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迁省之争”与民元广西政局

2017-01-28

安徽史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革命党人袁世凯南宁

蔡 洁

(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北京 100081)

“迁省之争”与民元广西政局

蔡 洁

(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北京 100081)

民国元年,“省会迁移”成为广西军政各界争论的核心问题。以革命党人为主的“迁省派”倡导将省会从桂林迁至南宁,以立宪派为主的“反对派”坚持仍以桂林为省会。在陆荣廷的支持和袁世凯的默许下,“迁省派”最终取得了胜利,南宁取代桂林成为广西新的省会。“迁省之争”既彰显了民元广西的党争以及立宪派与革命派势力的消长,也反映了袁世凯政府对广西军阀势力的弱势统治。都督陆荣廷选择与“迁省派”结合,是基于稳定在广西军政统治的考虑。袁世凯政府对“迁省派”的态度从反对转向支持,则是对于平息广西政争、稳固西南边防以及陆荣廷军政实力的综合权衡。同时,“迁省南宁”的结局也推动了近代广西区域民族关系的变动。

“迁省之争”;广西政局;民国元年;桂林;南宁

自宋代始,桂林一直居于广西政治中心的地位。然而,近代以来,广西先后于清末新政时期、民国元年、1936年以及新中国建立初期发生了4次关于“省会定址”的纷争。其中,1912年2月底至10月中旬,广西各界围绕“迁省”问题展开了长达8个月的争夺,促使南宁首次取代了桂林的省会地位,成为民元广西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且可作为观察民元广西政局的切入口。然而,目前学界对民元广西“迁省之争”鲜有关注者*学界关于该选题的研究,一方面仅简要梳理了事件的基本过程,但对于关键性的史实考证则有讹误,且未能展现全景式的深层次分析;另一方面只依据回忆录与《申报》,未挖掘相关档案、文集、日记及各大报刊资料。参见沈奕巨:《清末民初广西迁省之争》,《学术论坛》1992年第6期;钟文典:《1912年广西的“迁省之争”》,《钟文典集》,线装书局2010年版,第174—184页;李波:《1912年广西迁省之争所涉经济问题及其解决》,《广西地方志》2010年第2期,等。。本文拟在利用代表民初各党派立场的报刊等史料基础上,重新考订相关史实,探究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权力博弈与势力消长、都督陆荣廷与革命党人的结合、袁世凯政府对广西地方军阀的弱势统治等复杂内涵,以期对民初广西政局的研究有所补益。

一、风潮再起:南宁与桂林的省会争夺战

广西“迁省之争”在清末即已兴起,主要是由于中法战争后西南边疆中外关系和经济贸易发展的新形势。首先,位于中越交界的南宁在军事战略地位方面超越了桂北的省会桂林,使得“迁省南宁”成为了部分官员巩固西南边防的重要策略。1902年,广西巡抚王之春以南宁毗邻法人,便利交涉为由,首次提议“迁省”南宁*《改设省会述闻》,《申报》1902年10月11日,第3版。。1906年,两广总督岑春煊与广西巡抚林绍年以治边为名,建言清政府改南宁为省会,却遭遇了旅京桂林官员唐景崇等人的驳斥,导致该议搁置*《石御史疏争广西迁省》,《申报》1906年8月1日,第3版。。其次,南宁凭借邕江较桂林漓江水深的地理优势,中外航运贸易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1907年清政府设置了南宁关。相反,桂林传统农耕经济逐渐瓦解的同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却显滞后。故而,南宁渐取代了桂林的经济中心地位,并为传播革命思想、孕育反清力量提供了土壤。1909年,广西咨议局秘书长蒋敦世联合蒙经等秘密加入同盟会的议员,向咨议局递交了“迁省南宁”的议案,但立宪派为维护在桂林的既有利益,联手巡抚张鸣岐,致使“迁省”计划再度流产*黄绍竑:《辛亥革命前后的广西局势和广西北伐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资料研究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二),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479—480页。。

民元广西革命党人重将“迁省南宁”提上议程,主要得益于辛亥鼎革之际广西内部旧官僚、立宪派与革命党三方势力的分化与重组。一方面,尽管广西革命党人与立宪派在清末立宪及辛亥广西光复时一度合作,但后者在桂林中仍占绝对优势,并对前者形成牵制之势,这使得迁移省会极为迫切*《广西独立沈秉堃通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编:《辛亥革命在广西》(下),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02页。。另一方面,广西光复之际,革命党与驻扎南宁的提督陆荣廷曾达成共识,先后将都督沈秉堃、副都督王芝祥排挤出广西,促使陆荣廷成为掌握最高军政权力的都督,这为“迁省南宁”提供了现实可能性*马君武:《马君武自述》,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28页。。

