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娘与朱丽叶:用生命诠释爱情的人
2017-01-28北京李建军
北京 李建军
杜丽娘与朱丽叶:用生命诠释爱情的人
北京 李建军
“汤显祖镜像”专栏之十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学写作的永恒主题。杜丽娘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充满了美好的诗意性,又具有强烈的悲剧性。本文通过对照,揭示了她们的性格差异,阐释了她们爱情故事的不同情感内容和悲剧意味。
杜丽娘 朱丽叶 爱情心象 悲剧
汤显祖戏曲里的杜丽娘和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朱丽叶,是两个生命短暂而又永恒的人物形象。前者如夜晚悄然开放的昙花,后者如清晨粲然怒放的玫瑰。她们来到这世界,没有别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完成这样一个使命:为爱情而灿烂绽放,为爱情而骤然凋零。
朱丽叶的爱情,如月光下演奏的一支缠绵的小夜曲,而杜丽娘的爱情,则如梦境里一首感伤的咏叹调。她们的爱情之歌如此短促,刚开了头,就戛然而止,但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至今仍然回响在人类精神的天空。陈瘦竹先生在《异曲同工:关于〈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说:“同样描写爱情,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各有妙处。《罗密欧与朱丽叶》热烈奔放,而《牡丹亭》则细致幽怨。”前者的爱情,更接近初夏,万物盛开,生机勃发;后者的爱情,则有秋天的况味,感伤而抑郁,含着一种凝重的无奈情绪。
当爱情的春风吹开心扉的时候,杜丽娘十六岁,朱丽叶十四岁。温暖的南欧,雨水充沛,阳光充足,适宜生长,在这里,几乎一切形式的生命,成长的节奏都要快一些。所以,朱丽叶比同龄的北欧姑娘和亚洲姑娘,都要早熟一些。海涅说:“她十四岁,这年岁在意大利相等于北欧的十七岁。”如此说来,在身心方面,她比生活在东亚的十六岁的杜丽娘,似乎要更成熟一些,或者,是一样成熟的吧。
杜丽娘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姑娘,心地善良,性情柔顺。她的心性和气质,纯然是中国式的和古典性的,细腻而又敏感,些微的外在刺激,便可以在她内心掀起层层的涟漪。她在那段著名的内心独白中说:“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就像陈瘦竹先生所分析的那样:“因为‘闷无端’,所以她觉得春光易老,看到游丝被微风吹到庭院中,就想到‘春如线’,飘忽纤细,转瞬就要吹往别处。但她毕竟是个天真腼腆的少女,在对镜梳妆看到自己的美貌时,不禁害羞,连忙侧过脸去不再细看,慌忙间将头发梳得歪在一边。这里表现杜丽娘在游园前的微妙心理,既有伤春之感又有自怜之情。”中国南方偏热的气候,青山绿水的美丽景色,都使她的情感更热烈,心灵更敏感,因而,所体验到的焦虑和痛苦,也就更加强烈。
像杜丽娘一样,朱丽叶也属于南方姑娘,属于“早熟而细腻”的拉丁民族,这个民族“感觉太敏感,行动太迅速,往往趁一时之兴;遇到刺激,兴奋太快太厉害,甚至忘了责任和理性,甚至在意大利和西班牙随便动刀子,在法国随便放枪;因为这缘故,他们不大能等待,服从,守规矩”。朱丽叶就是一个典型的拉丁人,是爱情上的行动主义者。
但是,杜丽娘却不能像朱丽叶那样不管不顾地行动。笼罩她的道德氛围,实在太沉闷,太压抑;约束她的行为规范,实在太繁琐,太严格。她的勇敢都在梦里,一旦回到现实,她就必须隐忍。她的爱情本质上不过是一个纯属内心世界的精神事件。在现实的意义上,几乎等于不曾发生过。杜丽娘只能是爱情上的幻想主义者。她本质上是汤显祖创造出来的绝美的精神意象,体现着作者自己对“至情”的一种审美化的想象和哲学化的理解。
杜丽娘虽然显得敏感,甚至有点柔弱,但她在爱情上,却也是极其专注和坚定的——情感的春水,一旦开始流动,就会一泻而下,有一种非如此不可的坚执。因为爱情,她对外在的一切,都没有了心思,就连吃饭,也成了多余的事情,甚至向春香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说为人在世,怎生叫做吃饭?”这随意的一问,当然无须将它上升到著名的哈姆雷特之问的高度,但也可以由此见出她的爱情的强度,以及她对爱情的专注度。
