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晋北踢鼓子秧歌的审美研究

2017-01-28

北方音乐 2017年8期
关键词:鼓子晋北朔州

王 敏

(运城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山西晋北踢鼓子秧歌的审美研究

王 敏

(运城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踢鼓子秧歌作为山西晋北朔州地区重要的民间舞形式,数百年来承载着朔州地区人民的喜怒哀乐与审美追求,是我国民间舞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文章基于此,首先概述了踢鼓子秧歌的来源以及发展现状,紧接着,文章从外形、表演以及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踢鼓子秧歌的审美价值,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审美形态,尤其是动作、表演环节中的审美形态,最后,就如何发展踢鼓子秧歌提出了几点建议。

山西;晋北;踢鼓子秧歌;民间舞;审美形态

民间舞蹈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重要资源,多由老百姓在日常劳作中创造,具有形式简单、情感丰富、内容淳朴等多项特征。山西作为我国北方重镇,自古便是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重要基地,有着相当丰富的民间舞蹈资源,踢鼓子秧歌是山西,尤其是晋北地区最富盛名的舞蹈,极具晋北朔州地区的民间特色,已经超出了单纯的艺术形式范畴,成为晋北人民的审美追求与文化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踢鼓子秧歌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并成功的申遗。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最为典型的便是作品创新乏力、表演形式单一等,严重影响了其最终的审美效果。

一、踢鼓子秧歌概述

(一)踢鼓子秧歌来源

秧歌为我国北方民间舞蹈的类称,传承已有千年之久。秧歌起源于田间劳作,后不断融合戏曲、武术等内容,发展成为风格鲜明、特征明显的艺术形式。踢鼓子秧歌作为秧歌中的一种,主要盛行于我国山西北部,朔州是其发源地,平武、左云、右玉、神池、原平、应县等都是踢鼓子秧歌盛行的区域。踢鼓子秧歌之所以能够在晋北诞生、传承、发展,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因素:首先,晋北地区独特的地理风貌。晋北群山连绵、丘陵起伏,气候寒冷干旱,兼具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双重特质,独特的自然历史文化养成了晋北人民彪悍不屈、刚强勇武的性格特征,为踢鼓子秧歌中注入了粗犷、豪放的艺术特征;其次,晋北地区盛行梁山好汉的故事,其中天立星双枪将董平在朔州被官方抓捕,进而引得刘唐、呼延灼、关胜等人前来救援的故事更是流传甚广,当前流传下来的不少踢鼓子秧歌曲目都和水浒故事有关,劫法场、斗官军的曲目不在少数;最后,晋北处于中原边陲,是中原与北狄交通的要道,北宋时期,朔县为辽国所辖,是契丹的边界重镇,民风彪悍,尚武精神较为突出。踢鼓子秧歌作为民俗民风的典型反映,自然也摆脱不了武术的影响,踢鼓子秧歌中的很多动作,尤其是踢腿动作,完全从武术中演化而言,甚至有民俗学者断言,踢鼓子秧歌为武术变种。

(二)踢鼓子秧歌发展现状

踢鼓子秧歌起源甚早,明末清初形成固定表演形式,舞蹈演员边舞边鼓。但由于鼓的动作影响了舞的和谐性,后来鼓与舞便分离开来,形成今天的演出模式,兼有伴奏队伍和舞蹈队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踢鼓子秧歌的受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2006年更是成功申遗,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当前踢鼓子秧歌的发展现状而来,一言以蔽之“喜忧参半”,喜的是申遗成功之后,踢鼓子秧歌知名度与保护力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前景广阔,忧的是踢鼓子秧歌同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一样,面临着理论陈旧、缺乏创新、人才后继乏力、财力支援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态势。

二、踢鼓子秧歌审美价值分析

踢鼓子秧歌作为晋北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除了具有强身健体、社会交往的功能以外,还具有深厚的审美价值。踢鼓子秧歌的舞蹈兼有戏曲、武术双重特征,舞蹈者的动作、表演中都凝聚着审美价值,而踢鼓子秧歌本身就属于民俗文化,文化中自然也带有审美属性。

三、踢鼓子秧歌审美形态探讨

(一)踢鼓子秧歌的动作形态分析

在踢鼓子秧歌中,踢鼓与拉花是最为主要的动作形态,二者各具特征,踢鼓的动作较为刚劲,在步法上刚健有力,而拉花的步法相对较小,动作形态更具观赏性。此处以拉花为主要分析对象,兼及踢鼓,探讨踢鼓子秧歌的表演形态。

首先,踢鼓子秧歌舞蹈动作和武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次,踢鼓子秧歌舞蹈动作与传统戏曲动作有着较高的关联度。这里所说的传统戏曲主要指晋北朔州地区流行的大秧歌,大秧歌作为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明末清初之际,是从踢鼓子秧歌中演化出来的一种独立艺术形式,而后又与踢鼓子秧歌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最后,就舞蹈表演者的拉花动作而言,拉花属秧歌范畴,为北方典型的舞蹈形势,在踢鼓子秧歌中,拉花是与踢舞相对的动作形式,也是最具审美观赏价值的动作形式。

(二)踢鼓子秧歌的表演形态分析

踢鼓子秧歌表演有大场、小场之分,不同的场子表演风格与审美形态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大场子的审美特征以队形反复、人数众多、气势壮观为主,而小场子的审美特征则聚焦于表演者的表演技巧,对表演形态的要求非常高。

四、踢鼓子秧歌审美形态发展研究

如前所属,踢鼓子秧歌的审美形态主要集中于动作与表演两个层面。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民间艺术的审美形态必然要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审美品位的变迁而做出必要的调整,以契合观众的实际审美需要,踢鼓子秧歌也不例外。

五、结语

晋北踢鼓子秧歌是山西民间舞的重要类型,也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之一,承载晋北老百姓的生活愿望以及审美追求。目前,踢鼓子秧歌研究趋势体现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其中踢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发展更是研究中的重点所在。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上[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

[2]范金荣.踢鼓秧歌的渊源及演变[J].民间文化,2000(Z2).

[3]蒋小敏.浅谈山西朔州踢鼓秧歌的艺术特征[J].文艺生活,2016(01):143-144.

指导教师:赵丽

J722.211

A

猜你喜欢

鼓子晋北朔州
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的价值定位与传承机制探究
朔州平鲁区: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晋北地区半干旱风沙区典型林分适宜性评价
武凤杰:中国晋北蚕桑的开拓者、产业扶贫带头人
兰州鼓子传习所调研报告
兰州鼓子:一鼓一曲中的沧桑情怀
一块试验田 请来50名科技专家 朔州市山阴县合盛堡乡创新产业联盟 打造晋北农业特联社
朔州接地气的畜牧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硬头货”
兰州鼓子演唱特征研究
愿朔州现象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