1912年2月25日,陆荣廷召集各府临时议员于4月1日赴省会桂林组建“临时省议会”,随后便以外出剿匪为名离开了桂林*《桂林陆都督电》,《申报》1912年4月7日,第2版。。此间,广西革命党人筹备将“迁省南宁”的议案递交“广西临时省议会”讨论。然而,桂林的立宪派为阻挠起见,掀起了驱逐“迁省派”的风潮。2月27日,省防统领秦步衢以议员徐新伟危害桂林治安为名,强行拘捕。同时,桂林士绅动员民众至军政府,扬言将铨叙局局长蒙经等倡言“迁省南宁”的官员逐出桂林*《广西政界之怪现状》,《申报》1912年4月3日,第7版。。

然而,“驱逐风潮”却为广西革命党人将“临时省议会”迁至南宁提供了借口。“迁省派”认为,若要保证“迁省南宁”议案通过,惟有先将“临时省议会”迁往南宁。因此,蒙经等人一面从临时议员人身安全起见,宣扬“纷乱之桂林,非省议会和省会适宜之地”,建议转道南宁成立“临时省议会”*《广西迁省片片》,《顺天时报》1912年4月12日,第4版。,一面论述了“迁省南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地理上,桂林僻处边隅,动乱发生“必鞭长莫及,坐等糜烂”;在政治上,“迁省南宁”将使广西摆脱改革迟滞的困境*《关于粤西迁省之要电》,《神州日报》1912年4月6日,第4版。;在财政上,亦可因陋就简,不碍财政全局。该倡议得到了浔州、梧州、柳州等14府共78名临时议员的积极响应。4月9日,抵达南宁的临时议员宣布“广西临时省议会”在南宁正式成立,并声称完全符合《广西临时约法》第49条关于“议员超半数”和“自由集合”的相关规定,随后致电袁世凯、黎元洪、孙中山、黄兴、陆荣廷以及各省都督、各报馆,争取承认其乃唯一合法之立法机关*《广西电报》,《民立报》1912年4月17日,第6版。。

为维持桂林作为省议会和省会的地位,4月19日,桂林全体临时议员以及平远、庆远、柳州少数反对“迁省”的临时议员,在桂林重设“临时省议会”*《桂林之临时省议会》,《民立报》1912年4月21日,第3版。,并向中央政府控诉:一是否定了南宁“临时省议会”的合法性,依照《广西临时约法》规定,立法机关应在省会桂林成立,且出席议员须达半数,而南宁既非法定地点,况公布的议员人数有捏造成分*《议会之大捣乱》,《顺天时报》1912年5月28日,第4版。;二是批驳了“迁省南宁”的合理性,即广西存在收支不敷、外援断流、匪患不靖等困境,此际迁移省会将致商业倒闭,土匪兴乱*《广西临时省议会通电》,《时事新报》1912年4月18日,第2张第1版。。

面对广西两个“临时省议会”并立对峙的局面,袁世凯要求桂林军政府严加调查。4月26日,国务院宣布仅承认桂林所设的临时省议会,勒令在南宁的各府临时议员迅速赴桂林集合,并声明临时议员断无自由迁移省会之权,若“有迁移之必要,应由将来正式省议会议决,呈请中央政府公布施行”*《林绎致袁世凯孙中山等通电》,黄彦等编:《孙中山藏档选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46—547页。。对此,南宁的“临时省议会”批驳中央政府以强权压制广西绝大多数国民的意志,坚持有权决议包括“迁省”在内的全部事宜,并称“迁省南宁案”已获通过,且已咨请桂林军政府公布施行,皆符合法定程序*《林绎等致袁世凯孙中山等通电》,黄彦等编:《孙中山藏档选编》,第557—559、547—548、557—559页。。

戏剧性的是,国务院随后因频繁更替电文威信尽丧。4月29日,国务院竟发电文,纠正上述处置方案,称26日电“系误发,请即注销”。然而时隔一天,国务院又发文,26日电“既经通布,请勿注销”*《林绎等致袁世凯孙中山等通电》,黄彦等编:《孙中山藏档选编》,第557—559、547—548、557—559页。。舆论哗然,南宁等府临时议员尤为愤怒,指责国务院如此任意,视桂省为无物*《广西电报·迁省南宁之争执》,《民立报》1912年5月10日,第5版。。