像任何一个有教养的大家闺秀一样,杜丽娘孝敬自己的父母,尽管她的心与他们有时是隔膜的;她尊敬自己的私塾教师陈最良,尽管他是那样一个冬烘先生——他心地不坏,但却古板、迂腐,没有文采风流,也不风趣幽默;她与自己的丫鬟春香,虽是主仆关系,却和谐相处,其乐怡怡,有的时候,还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她是一个东方式的矛盾体,既软弱又坚韧,既热情又内敛,既活泼又拘谨,既单纯又世故,正像章诒和在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丽娘的奔放的灵魂早已冲破自己生活的狭小天地,但日常生活中的她,依旧是端庄稳重、循规蹈矩。她对爱情出生入死的追求,异常坚定,但她平时的那种多愁善感的意绪心态,又分明是纤弱。她有时热情爽朗,有时又矜持拘谨……”
杜丽娘性格中的相当一部分,尤其是导致她抑郁而死的消极成分,显然来自于她成长和生活的环境。在遥远的西方,朱丽叶可以参加舞会,可以在家庭聚会等场合,跟异性正常交往,大胆地恋爱——他跟罗密欧就是在自家举办的舞会上认识的,而且在短短五天时间里,就完成了全部过程——星期天相遇,星期一结婚,星期二黎明在朱丽叶的房间“生离”,星期四夜里就在墓地“死别”。但是,在前现代的东方,杜丽娘过的却是一种封闭而沉闷的生活,养在深闺人未识,缺乏与外部生活的正常联系和交往。因为有春香的陪伴,她也许并不十分孤独,但她的内心,却实实在在是寂寞的。
是的,那如茑萝缠绕、柳絮纷飞的心思和心情,最不可说,也无法说,无处说,无人说:“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绊介〕哎,睡荼蘼抓住裙钗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处处是春天压抑不住的生机,处处是春天遮掩不住的欣悦,然而,这一切却只是逗惹起她乱纷纷的愁绪:“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东方式的幽囚生活,更是强化了她多愁善感的气质,使她深深地体验着生命的忧郁和人生的空虚:“独坐思量,情殊惝恍。真个可怜人也。”她的精神世界,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奈感,常常自艾自怜,每每沮丧绝望,甚至很容易产生死亡意识。她固然是柔弱的,但也有一种东方式的镇定和勇敢,她听到了死神渐渐逼近的跫音,便开始为自己写真:“哎也,俺往日艳冶轻盈,奈何一瘦至此!若不趁此时自行描画,流在人间。一旦无常,谁知西蜀杜丽娘有如此之美貌乎?”从现实的意义上讲,她的全部人生,都在十六岁那年结束了;“死而复生”,那只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虚幻事象。
细细读来,稍加留心,你便可以发现,一部《牡丹亭》,简直就是一个少女敏感的心灵在春天喁喁的低诉,纸页上满是与“心”字有关的话语:“女儿心性未分明”“春心无处不飞悬”“春归恁寒悄,都来几日,意懒心乔”“心喜转心焦”“甚法儿点活心苗”“一段伤心画出难”“眼前珠翠与心违”“娇花不奈这心头病”“长恨人心不如石”“井梧声刮的我心儿碎”“咱弄梅心事”“自噤窄的春心怎的支”“把心儿捧凑眉”“困人天气,中酒心朝”“整一片断魂心痛”“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返将息你这心烦意冗”“这病根儿怎攻,心上医怎逢”“断肠人远、伤心事多”“你道不许伤心,你为俺再寻一个定不伤心何处可”“触处无非泪眼,见之总是伤心”“春心只在眉间锁”“逗春心一点蹉跎”“怕未尽凡心,他再作人身想”“一霎价心儿罥,原来是弄风铃台殿冬丁”“想他春心无那对菱花,含情自把春容画”“教俺迷留没乱的心嘈杂”“他春心迸出湖山罅”“洗凡心冰壶月朗”“俺那有心期在那些”“是人非人心不别”“怕天上人间,心事难谐”“哭得我手麻肠寸断,心枯泪点穿”“心似百花开未得”“蘸客伤心红雨下,勾人悬梦采云边”。唉!《牡丹亭》实在就是一曲惆怅的心灵哀歌,那么柔丽,那么凄婉。
《牡丹亭》所写,纯然就是杜丽娘的“心象”和“心声”,是她在爱情上的心路旅程,是她的热情和寂寞、无奈和绝望,以及愤然而起的寻觅、期待和抗争。在《牡丹亭》里,杜丽娘为自己“写真”,汤显祖却选择了更难的——为她写心。
曹雪芹也为自己的人物写心。《红楼梦》第二十回,写宝玉和黛玉闹别扭之后,互诉心声。黛玉说:“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道:“我也为的是你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曹雪芹的小说谙于知人心,娴于写人心,或许与汤显祖的影响,不无关系吧?
