祷状,以表示对大地的感激之情[3]。再如,演唱民歌《瑶山青》时,因为这首歌也被称作《茶山瑶》,歌曲中叙述了瑶族富足的地理资源,所以演唱时,演唱者要在内心想象瑶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营造一种神奇且美好的感觉,并且使用“喊”的方式来演唱这首歌,保证演唱过程中肢体语言的丰富性,且要面露喜庆、祥和之感,以此为听众营造出一派幸福、祥和的瑶族美景。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瑶族民歌声乐表现的分析可知,要想实现这一文化的长久发展,必须要正确认知其中蕴藏的文化底蕴,掌握演唱瑶族民歌的几种表现形式,从发声方式、唱腔风格、行为心理三个方面实现其传承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以此实现我国少数民族特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 张天慧,李巧伟.瑶族民歌走进高师声乐课堂的实践探索[J].戏剧之家,2015,15:81.
[2] 李琛.向民歌学习,分清演唱中的“媚”与“媚俗”[J].中国音乐,2010,03:200-202+212.
[3] 丁杰.论广西民族地区高校声乐特色教育—以河池学院为例[J].民族音乐,2016,01:92-94.
曹丽萍(1982-),女,甘肃武威人,广西贺州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声乐、地方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