正当中央政府干涉棘手之际,5月17日,一直持观望态度的都督陆荣廷发出了一份“调停方案”,使得“迁省”纷争的走向发生了实质性转变。其建议以南宁为省会,设置省议会、都督府等机构,以桂林为军政府六司的驻地*《广西迁省风潮》,《民立报》1912年6月3日,第7版。。该方案递至中央后,袁世凯组织国务院会商*许恪儒整理:《许宝蘅日记》(二),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08页。,并转交临时参议院讨论*《复副总统黎元洪电》,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第23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6页。。5月31日,参议院重审“迁省”案*《三十日参议院议事纪要》,《申报》1912年6月9日,第2版。,6月10日,正式决议在南宁设立“临时省议会”*《参议院初十、十一两日议事状况》,《申报》1912年6月17日,第2版。。6月18日,国务院宣布,都督和临时省议会设于南宁,六司留设桂林,至于“省会定址”问题,则由“临时省议会”正式成立后自行决议*《广西迁省问题》,《民立报》1912年7月6日,第7版。。国务院尽管未明确以南宁为省会,但由于南宁的“临时省议会”早于5月2日通过了“迁省南宁”案,故而无异于默认“迁省南宁”的事实*《林绎等致袁世凯孙中山等通电》,黄彦等编:《孙中山藏档选编》,第557—559、547—548、557—559页。。

随后,陆荣廷分别邀请在桂林的临时议员和六司司长赴南宁集合,重建广西立法、军政机关。6月20日、24日,陆荣廷电召桂林等府的临时议员于8月15日前抵达南宁,并派遣代表北上桂林,以表诚意*《省议会不承认南宁为省会电》,《神州日报》1912年7月5日,第2版;《桂林迁省解决》,《民权报》1912年7月14日,第6版。。留桂的临时议员迫于再三请求中央政府取消“迁省”决议无效,延至8月28日始动身前往南宁*《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9卷第4期,1912年10月。。此间,陆荣廷还以“商议议案”为名,电邀军政府六司司长至南宁*《广西迁省问题之波折》,《亚细亚日报》1912年6月2日,第3版。。但囿于桂林绅商学界的强烈抵制,终以财政司司长为代表南下接洽*《广西政界新谈》,《申报》1913年8月17日,第6版。。其实,上述召集行动仅是陆荣廷在形式上履行了国务院规定的程序,而“迁省南宁”早成定局。8月30日,陆荣廷尚未待南下的临时议员集合完毕,便自行宣布以南宁为省会,取消桂林军政府,改建都督府*《桂林省会已迁往南宁》,《民主报》1912年9月1日,第6版。。此外,10月17日,临时省议会还通过了“六司迁邕案”,即除直属中央的司法司留桂,军政司、教育司缓迁外,民政司和财政司则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迁移事宜*《广西迁省之布置》,《时事新报》1912年10月27日,第1张第2版。。至此,经历8个月的“迁省”风波,南宁最终取代了桂林,成为新的广西省会。

二、“迁省之争”与广西内部党派势力的消长

辛亥鼎革前夜,革命派、立宪派分别在南宁和桂林占据着优势地位。其中,在省会桂林,立宪派成为了革命党扩张势力的主要障碍。一在军事方面,立宪派为防范革命党人掌握新军领导权,将新军分散在桂林、南宁和龙州三地,减少编练数量,将之控制在两千余人,严密监视其动态,同时加强旧军巡防营的建设*参见卢仲维:《广西辛亥光复与谘议局的激进特征》,《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2期。;并且,新军在光复后北上援鄂,更使革命党在桂林孤立无援*耿毅:《辛亥广西援鄂回忆录》,存萃学社编:《辛亥革命资料汇辑》(三),香港大东图书公司1980年版,第126—140页。。二在政治方面,立宪派在咨议局中占多数席位,在各项议案的讨论中控制了话语权。咨议局共有57名议员,加入同盟会者仅有4人*参见卢仲维:《广西咨议局派系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与桂林相比,南宁则是广西革命势力活动的重要区域,革命党人不仅与驻扎在南宁的提督陆荣廷联系甚密,而且与之合作的会党王和顺等也多集中在南宁及附近的龙州等地*耿毅:《辛亥革命时期的广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近代史资料》1958年第4期(总21号),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06页。。基于此,革命派唯有策动“迁省南宁”,才能在未来的广西正式政府中赢得话语权。在民元省会定址的争夺战中,广西革命党人与立宪派分别经历了转败为胜和由胜转败的势力更替,彰显了双方相互较量与渐次消长的态势。

首先,在陆荣廷提出调停方案之前,“法理”是决定双方胜负的筹码。立宪派以《广西临时约法》为依据,证明桂林的临时省议会是广西合法的立法机关,得到了中央支持。这使得革命党人在南宁组建的临时省议会一度被中央斥为破坏共和的违法组织,险遭解散*《林绎致袁世凯孙中山等通电》,黄彦等编:《孙中山藏档选编》,第546—547页。。

