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考建筑》读后感
——从日常生活体悟设计

2017-01-28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9期
关键词:林业大学设计师美的

余 虹 尤 恒 (南京林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210000)

《思考建筑》读后感
——从日常生活体悟设计

余 虹 尤 恒 (南京林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210000)

作为一名设计师,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生活所需,解决人们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设计来源于生活,为了设计出好的物品我们必须要充分的去感知生活。本文从《思考建筑》中得到一些启发。要在生活中观察事物,要走近生活,在实际探求中找到灵感火花解决问题。

生活;观察;美;设计

来源于生活的东西、能帮助人们更好生活的东西、能让人们展望未来生活的东西,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更能容易感染和打动人。在对卒姆托先生作品《思考建筑》的阅读当中,我充分感知到对日常生活的体会和把握对设计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一、在生活中观察事物,能够带来更多的灵感火花

热爱生活的人,对生活充满兴趣的人一定能在生活中发现很多特别的东西,而这对我们设计师这个职业是至关重要的。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卒姆托就是这样的人。“虽然我对植物没有研究也只叫得出一些植物的名称,但我已经变得更关注它们的世界了,我喜欢与它们共同存在它们的存在很安静。”他乐于观察生活中的一切,并把其完美的运用在自己的设计之中。

作者卒姆托在本书第一部分介绍了他在姑姑家花园里的经历,这正是他观察体味生活的一个典型小事例。人对生活的观察,从儿时就已经开始。小时候会有很多没有意识的观察,即便这种无意识的积累,在将来的某一天也许会对你的思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会让你有一个立足点去发散思维,从而得到新的设计。这种对于生活的观察并不是说会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一个漫长持续的过程,但也只有经过这一持续的过程,才能够得到它给我们带来的惊喜。

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它的本身就是应用于生活的,其中的各个部分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中不同的需求。“它应是一个外壳和后台,适于我们的生活在其间和其周围的延续;是一个灵敏的容器,适于楼板上的脚步声,适于专心工作,适于安然睡眠。”这种生活对于建筑的要求,除了从课本上得知一些知识,其实更多的在于平常生活中的观察,毕竟很多细节方面在现实操作起来可能与课本上描述的有所出入。当你了解生活对于建筑的需要,在设计过程之中你就会充分考虑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生活需求的建筑。“好的建筑应当接待访客来宾,使他们能够体验它并安居其中,但它不应该对访客絮叨不休。”关于此方面,卒姆托先生特别提到了材质、细节、完整的景观三个点。材质运用于某个特定的建筑环境会有什么含义,人们对这样的材质会有怎样的感官反馈,材质本身并没有诗意可言,但是在特定的建筑环境便能产生无尽的诗意。细节存在于建筑的各个部分。在建筑建造的过程当中,肯定是由各个构件组合而成。但是建筑不能如同雕塑一样,把各个构件的相连接的部分全都不表现出来。这些部分完全可以用来表达设计师所想要表达的观念,可以让人们透过这些细节很好的把握整个建筑的情趣。正如作者所说:“建筑暴露于生活之中。如果建筑物回应外界足够敏感的话,那么它就可以呈现一种品质,能见证过去生活的真实。”把细节处理得妥当了,它能起到的作用绝对不仅仅是装饰,它是真的可以带领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建筑,而细节本身也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建筑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好的建筑应该是其所在环境的一部分,让人感觉宛若天成:它就是属于这个地方,同样的建筑若身处别的地方就会丧失它的意义,而这个建筑所在的地方简直无法想象那个地方缺了它的样子。“当我遇到某座建筑,它发展出一种跟它所处场所的特殊关联,这时我或许认为,它充满了一种内在的张力,这涉及到某些凌驾和超越场所本身的东西。”苏州的新火车站,新火车站位于城北正对着的便是护城河,新火车站的建筑形式与整个苏州城的气质十分吻合。在建造之前设计师就充分了解了苏州人的生活习惯,居住特点,最后他结合苏州站临近古城的环境特点, 挖掘出菱形体空间为主要基本元素, 形成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屋顶—菱形空间网架体系。斜坡顶、灯笼柱映衬在粉墙上, 光影浮动、若隐若现。在夜晚的时候,灯光、朦胧的建筑、河水三者交相辉映简直美不胜收。它已经完美的融合到苏州古城之中,哪怕它是一栋新建筑。这里没有了它,实在难以相处有什么其他可以替代的东西。事实上,作者本人的设计-圣本尼科特教堂也是这一点完美的诠释,可能是因为这个教堂十分符合周围的一切,仿佛都是共生的,所以作者才有了“它早已在这”的印象。

每个人每天都会经历不一样的事情,都会观察到不同于昨日的风景。可能是因为太多了,多到我们忙不过来去感知它的改变。但是,当眼睛扫过之物都会在脑海之中留下一个片段,在某日你自己都无法预料的情境下,在你真心需要的情境之下闪现在你的大脑之中。在这之前,也许你都感知不到这些的存在。身边的事物,注意观察他们,就在你无法预期的某一日,它将会给你带来你同样无法预期的灵感。正如劳伦教授在南京林业大学的“设计让生活更美好”学术研讨会的演讲开始放映的电影《烟》的片段,一个人拍摄了一个街区的同一个街角同一时刻的4000天的景象,当这4000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才发现这熟悉的一切竟然变得那么不同寻常。

