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汉代女性印章的历史研究价值
2017-01-28王丽娜罗诗谦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400000
王丽娜 罗诗谦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400000)
浅述汉代女性印章的历史研究价值
王丽娜 罗诗谦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400000)
印章自诞生以来,就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对印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阶级分化程度、文化水平等基本情况,同时,一方印也是一个人政治地位、文化修养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一方印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窥视历史的窗,透过印章,我们更有机会直面历史原貌,对我们研究历史、考释文字均大有裨益。
女性印章;历史价值;阶级地位;女官制度
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CYS16154
印章作为一种文字与篆刻相结合的独特艺术,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历朝历代,均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印章诸多种类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分支——女性印章,长期以来则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为了弥补这方面研究的缺陷,本文主要选取一个历史时期的女性印章进行研究。由于汉代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后第一个繁荣稳定的朝代,政权的统一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而经济的崛起又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可能,汉代印章艺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前朝的基础上得以继续繁荣发展,因此,笔者选择了汉代这一历史时期,对汉代女性印章的历史价值进行了浅显的分析与研究。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讨论的“女印”,是针对其直接归属与使用对象而言的,即属于女性,且由女性使用的的印章,而非印文涉及女性,或其他与女性有关的印章。
一、历史变迁的体现
自春秋战国开始,图形印、吉语印、符号印、姓名印数见不鲜。然,我们却很难从文献资料中查阅到相关女性印章的只言片语,在考古挖掘方面,这一时期的女性印章也几乎不见于世。反而到了汉代,随着印章文化的发展兴盛,女性印章,无论是官印或是私印方现世良多,基于此,笔者不禁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印章作为权力的象征,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女性印章才慢慢出现,而后,随着印章艺术的逐步没落,女性印章首当其冲,迅速归于沉寂。西汉时期,制作印章、刻图镂文,不仅国家有专门机构与技师担任,同时也成为少数官员和部分百姓的审美娱乐活动之一。《盐铁论》记载:“今民间雕刻不中之物,刻画无用之器。”不仅民间如此,皇帝也有此好,武帝狩猎,其中就有一项“刻镂”的娱乐活动。上行下效,使整个西汉和东汉早期印章艺术大为兴盛。固西汉时期女性印章得以发展。从东汉中期开始,印章制作的字法刻工开始退化,笔画生硬,加之后期连年战乱,印章艺术也开始走下坡路。这一点从女性印章身上反映的尤为明显。就两汉时期出土的女性印章而言,无论是传世品婕妤印还是皇后之玺等比较出名的官印还是窦绾双面铜印辛追骨印等私印,几乎全是西汉时期的作品,且印章无论从字体还是制作都较为规范精美。反观东汉时期,似乎仅朔宁王太后玺一枚官印较为著名(且属东汉早期),其余出土的几枚女性私印,也都在制作上稍逊西汉时期一筹,再无惊艳的传世品。另,一直沿用的臣妾印,据记载也是先有臣印,而后才出现妾印,又一次证明了女性的附属地位。哪怕历史经过千年,到了明清时期,印章艺术重焕生机,但它所代表的权力意义早已被审美所替代,女性印章再也没有恢复往日活力。随印章之兴盛而起,与其没落而消亡,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女性印章自出现伊始就没有很强的存在感,这也恰如其分反映了在封建时代,大的儒学背景之下,女性的地位逐步降低。
二、从女印看汉代女性地位及其变化
汉代女性地位较之于其他历史时期是较高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汉代女性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代的推进,女性地位有着较为明显的变化。