其次,陆荣廷5月17日提出“省会、省议会设于南宁,六司驻桂”的调停方案,成为了革命党人转败为胜的转折点。与此同时,革命党人利用中央政府重商“迁省”议案之机采取多项措施,力争胜利的天平倾斜。省内方面,一是号召梧州、浔州等府宣传“迁省南宁”乃全省民心所向*《广西迁省问题》,《顺天时报》1912年6月18日,第4版。。二是以拒绝承担国家的国债、兵役、纳税等义务施压中央政府*《南宁广西迁省筹办处致袁世凯孙中山等通电》,黄彦等编:《孙中山藏档选编》,第557页。。三是动员龙州参议事会等扬言在南宁重建广西军政府*《龙州参议事会等致袁世凯孙中山等通电》,黄彦等编:《孙中山藏档选编》,第559—560页。。省外方面,一是派遣代表赴鄂运动黎元洪说服袁世凯同意“迁省”*《致袁总论广西迁省利害》,汪钰孙编:《黎副总统书牍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黎向袁建言,“如确系多数赞成,费款不巨,一劳永逸,便可从速解决。”*《致袁总统论桂林迁省》,上海经世文编社辑:《民国经世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2178—2179页。6月17日,黎元洪再电袁世凯,“该省政治以迁省为惟一之前提,省不能迁,庶政俱不可办。”*《上大总统并致国务院参议院》,易国干等编:《黎副总统政书》,文星书局1962年版,第151页。二是联络临时参议院的广西同盟会议员曾彦、刘崛,在重议“迁省”案时极力争取*《广西迁省案之胜败观》,《新闻报》1912年8月28日,第2张第1版。。

再次,随着国务院6月18日对南宁临时省议会的承认,革命党人摆脱了“违法”的困境,成为控制广西立法机关的核心力量。而立宪派由胜转败,固然与失去中央政府的支持直接相关,但内部政见的分歧,更是导致其瓦解的重要因素。在国务院公布新的处理方案后,立宪派联合桂林的绅商学界向中央递交了一封请愿书,从法理、国防、政治、财政、民俗等方面论述了“迁省南宁”的不合理,以期做最后争取,却收效甚微*《广西代表第二次上袁世凯书》,《太平洋报》1912年8月27日,第2版。。国务院“劝其毋作无谓之争持,应暂如原议之案,速谋地方幸福”*《国务院解决广西迁省争执案》,《大公报》1912年8月17日,第2版。。随后,立宪派在应对策略上逐渐出现分化。其中,有主张联合桂林、平乐、柳州、庆远四府脱离广西,重建省份者;有声称“倚省防一军兵力,宣布桂林独立,另举都督”者;亦有提议将桂林划归湖南管辖者;还有倡议邀广西旅京、旅沪的士绅回桂,继续争取省会地位者*《广西迁省风潮近状》,《大公报》1912年8月3日,第5版。。更为甚者,部分立宪派在革命党的拉拢下,竟放弃原先主张,转向“迁省”阵营,这使得留桂抗争的立宪派鼓掌难鸣*《广西迁省案之未决》,《大公报》1912年9月5日,第5版。。

复次,革命党人策动的“六司迁邕案”超越了中央政府对南宁与桂林的权力分配,致使桂林难以继续维持立宪派的中心地位。国务院规定“都督、省议会驻南宁,六司驻桂林”意味着广西的军权、立法权同行政权分离开来,但若将民政司和财政司迁往南宁,无疑将使桂林应拥有的行政权名存实亡*刘信敬:《辛亥革命时的桂林》,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桂林文史资料》第16辑,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页。。如是,在“迁省”风波的持续冲击下,桂林的商铺相继倒闭,绅商纷纷逃离,学校先后停课,士兵频发暴动,更使得立宪派与革命党的较量难以为继*《广西迁省风潮近状》,《大公报》1912年8月3日,第5版。。

值得注意的是,革命党人内部对于“迁省南宁”也存在不同意见。其中,支持者主要是《民权报》、《中华民报》、《天铎报》等所代表的激进派*参见《广西怪现象》,《民权报》1912年5月17日,第6版;《桂林之伤心事》,《中华民报》1912年8月16日,第6版;《桂议员不甘屈伏》,《天铎报》1912年8月22日第4版。;而《民立报》、《中国日报》等所代表的稳健派却不表苟同,他们认为“迁省”之争势将破坏广西的地方秩序和社会建设,致使全省“乱象日甚一日”*参见啸秋:《广西迁省问题》,《民立报》1912年8月9日,第7版;《广西迁省之乡评》,《中国日报》1912年5月28日,第2版。。事实上,革命党激进派与稳健派在“迁省”问题秉持不同的立场,缘于双方在建设共和理念上的分歧。前者侧重于“二次革命论”,后者以孙中山为代表,力主以维持政局稳定为前提*《通告粤中父老昆弟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51—352页。。因此,激进派“迁省”的主张自然难以获得稳健派的支持。如南宁的临时省议会向孙中山发出了请求承认的电报,梧州总商会也曾电邀孙中山赴广西游历*《望君如望岁》,《民权报》1912年5月8日,第7版。,陆荣廷亦欢迎孙中山到桂一游*《陆荣廷致孙中山电》,桑兵主编:《各方致孙中山函电汇编》第2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308页。。然而,孙中山并未明确回复对“迁省”的意见,且拒绝了邀请*《致陆荣廷电》,陈旭麓等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46页。。究其原因,除了孙中山正周游于武汉、福州、广东等地宣讲民生主义,无暇顾及广西政界纷争外,激进派执意迁移省会,亦与孙中山强调和平建设环境的理念相违背。

