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伦理关怀的现状及其审视
2017-01-28何爱爱
何爱爱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农村留守儿童伦理关怀的现状及其审视
何爱爱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其伦理关怀存在物质维度上、精神维度上和安全维度上缺失的现状。农村留守儿童伦理关怀缺失的原因在于:家庭环境的失衡性;学校忽视留守儿童的特殊性;社会组织未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改变农村留守儿童伦理关怀缺失的现状,需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伦理关怀体系,使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伦理关怀;缺失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与民生息息相关,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仍是政府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报告中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城乡困境儿童保障。”[1]从总体规模看,全国共摸底排查出农村留守儿童902万。[2]这个数字不容小觑,因人口流动引发的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不争的社会事实。
一、农村留守儿童伦理关怀缺失的现状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农村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事件的频频发生,折射出其伦理关怀缺失的现状,主要表现在物质维度、精神维度和安全维度三个层面。
(一)农村留守儿童物质维度上关怀的缺失
物质维度的关怀是伦理关怀的基础和前提。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村留守儿童多为家庭贫困者,正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贫困,其父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相比城市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到的教育资源、综合发展资源匮乏;城市儿童的营养状况优于农村留守儿童,农村非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优于农村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精神维度上关怀的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在祖辈为监护人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老人们通常文化浅缺,不懂教育方法与艺术,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起居饮食方面的照顾,对其情感的需求、心理的感受无法仔细体察,有的监护人过于溺爱、放纵孩子,简单、盲目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使孩子容易形成任性、自私的性格;而寄住在亲友家的孩子常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亲友的照顾毕竟取代不了父母血缘上的亲近、依赖,他们往往没有在自己父母面前那样自在快乐。
(三)农村留守儿童安全维度上关怀的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中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这反映了社会主体对农村留守儿童安全维度上关怀的缺失。2015年3月14日,河南光山县小学生校园被砍伤事件中,22名小学生被砍伤;2015年5月24日,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56岁男性教师性侵10多名小学女生,受害女生最小的年龄仅为7岁,最大的年龄13岁;2017年5月9日,贵州毕节青场镇青坝村两名留守儿童丧生火灾,一名男孩3岁,另一名男孩仅56天。这些事件反映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确实令人担忧,尤其是他们最基本的安全保障更值得社会关注。
二、农村留守儿童伦理关怀缺失的原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因素和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户籍及教育制度的体制因素是促成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此外,家庭、学校、社会方面关怀的缺位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村留守儿童伦理关怀的缺失。
(一)家庭关怀缺位:家庭环境的失衡性
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和长久性。一般来讲,亲切和睦、充满爱心、具有良好家风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培育,反之,则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障碍。家庭环境的失衡性是构成农村留守儿童伦理关怀缺失的主要成因。首先,很多农村父母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欠缺,其关怀子女的方式是单向度的。其次,家庭温暖难以持续。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逢年过节才回家与孩子团聚几次,很多留守儿童难以感受到家庭的温馨。
(二)学校关怀缺乏:忽视留守儿童的特殊性
当前,部分农村教师尚未具备或完全不具备关怀素养的能力,他们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缺乏情感上的关注和交流。2015年10月18日,湖南邵东县新廉小学在校教师李桂云被三名留守儿童劫杀,而其中年龄最大的13岁的刘某,初三在读,多次获得过“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的荣誉称号,从侧面映射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苍白,学校对留守儿童特殊性关怀的缺乏。
(三)社会关怀缺失:社会组织未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人们生活在各行各业的社会组织中,但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社会组织未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主要表现在:其一,缺乏关怀性的政策。政府在鼓励农民进城的同时,没有制定好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政策与相应的法律;其二,缺乏关怀性的社会氛围。虽然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广大媒体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但关怀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不够强烈,有的社会组织针对“关爱留守儿童计划”的参与度与持续度不够。
三、建立“三位一体”伦理关怀体系
关怀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伦理关怀,是每个人生存发展都不可或缺的一种关怀,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上重视和尊重,也表现在精神层面上关注人的发展和价值,是道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一)家庭伦理关怀:注重亲情伦理,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
2015年“江西五名留守儿童溺亡事件”与“贵州毕节四名留守儿童自杀事件”反映出家庭伦理关怀的缺失,为了让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家庭中的亲情,培养他们积极的道德情感和阳光的人生态度,家长应主动承担起对孩子传授基本文化知识、培养道德品质、指导行为规范等教育的责任,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首先,父母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不仅关注孩子物质层面的需求,更要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其次,父母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子女的交流。父母可以通过电话、微信、QQ等社交方式加强与孩子的情感联络,并且与监护人、老师等保持联系,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思想动态,对之进行有效引导,让其既感受到亲情,又可以快乐成长。再次,父母应为留守儿童选择合适的监护人。父亲或母亲有一个在身边最好,不能在身边,也应尽量选择家庭中的成员做孩子的监护人,让孩子在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爱,感受到家庭的归属感。最后,父母应与子女互相体贴、互相尊重。父母要让孩子知晓其外出打工的不易,赢得孩子的尊重。同时,父母也要理解孩子,不能用过高的期望给孩子造成压力,要从实际出发,与孩子一起制订学习计划与目标,帮助孩子进步与成长。
(二)学校伦理关怀:更新教育理念,关注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担负着对本阶段青少年进行人格塑造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乡村教师具备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
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作为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树立反映时代要求的新观念,更新陈旧的教育理念。教育者只有具备实事求是、民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良好的思想作风,才能深入做好思想教育的工作。此外,教师要学会应用教育的方法与艺术,多关注留守儿童的特殊需要,与留守儿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应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动向,引导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留守生活,重视对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最后,学校要加强安全防范,开展安全教育与演习,防止校园砍人等暴力事件发生。寄宿制学校要完善教职工值班制度,落实学生宿舍安全管理责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引导寄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学校教育吸引力,营造关怀型的校园文化,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社会伦理关怀:营造伦理关怀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避免“贵州毕节自杀事件”的再次发生,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相互合作和共同推动。具体来说,加强留守儿童的社会伦理关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政府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伦理关怀问题的主导力量。其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根据2016年底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结果,从范围看,东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87万人,占全国总数的9.65%;中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463万人,占全国总数的51.33%;西部省份352万人,占全国总数的39.02%。[2]而“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3]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愈加明显,城乡、区域及行业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政府只有竭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计划》,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提出了教育扶贫、兜底扶贫、社会扶贫等,为留守儿童筑牢了社会保障安全网。其二,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使得留守儿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使父母与孩子不再长期分离,同时政府要不断完善关于留守儿童的法律法规,用法律的途径维护留守儿童的正当权益。其三,地方政府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依据对象的不同,对农村留守儿童给予合理的资金、物资补贴和精神上的鼓励与慰问。
其次,非政府组织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伦理关怀的重要力量。政府要不断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改革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依法推进公益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发展,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体组织作用。大力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的先进事迹,传播正能量,树立典型,带动更多的人去关爱留守儿童,营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近年来慈善机构、希望工程、大学生志愿者团体等社会力量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指导、行为矫治、心理疏导、社会融入和家庭关系调适等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农村留守儿童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伦理关怀是相辅相成的,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整体联动的运作机制能够呵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升他们的获得感。
[1]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7-3-17.
[2]全国范围内摸底排查农村留守儿童902万[N].人民日报,2016-11-10.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4.
G
A
2095-4379-(2017)24-0043-02
何爱爱(1991-),女,汉族,山西汾阳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共享发展理念下湖南省农村弱势群体获得感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X2017B4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