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传承与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2017-01-28靳靓慧

黄河之声 2017年16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改革

靳靓慧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民族音乐传承与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靳靓慧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一种,它也生动形象地反应我国不同民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流行音乐就逐渐成立音乐文化的主流,民族音乐的传承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已不能满足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需要。面对这种情况,民族音乐的传统急需要发展新的传承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当前的社会也需要能够从事民族音乐的表演人才。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问题,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特别是重视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为民族音乐传承的一种主要载体,它与民族音乐的发展相辅相成,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效率,而且还能够提升我国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1]。本文主要从民族音乐传承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二方面出发,分析它们中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优化的建议。

民族音乐传承;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对策建议

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形式,其中主要有民族声乐、民族器乐、民族戏曲等等。面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一方面,高校是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专业场所,还是主要的传播载体,学生们从不同的地方聚集到高校来学习,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的音乐知识,还将不同地方的音乐文化等带过来,使得高校成为各个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汇场所,这在某种程度上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创造了非常有利的环境。另一方面,高校也应该成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平台,积极探索和挖掘民族音乐,努力办出自己的民族音乐教学特色。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作为民族音乐学习的主要平台,它承担的责任十分重要,因此,对于与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改革就显得非常的有必要。

一、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现状

在当前环境下,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抵挡的潮流,正在影响着人们的娱乐生活。通常来说,大学生们作为时代的潮流,都愿意去接受新鲜的事物,所以很少有人会去选择在高校继续学习民族音乐,除非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长期这种情况就会导致高校中,民族音乐学习氛围严重缺乏,也直接导致了学生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不高。此外,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作为民族音乐学习的主要载体,所以如何通过对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改革,来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学习民族音乐的环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纵观当前的高校公共音乐课程,除了学生学习的民族音乐兴趣不高之外,其教学方式落后也是主要的问题之一。学生们不选择学习民族音乐相关的课程,主要是他们觉得民族音乐的课程内容枯燥,教师们上课的时候,大多数都是简单的课堂授课,缺乏生动形象的实例分析和音乐作品赏析,渐渐地就会导致学生们不愿意选择民族音乐相关的公共课程学习。另外,许多高校的必修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内容太多,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这样导致很多同学对公共的民族音乐课程并不上心,他们的要求只要期末考试成绩合格,获得相应的学分即可,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会导致民族音乐在高校并不受欢迎。此外,高校音乐类专业的师资队伍中,很多老师并非是学习民族音乐出生的,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即便他们掌握一些相关的民族音乐知识,但要作为授课老师,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教育,还是有待考虑的;在加上一些高校的学习资源也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民族音乐类相关的学习书籍,可利用的资源十分有限,这也给民族音乐的课程改革带来了难题。

二、民族音乐传承中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改革的建议

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流行元素逐渐占据了生活的主流,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以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为例,不难发现在许多高校的音乐系中都存在着民族音乐文化学习的缺失,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但不难满足社会对民族音乐人才的需求,而且还不利于承担起传承民族音乐的责任。因此,本文以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为出发点,对民族音乐教学的改革提出建议,从而旨在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音乐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更多的民族音乐人才而努力。

(一)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

随着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大众化,其培养人才的目标应该不只是要具备专业的音乐技能,同时也要具备各种其它能力,如对民族音乐的运用。这样的人才将来才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音乐人才。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只是一种艺术载体,同时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不同民族之间的音乐形式各不相同,但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延续面临着一定的威胁。大学生是未来时代的主体,应该深刻地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并主动承担起传承民族音乐的责任,重视自己本国的民族音乐,并将其作为一种文化进行学习与传承。这就要求高校的音乐系学生们,从思想观念上改变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不要认为传统的民族音乐就是被时代淘汰的,要深刻意识到民族文化对培养下一代民族精神的意义。只有肯定民族音乐在音乐界中的地位,才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民族音乐文化。因此,为了未来更好地发展传承民族音乐,必须大力宣传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认识。