无独有偶,共和党在“迁省”问题上也存在着分歧。整体而言,共和党多由立宪派蜕变而来,其机关报《亚细亚日报》以及《时事新报》、《新闻报》、《新纪元报》等倾向该党的报刊皆抵制“迁省南宁”。他们或视迁移省会乃“舍本逐末之愚”,或谴责“迁省派”勾结参议院中的同盟会会员暗中作梗,或担忧“迁省”将损害广西的金融及增加民众的负担*参见《广西迁省问题之波折》,《亚细亚日报》1912年6月2日,第3版;《广西迁省案之胜败观》,《新闻报》1912年8月28日,第2张第1版;《广西迁省之大风潮》,《顺天时报》1912年6月9日,第4版;《迁省经费无着》,《大自由报》1912年9月20日,第10版。。然而,广西省内却有部分共和党与“迁省派”站在同一阵营。其一,在前赴南宁集合的临时议员中,有部分由立宪派激进分子转化而来的共和党员,这主要缘于他们在光复期间与革命党联系甚密。如梧州的立宪党激进分子林绎在光复期间,曾强迫盐运道赞成共和*梁大年:《梧州独立杂记》,《辛亥革命在广西》(下),第173页。,当民元“迁省”风潮兴起之际,还担任了南宁“临时省议会”的议长*《南宁报告选举情形电》,《神州日报》1912年5月4日,第2版。。其二,出现了留在桂林的部分临时议员转向“迁省派”的情况。7月初,在桂林的临时议员虽联合组建了共和党支部,但在广西同盟会代表马君武的拉拢下,竟有8名临时议员脱离共和党,转入同盟会*《七个小魔闹神通》,《中华民报》1912年9月4日,第7版。,其中4人私自前赴南宁集合*《桂林争执迁省余波》,《新闻报》1912年9月5日,第2张第1版。。可见,民初政党并不具有强烈的政纲、党纲意识,政治利益才是影响其抉择的根本。透过革命党激进派、稳健派在“迁省”问题上的分歧以及共和党内部的多元立场,可以窥见民初各党派之间以及党派内部的复杂性。

实际上,“迁省南宁”在民元的达成,实为广西革命党人与军阀陆荣廷利益结合的产物。在光复前后,陆荣廷以“协助迁省南宁”等协议换取了广西革命党人的支持*雷沛鸿:《同盟会在南宁的活动和广西独立前后》,《辛亥革命回忆录》(七),第475页。。双方建立政治联盟,一是对于陆荣廷而言,若扩张军阀势力,则必须清除控制桂林新旧军力量的都督沈秉堃和副都督王芝祥,二是对于革命党人而言,若在新立的共和政府获得主动权,则需借助陆荣廷的权势摆脱立宪派的制约。因此,革命党人一方面利用沈秉堃和王芝祥外省官员的身份,散布“桂人治桂”的舆论,另一方面强迫桂林的旧军剪辫,并镇压暴动者,以削弱沈、王的军事力量*莫世祥编:《马君武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66—468页。。最终,沈、王被迫以北伐为名离开了广西,而兼有“共和功臣”和“广西豪杰”双重美誉的陆荣廷顺利升任广西都督*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第240页。。

然而,在“迁省”风潮初兴之际,陆荣廷基于共和初建个人地位尚不稳固等方面的考虑,并未立即兑现辛亥之际与革命党人达成的“迁省”承诺。此间,陆荣廷虽返回南宁,但拒绝南宁士绅的欢迎典礼*《南宁各界欢迎都督》,《大公报》1912年5月11日,第5版。,且以感染风寒为由休养了一个月,对于“迁省”纷争的相关电文仅是敷衍处之*《陆都督告病一月》,《申报》1912年4月20日,第1版。。究其原因,巩固个人在广西的军政地位,才是初任都督的陆荣廷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一,革命党人在龙州、梧州、柳州、南宁设立的军政府分府、副府,有碍广西军政权力的统一,陆荣廷迫切需要结束五个军政府并立的局面*《桂省统一政权》,《申报》1912年3月10日,第2张第6版。。其二,各府匪患肆虐妨害了地方治安,这使得剿匪成为了陆荣廷维持秩序的必行要务*《广西匪乱近状》,《申报》1912年1月29日,第2张第6版。。其三,由于召集各府临时议员赴桂林是《广西临时约法》的应有之议,陆荣廷对“迁省”的搁置则是防止陷入反对派指责其“违法”的尴尬境地*《广西军政府公布的临时约法和官制大纲》,《辛亥革命在广西》(下),第104—109页。。

