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城小调初探

2017-01-28

北方音乐 2017年14期
关键词:西厢青城小曲

罗 潇 项 亮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青城小调初探

罗 潇 项 亮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对青城小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演出情形以及目前的保护现状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探。

青城小调;历史;艺术特点;演出情形;保护现状

一、青城镇概况

青城镇,兰州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原名“一条城”。因为新城东西长,南北狭,故称“一条城”或“条城”。后来为了纪念北宋大将狄青,将“一条城”叫做青城。青城镇位于榆中县北端,黄河南岸,距兰州90公里、白银25公里;总面积137平方公里,是古丝绸路上的重镇,历代文人墨客荟萃,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创造了灿烂的青城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

二、青城小调的历史

青城小调,又称西厢调。北宋仁宗年间,水运发达,外地一些传统曲目不断传人青城。清光绪年间,张小霞等地方艺人编创了“西厢调”小曲,逐渐流传开来,完善发展成为本土特色的地方小曲而久唱不衰。光绪年间进士杨巨川著文曰:“童年在乡间,每到元灯节,火树银花,到处管弦竞奏,雅曲高歌,缭绕四处,红男绿女,如蚁如织余亦侧身其间,兴高采烈”,其中之“雅曲”便指青城小调。可见,当时青城小调在民间之兴盛。西厢记的旺盛时期一直延续到了民国十八年,但由于从民国十八年起,全国出现了大面积的饥荒和瘟疫,由于饥荒和瘟疫的出现使得人们没有心情再去享受生活,青城小调也未能幸免。青城小调的再一次起是在民国三十七年,当地的一些人协商后在刘自重的带领下对青城小调进行了再一次的整理、收集和整编。这几位农名艺术家不辞辛苦,在闲暇时间走访调查,并请教一些当地爱好青城小调的老艺人,不但进行采访而且进行现场学习。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青城小调的传播和发展。在长时间的调研和采访后,刘自重邀好友张兴与高启福耗时半年,用蝇头小楷逐字抄写了这份珍贵的初稿,全书共180页,分为上下两册,初定名为《西厢调及各种小曲剧本》。1991年11月,刘自重老人逝世前, 将这一饱含心血的曲集最终定名为《青城小曲》。在这之后青城小调又一次走入人们的生活。在刘自重等人的帮助下,在当地培养了一批业余的演员,他们在大街小巷进行排练,吸引了许多人来围观,渐渐的青城小调再一次被人们认可和喜爱。在文革年间,青城小调因带有旧的风俗习惯等原因被划为“四旧”,这使青城小调的发展又一次陷入低谷。

自从2000年以来,当地的一些人认识到青城小调是地方传统小曲,不能够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更为的弘扬当地的文化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所以在滕海文等人的带领下再一次进行青城小调的抢救工作,不但对所留下来的文字、谱例进行整理,并且开始组织青城小调的文艺爱好者成立了演唱自乐班。至2007年,完成了24个曲调的整理,使得青城小调再一次搬到了历史的舞台上。如今的青城小调, 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努力下,将青城小调和青城古镇有效的相结合,这不但使青城小调得以很好地流传,也使得青城古镇展示出它特有的风格。

三、青城小调的艺术特点

青城小调大多以歌唱为主,但偶尔会有旁白,在演出的内容上比较多元化,在歌词方面除了《西厢记》剧本以外,还有民间传说、历史事件、人物传说、歌唱大好河山等题材。在音乐方面形式为曲牌连缀体。其形式为迎庆牌子曲或四合——若干曲牌——尾声。在中间曲牌的应用中大多是以北曲或唐宋的“杂曲子”为主。在24个“西厢调”曲牌中, 徵调式17个, 羽调式3个, 宫调式和商调式各有2个。五声音阶14个, 七声音阶10个。

在乐器伴奏方面其队伍在不断的扩大,从之前的两种乐器三弦和二胡扩大为“文场”和“武场”,“文场”在台的右侧,乐器都比较清雅(乐器有三弦、唢呐、板胡、笛子、二胡、扬琴)。“武场”的排练顺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秦腔的影响(乐器有锣鼓、棒子、铙钹、铃子)。乐器种类的不断丰富,使青城小调的伴奏形式多样化,在音色方面更加的丰富,演出效果也大大提高,使青城小调进一步规范化。

四、青城小调的演出情形

青城小调的演出形式基本分为两种。第一种为正式场合下的演出,这种演出一般在春节期间进行,一般会从正月初十持续到正月十六。演出所用的服装和“秦腔”的服装很是接近,所用题材都是以清朝古装为主。而演出的剧目则一般都为“西厢调”最开始的那八折子,即:一:游寺。二:接厢。三:酬韵。四:请宴。五:传简。六:送简。七:越墙。八:拷红。

第二种是非正式的演出,由当地群众自发组织演出,除了春节之外的一些节日会进行演出,演出场所也不在城隍庙,而是在一般的中心广场等地进行。非正式的演出并不用像正式演出一样按照剧本演唱,而是演唱者根据演出当天的情景、演出者的喜好等因素选取一些段落进行演唱。

五、青城小调的保护现状

青城小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地区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具有一个民族的情感、历史,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民间,许多人开始主动请教老前辈,学习青城小调。一些妇女也开始加入服装制作的行列,主动的加工演出时所用的戏服。不仅在演唱方面,在乐器方面也有很大的传承。在政府方面,各地政府开始组织一些人士着手整理和挖掘青城小调。将青城小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最大程度上保护青城小调。但参与保护的人员基本都是业余人士,在整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遗漏。所以说对青城小调的保护还要更长的路要走。

[1]赵伟焯.人未散曲未终——兰州青城地区西厢调初探[J].社科纵横,2007(08).

[2]曹丽君.榆中县青城小调的初步调查[J].中国校外教育,2008(07).

[3]康莉.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青城小调[J].北方音乐,2015(20).

[4]陶涛.青城古镇[J].丝绸之路,2010(15).

指导老师:项亮

J607

A

罗潇(1994—),女,汉族,甘肃兰州人,兰州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项亮(1963—),男,汉族,山东微山人。

猜你喜欢

西厢青城小曲
《西厢记》董王优劣说新论*
永昌小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西厢故事
青城秋色
我爱家乡青城美
我爱记歌词
用爱温暖那名需要陪读的孩子
咏青城
早与晚
“西厢”瓷画及其在欧洲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兼论《西厢记》的早期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