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门德尔松对“古典音乐”的复兴

2017-01-28郝娅楠

黄河之声 2017年17期
关键词:门德尔松协奏曲音乐学院

郝娅楠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刍议门德尔松对“古典音乐”的复兴

郝娅楠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19世纪德国音乐家门德尔松为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音乐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的音乐在浪漫的抒情中兼具着古典的严谨。本文通过对门德尔松音乐成就的梳理,进而归纳门德尔松在多重身份中对“古典音乐”的复兴,从而来看一位浪漫主义者的古典情怀。

门德尔松;《马太受难曲》;莱比锡音乐学院

门德尔松有着“19世纪的莫扎特”之称,他的音乐有着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二重性。本文所谈的“古典音乐”指19世纪之前的音乐,那么门德尔松对“古典音乐”的复兴,我们最熟悉的是他指挥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但他凭借着自己多重的身份—演奏家、指挥家、作曲家和教育家—多方位的继承和发扬了“古典音乐”。

一、作为演奏家

门德尔松作为演奏家经常活跃在舞台上,在音乐会上常常选取德国大师级的作品,而且他的即兴演奏能力非常强。1829年初访伦敦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该作品是首次在伦敦进行上演;1837年,在伯明翰音乐节开幕式上,即兴演奏了亨德尔的《所罗门》和莫扎特的《d小调协奏曲》中的主题;1840年在莱比锡音乐厅举办的一次社交晚会上,克拉拉、莫谢莱斯和门德尔松合作,演奏了巴赫的《钢琴三重协奏曲》,这样三位技艺超群的艺术家演奏该作品,在当时是仅有的一次;1844年又访伦敦,门德尔松首次演奏了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还即兴创作了足足三段辉煌的华彩等。

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大致地统计,门德尔松演奏的作品多是集中于同一国籍的巴赫和贝多芬,对于巴赫的演奏多是忠于作曲家的原创,但对于贝多芬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华彩段落的演奏,门德尔松尽情地发挥了自己的即兴技术。这样使得许多在作曲家生前没有上演或者只在生前首演过一次的作品重新上演,使得听众对巴赫、贝多芬及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有了新的认识,而门德尔松在中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二、作为指挥家

在柏林,门德尔松指挥《马太受难曲》的上演是一件大事,起初他的老师采尔特持反对态度,但演出是成功的。门德尔松在柏林是很不受众的,比如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的上演遭遇波折,门德尔松就为该作品配了德语合唱,伴奏大量使用竖琴,弥补了缺少里拉琴和其它已经不用的古代乐器之不足,增加作品的原本韵味。

在莱比锡,门德尔松身为音乐厅指挥很受欢迎,对音乐会曲目的上演有着决定权,1840年的一场音乐会上,门德尔松忽发奇想的先后上演了贝多芬为《莱奥诺拉》所作的四首序曲;在这个季节中舒伯特《第九交响曲》得以首演。1846年在他的学生洛克斯特罗所保存的一份节目单上看到,上演作品有莫扎特、韦伯、舒曼、多尼采蒂等作曲家的,作品较多样化。

在笔者看来门德尔松无疑是一位最忙碌且最执着的指挥,经过各种阻碍使一些被埋没的佳作上演,把巴赫的一些本该属于教堂的作品搬到音乐厅,虽然音乐的宗教性和神圣性会缺失,但是门德尔松通过形式的改变来还原其本真。另外门德尔松对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也是持有积极推广的态度,包括一些作曲家生前没有演出的曲目进行排练和首演,这也显示出门德尔松对于音乐艺术的无限尊崇和积极追求。对于曲目的选择和上演,门德尔松善于对各个时期的作品进行汇总,在每年的音乐节上,使听众们尽可能多的聆听到欧洲一些新挖掘的佳作。

三、作为作曲家

对门德尔松早年音乐训练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老师采尔特,采尔特的教学遵循的是北德的传统,源自基恩贝尔格、马普尔格,并最终导源于这两个人的老师巴赫,因此门德尔松音乐中所呈现的一些保守性也皆源于此。

1825年门德尔松访问巴黎,对巴黎乐坛的状况极为不满,尤其对奥柏,抱怨他连写管弦乐的基本规则都搞不清楚;1831年在给母亲的信中谈到柏辽兹的《一个艺术家的生涯中的插曲》,评价是人们珍视的思想被漫画似的手法处理,还运用一些极度夸张的管弦乐手段来表现虚假的感情。上述事件在笔者看来,门德尔松之所以表现不满,是因为他还是以古典的严谨标准去看待和审视的,海顿那一代人所确立下来的严谨形式对门德尔松影响太大,而门德尔松接受的本就是传统的音乐教育和创作原则。尽管如此也并不意味着门德尔松对巴赫、贝多芬等传统的依赖甚至模仿,他的音乐会序曲、无词歌都是有开拓意义的,但像交响曲、协奏曲等这种借用古典的形式注入浪漫的内容,使得门德尔松的音乐有着“旧瓶装新酒”的新奇。

四、作为教育家

门德尔松作为教育家最大的创举就是创立了莱比锡音乐学院。在音乐学院有着系统的教学体系,其中门德尔松负责钢琴和作曲专业;和声学和对位法由豪普特曼负责,他是当时欧洲对位法专家且是巴赫忠实的门徒;舒曼也曾在此任教。那么从音乐学院所授课程和教师的选择来看,音乐学院的教育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就不奇怪了。从时间上来看,音乐学院建立时西方音乐正是处于浪漫主义中期,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古典音乐”的继承和发扬确是达到很高的程度。莱比锡音乐学院作为当时全欧著名的音乐院校,也是吸引了欧洲各国前来的学生,对德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通过以上归纳和分析,可看出多重身份的门德尔松对“古典音乐”这块“璞玉”的精雕细琢,让一些沉寂的佳作重见天日,让听众对一些作曲家和作品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位,更是成就了如今人们所认识的巴赫和贝多芬,无论对当时德国音乐的发展还是整个欧洲音乐的演进,这些举动都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 [美]萨姆·摩根斯坦著,茅于润等译.作曲家论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2] [英]威·史·洛克斯特罗著,黄秀全,陈建华译.门德尔松[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3] 祁京.门德尔松《G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 杨倩茹,邹彦.宗教种族身份-门德尔松复兴《马太受难曲》的历史渊源及意义反思[J].人民音乐,2004.

[5] [美]列昂·普兰廷加著,刘丹霓译.浪漫音乐:十九世纪欧洲音乐风格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门德尔松协奏曲音乐学院
浙江音乐学院举办2021新年音乐会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星海音乐学院第八届“音乐家·音乐季”
门德尔松音乐作品创作风格浅析
临轩听雨
“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二)
门德尔松的诚实
诚实更重要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