直到“迁省”论争日趋白热化,陆荣廷才公开支持“迁省南宁”,一方面缘于革命党和立宪派分别向省外寻求同盟者的举动,引起了陆荣廷的警惕。4月底,革命党人秘密商议,“若目的不达,即推倒陆”,公举该党激进派王和顺为都督*梁烈亚:《同盟会在南宁的活动》,《辛亥革命回忆录》(二),第500—501、500—502页。,立宪派则邀请旅外桂籍士绅岑春煊、唐景崇回桂平息风潮*《广西迁省风潮》,《民立报》1912年5月21日,第7版。。只是,拥有兵权的王和顺更直接威胁到陆荣廷的地位,加之舆论传言王和顺旧属或已秘密潜入广西,或“逞于广州”,因此,陆荣廷不得不兑现“助力迁省”的承诺*《陆都督赞成迁省之苦心》,《大公报》1912年7月29日,第5版。。另一方面,则是因陆荣廷已平定了多处匪乱,稍有余力关注广西政界的纷争*《桂林扑灭股匪》,《申报》1912年6月3日,第2张第6版。。事实上,陆荣廷从暗中支持到冷落观望,再到大力推动的态度转变,皆是以个人利益为转移,彰显了其缺乏政治信仰的特点和唯利投机的政治心态。

三、“迁省之争”与袁世凯政府对广西军阀的统治

统一南北政权、维持边疆稳定,是初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巩固统治地位的首要命题。其中,在处理广西“迁省之争”一案上,袁世凯从反对“迁省”转向支持“迁省”,主要是出于稳定西南边疆地区、巩固国防,以及权衡陆荣廷在广西军政势力的考虑。

首先,主导“迁省”的革命党激进派与省内的秘密会党在辛亥鼎革之际所建立起来的合作基础,构成了广西政局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进入民国后,同盟会尽管从秘密的革命团体改组为公开的政党组织,但部分激进派依旧与各地的会党保持着密切联系。如广西同盟会会员雷在汉成立了种植公司,安置参与辛亥革命的会党以及贫苦农民,并组建了武装护林队,“以备再进行一次革命之用”。在“迁省”受阻后,革命党激进派便秘密联系会党,计划掀起一场新的革命运动,“将广西的军政大权拿回,置于同盟会的领导下”*梁烈亚:《同盟会在南宁的活动》,《辛亥革命回忆录》(二),第500—501、500—502页。。从某种程度上,袁世凯选择对“迁省派”让步,与其阻止革命党激进派同广西秘密会党继续结合,防范引起西南边疆政局的动荡,不无关联。

其次,扼制西方势力在广西的扩张,也是袁世凯重新思考“迁省”案的主要原因。辛亥之际,蒙古、西藏在英、俄的策动下,先后发生了独立运动,引发了边疆危机。与此同时,随着英、法在西南地区获得了传教、设立领事馆、修筑铁路、开采矿产等权力,西南边疆的主权和国防遭到了严重破坏。民国元年,美国亦勾结地方士绅觊觎广西。如梧州城厢自治董事会总董事陈太龙私自将螺山卖与美属思达医院,酿成了轰动一时的“国土争端案”。由于广西军政各界深陷“迁省”风潮,无暇他顾,梧州公民代表不得不电请中央干涉*《批广西梧州公民代表俞配乾》,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档案》(121),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年版,第63—65页。。临时参议院多次要求陆荣廷查明办理,但迟迟未见回复*《为咨复事准函开奉》,《北洋政府档案》(121),第68—69页。。袁世凯认为惟有迅速妥善处理“迁省”案,才能着手平息西南边疆危机。至于“剿”与“抚”的抉择,孙中山曾向袁世凯建言,应对边疆动乱应以“抚”代“剿”,以兵力从事易“激起外响,牵动内地,关系甚大”*《在北京与袁世凯的谈话》,《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27—428页。。另外,四川都督尹昌衡、云南都督蔡锷联合率兵进藏镇压叛乱也收效甚微*《国务院电蔡锷请派兵会同蜀军进藏镇抚》,《西藏研究》编辑部编:《民元藏事电稿·藏乱始末见闻记四种》,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页。。袁世凯在权衡利弊后,决定对广西以“抚”为主,转而支持占据多数的“迁省派”,以期通过平息广西的军政纷争,防止重蹈蒙古、西藏边疆危机之覆辙。“迁省南宁”得到袁世凯的默认后,陆荣廷同美国领事馆交涉,使得“国土争端案”得到了解决*《南宁陆荣廷电》《陆军上将衔陆军中将广西都督咨》,《北洋政府档案》(121),第73—94页。。