1.汉代女性地位高于其他历史时期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时期,汉代印章也处于中国印章艺术的成熟期。这样的大环境也助力了女印的发展,使汉代女印冠于各个历史时期。从数量上来看,目前能查找到确切资料的汉代女性印章至少有26枚。其中,女性官印7枚,私印19枚。初看起来,似乎汉代女性印章也不是很丰富,但是究其以后各朝代,我们可以发现,汉代女性印章的丰富程度是史无前例的。魏晋南北朝的印章形制与纽式等均承袭汉代,也有女性印章的出现,比如"妾剽"、"曹新妇白疏"、"俊靡丞印"等,但是在数量上和汉代是无法相比的。唐代以后,印章艺术进入转型期,唐代的印章内容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除了常见的姓名印、吉语印等,还出现了道号印、收藏鉴赏印等印章内容;字体上也改变汉代以篆书为主,开始大量运用小篆、行楷等字体。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自唐代以后,几乎不见女性印章的踪影。从材质上看,汉代女性印章的使用材质多样,且用料往往较之后代略高级。金印有:"朔宁王太后玺"、"右夫人玺";鎏金有:"左夫人玺"、"泰夫人玺"等;玉印有:"皇后之玺"、"婕妤妾俏"、"妾末治";还有玛瑙印、象牙印、银印、铜印、木印等。这是汉以后的各个朝代都不曾出现的情况,以后朝代的女性印章使用材质的等级都不高,且做工较为粗糙,美学价值不高。
通过数量和材质上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总体而言,汉代女性印章的丰富程度都远远高于其他时期,这说明,汉代女性用印得到了较高的重视。具体说来,汉代墓葬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女性代官印,女性使用官印这一事实说明,在汉代,一些贵族女性拥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有机会参与政治活动,并在其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使用官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确保政令的执行力;而大量女性私印的出现,也证明了至少在贵族阶层当中,女性是有着较为丰富的社会活动的,所以才需要刻制私印,以满足不同场合的需要。由此可见,汉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应该是略高于其他历史时期的女性的。
2.汉代女性地位的变化
根据汉代女性印章数量和材质等因素的变化情况,可以将汉代中期作为女性印章的发展变化的分界。从数量上来说,在基本已经确定年代的女性印章当中,西汉前期约有11枚;西汉中期,约有4枚;中期以后(包括东汉),共5枚。从材质上看,西汉前期,所使用的材质等级都很高,仅玉印就有3枚;金和鎏金印有4枚;还有象牙印,青铜印等。西汉中期的印章多是铜质,玛瑙印有一枚。西汉中期以后,除"朔宁王太后印"为金印外,其他印使用的材质等级都不算高。
从家庭地位来看,自春秋时期开始,三妻四妾现象就已经出现了,到汉代,汉人更是对三妻四妾进行了理论化阐释,并使之制度化。“汉兴,因秦之号,帝母称皇太后,嫡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至汉武帝,制婕妤,经娥、傛华、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仪之号,凡14等云”(班固,汉书)。在帝王的影响作用下,各个贵族也开始肆无忌惮的纳三妻四妾。这一现象也表现在印章上。比如"婕妤妾娋"就是武帝三妻四妾制度化的表现,还有南越王的夫人印、皇后之玺等,都说明了在汉代,男子纳三妻四妾已经制度化。也表现了从汉初到汉代中期及其以后,女性的家庭地位在逐渐下降。
女性社会地位在汉代也是有变化的,在汉初,女性是有一定的参与政治的权利的,汉代女性官印中有4枚都是西汉早期,"婕妤妾绡"应该是在西汉中期,而到西汉后期直到东汉也只有一枚"朔宁王太后玺"。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从汉初到汉代中期及其以后,女性的社会地位,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在逐渐下降。
通过以上几点的分析,我们可以从汉代女性印章的变化看出汉代女性地位的变化,即在汉初,女性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而大约到西汉中期以后,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都是在下降的。
3.汉代女性地位与男性地位比较
如前所述,依据地下出土资料,再结合历史记载,我们不难看出,在两汉时期,拥有亦或是使用印章的女性通常都是等级比较高的皇亲国戚,大致分为三类:皇帝后妃、诸侯王夫人和列侯夫人等。反观汉代男性用印者,则比女性用印者要普遍广泛的多。以满城汉墓为例,在窦绾墓中发现了“中山祠祀”、“长沙尉丞”等封泥,显然,中山祠祀为王国官吏;南越王墓中出土了众多“泰官”、“厨丞之印”等,厨丞、泰官则应为掌管诸侯王府内务的高级属官;马王堆一号辛追夫人墓中还出现有“家啬夫”、“家丞”等封泥,这些印章的所有者几乎都是掌管皇家或诸侯、列侯内务的属官,身份比较复杂,阶级地位高下不一。
另外,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太皇太后,皇太子及妃,玺皆以金为之,藏而不用。”由此也可见,一些女性虽有印章,但藏而不用,这说明真正代表行使权力的女性印章更是少之又少,多数只是一个身份的象征,不具备实际意义。
近几十年来,各地虽不断有金银印出土,但就整体数量而言,金银印所占比例仍然不高。两汉时期,由于生产力有限,金银十分珍贵,固金银印也普遍偏少。经笔者多方查阅资料得知,两汉出土或传世的金印约仅有17枚。但恰恰是这17枚金印说明着很大的问题。首先我们来列举一下这17枚金印:文帝行玺、泰子、右夫人玺、宛胊侯埶、石洛侯印、诸国侯印、滇王之印、“王精”金印、偏将军印章、新保塞乌桓、朔宁王太后玺、广陵王玺、汉委奴国王、富寿侯印、关内侯印、汉归义賨、平东将军章。两汉金印多数为官印,少有私印,这17枚印章中诸侯王两枚,将军两枚,列侯五枚,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五枚,皇太子一枚,皇太后两枚。女性印章只有两枚,约仅占总数量的九分之一,而且仅有的这两枚印章还是少数民族或偏远地区所有。再看一下两汉女性印章的材质,窦绾双面印为铜制,1990年江苏仪征张集团山四座女性汉墓出土一枚“舒宴”印是铜制,辛追夫人的印章为木制…这些出土的文物大致告诉我们两汉时期,女性印章从材质看多为铜制,杂以其它材质,规格并不高。女性金银材质印章数量极其少,这就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女性用印者人数较少,其二,女性地位偏低。
