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庭仙子与花间精灵
——生存视野下小龙女与婴宁性格比较
2017-01-28占艳娟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443000
占艳娟 (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443000 )
瑶庭仙子与花间精灵
——生存视野下小龙女与婴宁性格比较
占艳娟 (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443000 )
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天真烂漫、美丽娇憨的婴宁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手不离花口不离笑的她真可谓是山野间的一只可爱的精灵。金庸《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尤为读者喜爱,其秀美绝俗的容貌和原始纯真的仙子气质成为永恒的经典。她们恰如文学殿堂中两颗璀璨的明珠,一直以来备受瞩目,但是较少关注到二者性格发展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本文主要从生存视野的角度来分析二者在特定环境中特定性格的形成转变。
《文学理论词典》对典型环境的界定:“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体现了时代特征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等因素形成的有机整体。”总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由环境决定,并由环境解释。
一、原生态情境下的典型性格
“原生态”从自然科学中借鉴而来,是指一切在自然状态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在本文中笔者将“原生态”借指为小龙女与婴宁在未入世之前完全自然的一种性格状态。
(一)典型山野生存环境
整合全文我们可以知道小龙女生活在一个寂静清幽、纤尘不染近乎仙境之中。从外部来看,终南山集秀峰、幽谷、清流、层林、古道于一体;从内部来看,“是以墓内房舍众多,通道繁复,外人入内,即是四处灯烛辉煌,亦易迷路,更不用说全无丝毫星火之光了”。小龙女每天以蜂浆为食,以绳索为床,以寒玉床为练功的工具,过着不食人间烟火,冲虚恬淡的生活。
蒲松龄多次用世外桃源般的环境来衬托婴宁活泼灵秀、孩子般无邪的内心世界。从外部来看,
“乱山合沓,空翠爽肌……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
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山花烂漫、屋舍俨然、幽深寂静的桃花源般的世界。从内部来看,
“见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坠阶上……窗外海棠枝朵”
这里看到的是一个鸟语花香、清新自然、温馨无比的农家小院的环境。
(二)自然本真的生态性格特征
空灵清幽、纤尘不染的环境中孕育出的小龙女、婴宁完全是一派纯净清新、自由本真的状态。虽然二人出场时已经十几岁,但仍可以毫不夸张地用“呆痴如婴儿”来概括她们的性格。如,当王子服示花表达爱慕之意时,她竟然说:
“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女曰:“我不惯与生人睡。”
其纯真、懵懂的性格跃然纸上。小龙女更是不通世法礼俗,做了一个自然而然的封建伦理的反抗者。如在第十四回“礼教大防”篇中:
小龙女见杨过坐在郭靖与苍渔隐之间,与她隔得老远,忙招手道:“过儿,过来坐在我身边。”杨过却知男女有别,微微一笑,并不过去。……接着小龙女便秀眉微蹙,说道:“我要你坐在我身边。”
其单纯质朴、不明世事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生存环境及教育方式的细微不同,二者性格仍有一定的差异。 小龙女自幼按照“十二少”的要诀进行修炼,十八年来止水不波的生活,使她形成了一种冰冷淡漠、冲虚寂静的性格,生长于人间却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气质。相比尘世的喧嚣芜杂、丑陋滞板,她所生活的任化自然、空灵寂静的终南山古墓就是人间瑶庭,那么这位冰雪美人必然是瑶庭仙子。婴宁生长于芳草鲜美、鸟语花香的山野田园中。这里:
“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坠阶上”“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
婴宁每天自在的穿梭于花丛草堆间,吮吸着花的灵气,俨然一只灵山秀水中的花间精灵。相比之下,她有着更自由的成长环境,在鬼母人性化的教育和与婢女小荣的嬉戏中其状态是“嬉不知愁”“呆痴如婴儿”“太憨”。文中如“拈花带笑、倚树狂笑,掩口尤笑、莞尔微笑、孜孜憨笑”即是对“娇憨“的最好诠释。
二、次生态情境下的典型性格
(一)典型社会人文环境
小龙女和婴宁纷纷走出自然纯净的山野来到繁杂喧嚣的尘世,压抑的社会环境使其原本自然的原生态性格处于半自然半社会的状态。
小龙女虽满足于清静平淡的生活,但她知道杨过留恋红尘,终是难以长羁于荒山之中。于是决定陪杨过走出古墓,一起漂泊江湖,混迹于人世。走出古墓后,无辜失身对纯净如玉的小龙女是一次巨大的心灵创伤。为避免杨过遭世人唾弃,在伤心失意的无奈中不得已选择逃避,最终身心煎熬地许下了十六年之约。
婴宁带着鬼母“少学诗礼,亦好事翁姑”的叮嘱来到了王子服家,从此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蒙上了一层阴影。她以嗤嗤憨笑来消除王家对其身份的猜疑,以笑极不能俯仰来逃避行“新妇礼”,又以孜孜浓笑来宽慰王母和为婢女解围。由纯真自然“无为的笑”到迁就功利“有为的笑”再到心神疲惫“矢不复笑”,可见婴宁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人世的丑恶与残忍。
(二)压抑规范的社会性格特征
小龙女、婴宁由自然的山野环境进入压抑规范的社会人文环境后性格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她们不再完全是不通礼法、任性自由,而是会顾虑礼俗、忌惮“规范”。
小龙女在混乱复杂的江湖漂泊中略知世人的凶险、礼法的无情故而选择以四次主动离开的方式来抗拒这一切。不难发现,四次离开既体现了小龙女对杨过的“爱之深”,同时也隐藏着入世之后对封建礼法道德的恐惧和抵触心理。
烂漫娇痴的花间精灵也被剥夺了翩跹起舞的权利。封建道德、男女大防的礼教观念以及狱讼之酷,使婴宁不得不以“隐于笑”、“矢不复笑”来保护自己。但现实是残酷的,即使这有所收敛的“有为”的笑仍旧不能避免道德礼法的戕害,最终竟终日不复笑。
三、再生态情境下的典型性格
完全入世之后两人的不同选择:小龙女在饱尝江湖的尔虞我诈,与杨过几经生离死别之后,“身心”俱隐,归隐于“活死人”墓;婴宁“心隐”成为不笑不戚的少妇。
(一)隐于林——自然人性的回归
小龙女自走出古墓以来,饱尝了世态人情的险恶。其实,为了满足杨过的需要,她一直在尝试着融入到社会这个大集体中,无奈现实一次又一次带给她心灵和肉体的创伤。因此她选择回到属于她自己的能够释放个性,享受自然本真状态的“人间瑶庭”中去。看看她发出的感慨:
“外边的世界,果然比这阴沉沉的所在好得多,只不过到了外边,我便害怕。”
可见人世的凶险和丑恶已经使小龙女感到畏惧和厌恶了。
(二)隐于市——本真性情的释放
“异史氏”称“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婴宁曾经以憨笑处事,用笑声蔑视、动摇人情礼法的束缚,用“笑”的隐形外衣来庇护自己。但她在经历了各种猜疑、伤害以及诫告之后,“虽故逗之,亦终不笑,然竟日未尝有戚容”。其实她并没有彻底妥协,文中最后可以证明:
“女逾年生一子,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
这实际上是婴宁在孩子身上的一种精神寄托。无论是小龙女还是婴宁,其“归隐”都可以理解为性格发展道路上的一种回归,她们由入世前的自然本真到刚入世的身心禁锢再到看透人世的心灵释放。
小龙女、婴宁在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变化能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以及心灵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她们由自然状态到半自然状态再到渴望回归自然的状态是对现实社会所影响的复杂矛盾人性的一种批判。同时她们以独特鲜明的个性诠释了高于现实社会的一种理想人性,代表了追求精神自由、回归本真状态的知识分子的心声。
[1]郑乃臧,唐再兴.文学理论词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2.
[2]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M].济南:齐鲁书社,2006.8.
[3]金庸.神雕侠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