再次,迫使袁世凯转向支持“迁省派”最重要的因素,是陆荣廷在广西日益增长的军政权势。在清政府的招抚下,出身游勇的陆荣廷进入了旧军系统,1911年官至广西提督,先后驻扎于国防军事要地龙州和南宁,与沈秉堃、王芝祥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广西提督著陆荣廷補授》,《政治官报》1911年6月5日,第2版。。辛亥鼎革之际,陆荣廷接受了与革命党人和平光复广西的建议,这使得其所属的势力得以完整保存下来。随着沈秉堃、王芝祥离开广西,陆荣廷成为了掌握广西最高军政权力的地方军阀*黄绍竑:《五十回忆——黄绍竑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0页。。由于在共和政府初建之际,袁世凯迫切需要依赖西南地方军阀维持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因此,在“迁省”问题上,必须重视陆荣廷的态度。在“迁省”风潮初兴之际,袁世凯尝试命令陆荣廷贯彻中央政府反对“迁省”的意志*《广西都督府电》,《申报》1912年4月23日,第1版。。然而,陆荣廷迟迟未遵照袁世凯的意旨,既未将南宁的临时省议会解散,也未积极督促南宁等府的临时议员赴桂林*《陆荣廷电复袁世凯反对广西迁省》,《申报》1912年4月22日,第2版。。对于此番“欲擒故纵”的策略,曾担任广西边防大臣的郑孝胥一度误以为陆荣廷是囿于“议员颇把持行政”而“不能制”*中国国家博物馆编:《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414页。。直至5月17日,陆荣廷在“调停方案”中竟然公开支持“迁省南宁”,与中央反其道而行。在电报中,陆荣廷一面感叹此建议乃迫于“迁省派”的要挟,断言唯有“迁省”才可平息风潮;一面声明若此建议不被采纳,便“遁迹深山,不敢与闻桂事”,任凭广西政局陷于糜烂,颇有威胁袁世凯之意*《广西迁省风潮》,《民立报》1912年6月3日,第7版。。然而,袁世凯慑于陆荣廷在广西军政界的声望,不得不考虑迁就陆荣廷的意志,以换取广西政局的稳定,故默认了“迁省派”的要求。袁世凯在处理广西政治问题上的棘手,正如英国驻梧州代理领事所观察的:广西“没有任何一个民政官员的任命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同意,而军官也都仅由都督任命和调动。在中央政府企图干预的唯一事情上,即关于把省城迁往南宁的问题,它不得不听从地方的愿望”*《第59件的附件》,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14—615页。。

与广西相似,同一时期,安徽的安庆与芜湖*《安徽迁省芜湖之新说》,《申报》1912年12月8日,第6版。、江苏的上海与南京*《江苏省治问题之商榷》,《申报》1912年4月21日,第1版。,以及直隶的保定与天津等*《直隶迁省问题》,《申报》1913年4月16日,第6版。也发生了省会定址的争执,同处西南边疆的贵州则有赵德全与杨荩诚的相互对抗*《广西光复纪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99—209页。,云南都督蔡锷在出征西藏中同四川都督尹昌衡的冲突*任新建等主编:《尹昌衡西征史料汇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7—106页。、唐继尧进军贵州军政府自立为督,致使云、贵、川三省间隙纷重*《云南辛亥革命长编》,《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第115—120页。。面对各省内部、省际之间的纷争,袁世凯颇感棘手,尤为痛感中央与边疆“距离辽远,脉络不灵”,故虽“欲图一致之进行,收指臂之实助”,但“心所甚愿,势有未能”*《致各都督电》,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第20卷,第227页。。可见,共和初建之际,袁世凯仅在表面上实现了国家统一,尚未能对地方政局实施有效控制。

袁世凯曾尝试通过“军民分治”和“简任省长”的方式,消解地方军阀对一省军、政的兼统。地方实力派各自对此的态度和反应,成为了他们展开权力博弈的筹码。如,在“迁省派”策划“六司迁邕案”之际,桂林绅商学界为挽回桂林的行政权,以补救省会地位丧失后的危机,遂呼吁广西速行“军民分治”,并“促恳中央速简省尹驻桂”*《广西请行军民分治》,《新纪元报》1912年8月3日,第2版。。然而,囿于陆荣廷支持“六司迁邕案”,袁世凯政府唯有再度妥协,仅以“现省制未定”为由,敷衍答复桂林绅商学界,以换取地方军阀陆荣廷对中央的拥护*《广西迁省事宜案》,《民国新闻》1912年9月9日,第6版。。