前文引用《汉官旧仪》的记载:“皇帝六玺,皆白玉蟠虎钮。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信玺、皇帝之玺…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蟠虎钮。”此段话表明根据定制皇帝玺印材质为玉,而皇后玺印材质为金。在我国古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把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内容与玉的天然物理性能相比附,于是便出现了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故而,但凡君子,皆佩带宝玉,并以玉的温润高洁形容品德高贵之人。玉是公平正义的象征,更是仁慈、廉洁的代名词。正因为玉在国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所以,唯独皇帝玺印方可以玉为之,皇后身份再尊贵,在印章材质方面也有着严格的限制,不得僭越。
《后汉书.灵帝纪》:“光和元年,‘始置鸿都门学生’;唐章怀太子:‘鸿都,门各也,于内置学。时其中绪生,皆来州、郡,三公举召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者相保试,至千人焉’”;又,《说文解字》叙:“秦书有八体…四曰虫书…”;徐泓注:“虫鸟即鸟书,以书幡信,首像鸟形”。西汉在继承战国铜器铭文鸟虫书后,结合摹印篆的结体而有所变化发展。单就汉代女性出土印章分析,鸟虫篆书体较多,如“曹撰”、“婕妤妾娋”、“刘榟”、“傅女恶”等等。鸟虫篆印大多数为玉质印材,制作工艺精美细致,篆文弯曲多姿。中间穿插少许鸟、鱼、虫之首或全身之形,简约毕肖,生动奇美,是典型的富有装饰意味的美术字体。由此也证明了一些女性印章仅仅是起到装饰性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首先,在汉代,女性使用印章的范围远远小于男性,仅仅局限于贵族当中,这一点也反映了女性的社会活动参与度远远不及男性,同时女性印章所使用的材质较男性也略低一等,即使位及后妃,也有着严苛的限制,不得僭越。而且,一些女性印章存在“藏而不用”的现象,仅仅作为一种装饰物或身份象征物存在。由此,我们通过对汉代女印的分析,论证了在汉代,女性总体上仍旧处于男性的附属地位,社会地位较低这一情况的真实性。
三、验证汉代女官制度的真实性
根据《汉书•外戚传》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汉朝初年,在贵族女性的称号方面,基本依据秦制。例如皇帝的祖母称为太皇太后,母亲称皇太后,妻称皇后,妾称夫人,此外,还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代表不同身份等级的称号。之后,又经历了武帝、元帝朝的发展,汉朝贵族女性基本分为十四等,每个等级都有自己的称谓,各司其职。从今天发现的女印来看,也印证了这种记载的正确性。韩家湾的“皇后之玺“、传世品“倢伃妾娋”、广州南越王的“右夫人玺”、“左夫人印”、“泰夫人印”、“部夫人印”、 山东临淄商王村的“越陵夫人”等印章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等级关系。从印章规制来看,“玺”的数量最少,所代表的等级最高,是位至皇后者才可以使用的;在皇后玺之下,为“夫人印”,代表着在皇后之下分设夫人四人,分别为一世夫人、中夫人、左夫人、右夫人,其中一世夫人身份最高。关于“倢伃”,根据《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的解释是:“倢,言接幸于上也。伃,美称也。”在汉代宫中,婕妤属嫔妃,地位在昭仪之下。传世品“倢伃妾娋”印的出现,既证明了倢伃官职的存在,也为其他女官职位的存在提供了反证的可能。此外,通过对一些特殊印章印文的释读,我们了解到,“舒宴”“莫书”等也为女官名,从而印证了相同的女官制度也同时存在与西汉时期的一些诸侯国中。
四、结语
汉代女印,作为汉代女性,尤其是汉代贵族女性生活的体现,对于我们了解历史、研究历史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历史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说,一方印就是一位女性一生的缩影,也是一个历史时期的掠影。无论是精美的印文,精致的工艺还是其中所蕴含的史实背景,都值得当代学者仔细考究,关于女印研究,仍旧任重而道远。
[1]刘江.中国印章艺术史[M].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10月
[2]班固[东汉].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
[3]刘超[唐].汉代女性印章初探[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亓浩.汉代印章研究[D].山东大学,2009.
[5]陆德明.公羊春秋谷梁春秋(全四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7).
[6]张明明.汉代女性社会地位研究[D].郑州大学,2010.
[7]杨宗红.禁锢与失落——论汉代女性地位变化[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