在对爱情的心情态度上,杜丽娘生前和再生之后,截然不同。生前,在“现实主义”的语境里,她完全无力在积极的意义上把握自己的命运,除了无奈地殉死,几乎没有别的选择。但是,重生之后,在“象征主义”的语境里,她自媒自婚,无论遇到多大的阻力,都像爱惜眼睛一样珍惜自己的爱情,义无反顾地捍卫自己的爱情。在最后的翁婿、父女“相认”的冲突场景中,杜宝始终停留在庸俗的“现实世界”,拒绝进入美好的“象征世界”,所以,既不承认柳梦梅为女婿,又坚称女儿是“花妖狐魅,假托而成”。皇帝下旨,要求根据身影和镜子检验,结果证明杜丽娘“有踪有影,的系人身”。杜宝接受了这个结果,愿意与女儿相认,但前提是,她必须离开柳梦梅,说“离异了柳梦梅,回去认你”。对此,杜丽娘拒不接受,决绝地说道:“叫俺回杜家,讪了柳衙。便作你杜鹃花,也叫不转子规红泪洒。〔哭介〕哎哟,见了俺前生的爹,即世嬷,颠不剌俏魂灵立化。”这样的决绝态度,在现实的情景里,是严重的忤逆不道,是不可想象的。
杜丽娘从一开始就有随顺的一面,未能摆脱当时流行的生活理念的羁绊,脑袋里满是“门当户对”“金榜题名”和“荣华富贵”的念想。逮及死而复生,她的这种“禄蠹”问题,更加严重。当父亲问她:“鬼乜邪,怕没门当户对,看上柳梦梅什么来?”她喜不自胜地回答道:“是看上他戴乌纱象简朝衣挂,笑笑笑,笑的来眼媚花。爹娘,人间白日里高结采楼,招不出个官婿。你女儿睡梦里,鬼窟里,选着个状元郎,还说门当户对!则你个杜杜陵惯把女孩儿吓,那柳柳州他可也门户风华。爹,认了女孩儿罢。”比较起来,此时的杜丽娘,既缺乏林黛玉式的高洁,也缺乏朱丽叶蔑弃一切的纯粹。她的爱情以惝恍飘渺的梦境开头,却以功利世俗的结局收场。她的爱情之花,没有开放,就已凋谢。她最后的死而复生,以及“皆大欢喜”的结局,不过是又一个虚幻的梦而已。从现代的观念看,她的爱情故事,一半是悲剧,一半是喜剧,一半是眼泪,一半是喧哗,而非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悲剧叙事。
然而,在那样的时代,杜丽娘爱情之梦的翅膀,已经飞到了最远的地方,飞到了最高的地方。无论如何,杜丽娘的形象终究是美好的,由杜丽娘所折射出来的汤显祖自己的心情态度和人格形象,也是美好的:“汤显祖塑造了一个光辉亮丽的杜丽娘,她百折不挠,坚定不渝,不畏艰险。在她身上,我们同时看到了显祖对人性光辉的信念,看到心性之学的‘赤子良知’如何绽放在春光明媚的想象世界。”他们——汤显祖和杜丽娘——都是懂得感情的真人。在一个阴暗而败坏的时代,他们像天边外那一抹充满诗意和暖意的亮光,足以给人带来欣悦而美好的感受。
同杜丽娘一样,朱丽叶也生活在门第很高的家庭。在母亲和奶妈充满爱意的呵护下,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性格外向纯朴的奶妈对她性格的形成,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她来讲,生活就像节日一样,每时每刻都洋溢着欢乐。她美丽而健康,充满了热情和活力,毫无多愁善感的忧郁气质,与杜丽娘比起来,属于完全不同的性格类型。如果说,罗密欧就是恋爱中的哈姆雷特——“两个人都与外部世界有些脱节,而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中。哈姆雷特对什么都心不在焉,罗密欧除了爱情,对其他都心不在焉”,那么,朱丽叶绝不是听任命运之手摆布的奥菲利娅——哈兹里特说,“奥菲利娅几乎是纤巧动人得不能加以讨论的人物。啊,五月的玫瑰,啊,过早凋谢的鲜花!她的爱情,她的发疯,她的死,这些都写得温柔之至,凄恻之极”;她甚至不是苔丝狄蒙娜——“朱丽叶在爱,在思考,在对待。苔丝狄蒙娜在爱,在感受,在顺从;不是在顺从自身的意志,而是顺从超过意志的冲动”,“朱丽叶的爱是活跃的,苔丝狄蒙娜的爱是多苦多难的。它是一朵不自觉地老是将头仰向那白昼的星座的向日葵”。朱丽叶是行动主义者,这一点很像《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而且也有很高的智商,说话极为得体,即使在被逼嫁的紧张情景里,她也能用巧妙的一语双关的修辞,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态度,但是,她比鲍西娅更单纯,更亲切,更热情,也没有后者那种对自己的智力沾沾自喜的优越感。