事实上,袁世凯在民元以让步的方式与广西革命党人以及陆荣廷所建立的合作基础并不稳固,先后在“二次革命”以及“护国战争”中逐渐流失。曾为革命党同盟者的陆荣廷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在“二次革命”中却摇身一变为袁世凯的帮凶。只是袁世凯随后派遣民政长张鸣岐、巡按使王祖同赴桂,对陆荣廷实施分权和监督*龚寿昌:《国民党与进步党在广西的明争暗斗》,《辛亥革命在广西》(下),第27页。,倚重龙济光疏远陆荣廷,甚至挟持陆荣廷之子为人质等做法,导致陆、袁矛盾日益增长。“护国战争”的爆发,使得陆荣廷与反袁的革命党再度结盟*黄绍竑:《旧桂系的兴灭》,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华文史资料文库·政治军事编》第1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802页。。从某种意义而言,西南边疆成为了“护国战争”的策源地,与袁世凯始终难以将北洋势力的触角深入其间不无关系,袁世凯政府的统治仅为弱势独裁的性质。陆荣廷自“迁省之争”所开启的“武人干政”模式,随后被李宗仁、白崇禧等新桂系集团继承,奠定了民国时期广西军阀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结 语

广西“迁省之争”在民国元年的再兴,实为辛亥鼎革之际各派势力分化与重组的结果。广西的光复,使得清政府与广西地方官员的传统纽带随之断裂,袁世凯与军阀陆荣廷则构成了中央政府与广西地方关系的新要素。广西革命党人为同立宪派争夺在新立政府中的政治话语权,遂同都督陆荣廷建立起了全新的合作基础,这无疑为革命党人重提“迁省南宁”奠定了有利的契机。至于“迁省南宁”的目标最终得以实现,主要得益于革命党人与陆荣廷、袁世凯之间的“政治联盟”。促使三者走向联合的最主要因素,是“迁省南宁”背后所涉及的共同政治利益,即革命党人谋求对广西政治话语权的控制、陆荣廷发展军阀势力的诉求,以及袁世凯政府在西南边疆巩固统治地位的需要。同时,“迁省之争”也折射出政治博弈之中“妥协”这一内在逻辑的重要性。陆荣廷“省会、都督驻南宁,六司留桂”的调停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衡各方政治利益的作用,既满足了革命党人“迁省南宁”的愿望,又保留了立宪派在桂林的行政权,且迎合了袁世凯政府“军民分治”理念。“迁省之争”在各方“大妥协”下顺利落幕,也避免了光复初期的广西再度陷入军事冲突的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民元“迁省南宁”的胜利,在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历程中还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即推动了广西区域民族关系的政治整合。若分析“迁省派”以及“反对派”所在府属的地理分布,可见主张“迁省南宁”者多数分布在桂南的南宁、太平、郁林、浔州,桂西的镇安、思恩、百色,桂西北的泗城府等僮族聚居区,而反对“迁省南宁”者则隶属桂北的桂林、柳州、庆远,以及桂东的平乐府等汉族势力聚居区。“迁省南宁”的结局,使得广西的政治中心向僮族聚居区转移。在陆荣廷随后的十年统治期间,以南宁为中心,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少数民族经济、教育发展的政策,这为广西僮族融入现代民族国家奠定了良好基础*张震声主编:《壮族通史》(下),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814—818页。。尽管广西省会一度因抗战的爆发内迁桂林,但新中国建立后,最终决策以南宁为省会建立广西省*1958年,广西省改为“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僮族自治区”改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与民元广西省会首次迁至南宁,带动僮族区域的发展不无关系。

TheControversyovertheProvincialCapitalMigrationandandPoliticalSituationofGuangxiin1912

CAI Jie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81,China)

Moving provincial capital was core of Guangxi in 1912.The revolutionary Party advocated to move from Guilin to Nanning, but the constitutionalism objected. With Lu Rong-ting's support and Yuan Shi-kai’s acquiescence, the former won finally. It revealed partisan struggles of Guangxi and the weakness of Yuan Shi-kai. Lu Rong-ting considered stability, and Yuan Shi-kai was based on political situation, southwest frontier and power of Lu Rong-ting. The ending promoted relations of Nationalities of modern Guangxi.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provincial capital migration;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Guangxi;1912;Guilin;Nanning

K258

A

1005-605X(2017)06-0103-08

蔡 洁(1990- ),女,广东揭阳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方 英

猜你喜欢

革命党人袁世凯南宁
数读南宁
眷恋南宁
另类审问之“求你别死”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
感受南宁历史,感受美丽南宁
商人为何与革命对立
革命的帽子
军阀袁世凯的三次背叛行动
袁世凯的军事顾问坂西利八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