二、日常生活的点滴让美包裹我们

什么是美?这一概念在很多书本中都看到过。但是卒姆托看待美的触点让我感觉焕然一新,有了新的思考。

作者指出美的内核就是:浓缩的本质。不是夸张的外部装饰就是美的,日常生活的点滴没有故意的粉饰,没有额外的添加物,但是发展其特质就处处能找到到美的影子。

美的来源各有不同。音乐、绘画、诗歌、电影、自然等等从你不同的触点给予你不同的美的体验。当你听到的音乐,它的动感和节奏,让你深入其中。同一件物品在不同的人看来有不同的美的体验。所以在设计的过程当中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所展现出来的物品必须是多面的、多维的。农夫山泉在2015年一口气推出了婴儿水、玻璃瓶装矿泉水和学生矿泉水以此来满足不同阶层人的需求。婴儿水特别强调了用户体验,瓶身的设计人性化地适用于爸爸和妈妈的不同手型。此外,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农夫山泉也在瓶身包装上大做文章。采用了色彩鲜艳的“插画风格”的设计,以长白山春、夏、秋、冬四季为主题,这对于强调“彰显个性”的年轻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样都是水的外包装,但是针对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设计,因为不同的人观察视角不同需求也不一样,针对人群的设计让接受者接受起来更加容易。

但生活中不能也不需要够做到什么设计都有其针对性,因为还是有事情的感知对人类来说是共通的。作者在书中描述了一家山地旅馆的设计,这家旅馆的大厅、二楼、顶层、甚至是外部的游廊都给人以绝佳的体验。这家山地旅馆并非出自名家之手,而就是房子的主人-一位画家为自己和客人而设计,但却让作者频频回味,这座建筑让他思考到建筑如何才能提供自然的空间条件去适应场所,日常习惯,行为等等。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尽管我关注于自己的行为,但偶尔我凝视的目光也落在其他人的脸上,而我意识到,我喜欢他们的这种亲近感-在这间屋子里我们每个人看起来都棒极了。”设计师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感受触摸的机会,而当大众身处设计者设计的作品之中的体悟是他们自己人生经历的反馈。能够让大众感受幸福,触碰到温暖的设计是一个设计师足以自豪的事情。

作者认为美在其诞生之初最为强烈。“尽管它不怎么露脸,而频繁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到了我们预计它会出现的另一个场合,它又不露脸了。”或许这正是美的特别之处,美的难以捉摸让它更加充满魅力,让它在生活中以多样的姿态呈现,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绚烂多姿,富有生机。设计师创造出这种美的体验也是设计师应该具有的社会职责,是一个设计师应该去发掘和探索的部分。

三、结语

我们每日重复的生活着,但每日都经历着不同的事情。看似反复无常的事情,在某日间你也会突然觉得其充满了特殊的魅力。“爱德华•霍普的绘画表明,在日常的平凡事物中有一种力量,只有当我们注视良久时,才能发现它。”大家都会有这种体验,一条你经常走的道路你很难发现它的魅力,但是有一天这条路被改造了,它竟然如此清晰的浮现在你脑中,但是你并没有花费心力刻意去记住它,它的魅力终于被你承认。

在阅读这本著作的时候,我了解到卒姆托是一位十分留心生活的设计师,生活的经历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灵感,它的设计出发点充满了人情趣味。他的大部分设计外表都很简单,但通过自己有效地运用材料打造了诗意的空间。他通过对场所的思考,找到建筑存在的起点,以此作为构思的起点,建筑就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当然所有的设计都是。设计是为了人类的设计,而人类的需求首先就是要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所以从日常生活出发,发现人们缺乏什么,需要什么,填补那些空缺,创造条件去满足那些需要,是设计师共同的职责。卒姆托经常拒绝商业建筑的委托,但接受的每个设计都倾注数年时间和心血,他的建筑给人的淡然,静谧的舒适感不言而喻。所以即便他的设计虽然为数不多而且大部分处于偏远地区,但是因为他的精心设计还是在建筑设计界引起了很发的反响,而且打动了很多人。如何让人们生活的更加美好,生活得更加的舒适,生活得更加的方便,是我们应该一直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1]彼得•卒姆托.《思考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

[2]彼得•卒姆托.闭锁的花园.城市环境设计,2011(9).

[3]薛喆.圣本尼迪克特教堂——分析卒姆托的一个设计.建筑师(The Architect),2012(2).

[4]左静楠,周琦.彼得•卒姆托的材料观念及其影响下的建筑设计方法初探.建筑师(The Architect),2012(1).

[5]张早.筛:卒姆托建筑观感.建筑师(The Architect),2013(3).

[6]刘洋.美存在于观者的眼中——由《思考建筑》解读彼得•卒姆托的建筑观.建筑技 艺(Architect Technique),2012(2).

[7]非亚.静默的抒情——谈谈卒姆托的建筑.广西城镇建设,2013(10).

[8]卢健.彼得•卒姆托建构理念探析.华中建筑,2014(5).

余虹,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在读。

尤恒,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在读。

生活中处处都展现着美,在于浓缩,在于观者的眼。

猜你喜欢

林业大学设计师美的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九届编辑委员会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稿约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创意设计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祖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