(二)明确民族音乐的办学思路,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出发,对民族音乐的传承,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并根据不同高校自身的条件来明确课程教学思路。另外,也要根据民族音乐教学的特点,结合艺术教育的规律,确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开设相关的民族音乐课程时,应在充分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渊源基础上,从而对不同民族的音乐有框架性的了解,从而全面完善民族音乐的知识结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会感到无聊。民族音乐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通过学习可以体会到不同民族的精神状态,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民族精神。另外,民族音乐的办学特色要紧紧抓住民族性不放松,从实际出发,围绕不同的民族展开教学活动,发挥自己的优势,体现自己的办学特点,这样才能在高校的音乐专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此外,高校应在充分了解社会对民族音乐人才的需求上,来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一个专业的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一定要考虑社会的需求,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2]。

(三)课程设置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还是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因此对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的改革依然是公共音乐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根据上文提到的民族音乐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要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在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学习中,应该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大力扩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对于民族音乐相关的理论课程,可以如开设一些民族的传统音乐研究,如民族戏曲研究等;也可以开设一些和民族音乐相关的文化素养选修课,如民族艺术概论、民族文学等,通过学习对民族文学作品的学习,加深对民族艺术和文学的了解,更有利于深刻的体会到民族音乐的内涵,更加准确的把握民族音乐的特点。

一方面,也可以开设与民族音乐相关的交叉类公共选修课程。目前,要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音乐人才,除了要精通原有的音乐专业课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中的资源来开设相关的跨专业课程,民族音乐与民族宗教、民俗、以及生活环境等息息相关。因此在高效公共音乐课程中,可以开设一些民族学等类型的课程,对学习民族音乐十分的重要。

另一方面,在公共音乐课程中可以多开设民族音乐类相关的艺术实践课程,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使实践教学活动在所有的教学课程中的比重有所提高,如开设一些民族音乐合奏课,通过这些排练课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民族音乐教学的实用性,强化学生对未来民族音乐表演岗位的技能训练,用这种方式来加深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3]。此外,在进行民族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借助多媒体教学,变化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一些民族音乐优秀作品的赏析,来加大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还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多媒体来展示自己民族音乐的唱功,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公共音乐课程中对教材内容的改革

为了能够使大学生更好的肩负起传承民族音乐的责任,高等院校要注重民族音乐文化教材的编写,从而为学生编写有代表性的音乐教材[4]。首先,要选用有代表性的音乐教材,激发学生们的热情,让学生们主动地投入到民族音乐的学习中。其次,国家有关部门相关部门要加快对民族音乐教材的修改,要认真的对一些经典民族音乐进行研究,结合一些民族的音乐特色来进行编写,不仅体现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历史文化,而且还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此外,对于民族音乐类教材的编写,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经典民族音乐实例,任何优秀的文化形式都应该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不分国籍和种族。我国的民族音乐是在长时间的民族融合和发展中形成的,但是当今社会,音乐的传播是无国界的,要想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继续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并在未来实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最关键的就是要正确对待西方民族音乐文化形式,中西方民族音乐应该呈现一种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发展形式,而不是相互排斥、拒之于千里之外。所以,我们要在充分理解我国民族音乐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民族音乐中的精髓,剔除其不利发展我国民族音乐的因素,并在相关的民族音乐教材中展现出来,以供学生们学习,从而不断丰富我国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通过在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教材中合理的插入西方民族音乐的内容,鼓励学生用正确的眼光看待西方民族音乐的内涵,鼓励学生们多多学习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扩大学生的音乐知识面,从而创新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5]。

三、结语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传承民族音乐的责任也非常重大,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主人,应该主动承担起这份责任。在高校中,民族音乐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公共音乐课,为了更好地传承我国民族音乐,本文首先从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认识出发,来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传承的责任感;然后对于相关的课程改革,要明确民族音乐的办学思路,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接着对于公共音乐的课程设置改革提出一些建议;最后对公共音乐课程教材内容的改革,要结合民族的音乐特色来进行编写,此外也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典民族音乐实例。旨在希望在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改革中,通过上述的一些建议,激发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传承我国民族音乐。■

[1] 杨晓东.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2] 王静.民族音乐传承与民族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改革[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3] 张耀春.浅析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发展[J].大舞台,2015:184-185.

[4] 李巧伟,张天慧.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视角下的高校音乐教育[J].艺术科技,2015:12.

[5] 龚麟.浅析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的传承[J].黄河之声,2015,13:15.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民族改革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我们的民族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改革之路
多元民族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改革备忘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