她在恋爱季节刚刚到来的时候,就遇到了罗密欧。还没来得及感伤和忧愁,还没来得及焦虑和不安,纯洁而热烈的爱情就伴着舞会欢乐的节奏来了。一切都恰到好处,不迟也不早,不多也不少,正好可以使她对罗密欧一见钟情,而且至死不渝——“朱丽叶的爱情包含着纯真的全部力量”。对豆蔻年华的朱丽叶来讲,爱情就是一切,就是生命本身。死亡想象是痛苦的,也是可怕的,但是,她没有畏惧:“爱情啊,给我力量吧!只有力量可以搭救我。”她的爱情是热烈的,也是坚定而无畏的,随时准备为它赴汤蹈火,付出一切。一旦陷入困境,她不是叹息和忍受,而是积极地寻求帮助和出路,努力改变自己的境遇和命运。
虽然朱丽叶的爱情结局,是灾难性和悲剧性的,但是,在爱情生活的整个过程中,她自始至终都表现得镇定而乐观,就像哈兹里特指出的那样:“整出戏不是惨淡和感伤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恋,但不是苦恋。一切都是快乐的,体现着高昂和健康的情感,心脏在跳动,血液在循环,在全身流遍。他们的爱情不是浅薄、苍白的,他们互相倾吐的不是那种从诗歌、戏剧中学来的词句。那些诗歌和戏剧充满了朦胧虚幻的美丽、忧郁病态的幻想、一闪而逝的微笑、无声的叹息、过分的敏感和软弱无力、思想的空虚,以及萎靡的精神状态。但这出戏是与此相反的。它完全是莎士比亚的戏剧,是年轻的莎士比亚的戏剧。”
朱丽叶心性善良,性格温和,对所有人都很友好。她执着坚定,但并不激烈。她对别人的建议从不断然拒绝。母亲希望她嫁给帕里斯,并用充满夸张色彩和诗意性的语言,对这位贵族青年大加赞美,最后逼问她:“简简单单地回答我,你能够接受帕里斯的爱吗?”朱丽叶不想让母亲难过,也不想背叛自己的爱情,于是便这样答道:“要是我看见了他以后,能够发生好感,那么我是准备喜欢他的。可是我的眼光的飞箭,倘然没有得到您的允许,是不敢大胆发射出去的呢。”这样的回答,极为聪明,非常得体,既不惹母亲生气,也不丧失自己的原则。她的聪慧还体现在她对事情的准确预感上。她说自己“有一颗预感不祥的灵魂”。她不仅准确地判断出罗密欧是否值得爱,而且,当她得知他是蒙太古家的人,就预感到了这场恋爱的悲剧结局:
恨灰中燃起了爱火融融,
要是不该相识,何必相逢!
昨天的仇敌,今日的情人,
这场恋爱怕要种下祸根。
但是,她没有被任何可能降临的危险所阻吓住。她仍然全身心地投入,爱得纯粹而热烈。她的爱几乎没有序曲,刹那间就达到了热情的顶点。在夜色笼罩的花园里,她吐露出了自己爱的心声。爱情首先是一种激情。在爱情上,朱丽叶也是充满激情的。她简直就像一团燃烧的火,就像一股湍急的流水。她在花园里焦急地等待奶妈,等待她带回罗密欧的消息,同时表达了自己难以遏抑的激情:“来吧,温文的夜,你朴素的黑衣妇人,教会我怎样在一场全胜的赌博中失败,把各人纯洁的童贞互为赌注。用你黑色的罩巾遮住我脸上羞怯的红潮,等我深藏内心的爱情慢慢地胆大起来,不再因为在行动上流露真情而惭愧。来吧,黑夜!来吧,罗密欧!来吧,你黑夜中的白昼!因为你将要睡在黑夜的翼上,比乌鸦背上的新雪还要皎白。来吧,柔和的黑夜!来吧,可爱的黑颜的夜,把我的罗密欧给我!等他死了以后,你再把他带去,分散成无数的星星,把天空装饰得如此美丽,使全世界都恋爱着黑夜,不再崇拜眩目的太阳。啊!我已经买下了一所恋爱的华厦,可是它还不曾属我所有;虽然我已经把自己出卖,可是还没有被买主领去。”尽管如此,朱丽叶却不是一个浅薄而冲动的感觉主义者,而是一个在爱情生活上具有成熟思想和深刻理解力的理性主义者。
在她看来,爱情是占有,但更是给予,正因为这样,她才自信地说:“充实的思想不在于言语的富丽;只有乞儿才能够计数他的家私。真诚的爱情充溢在我的心里,我无法估计自己享有的财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她都始终如一地爱着罗密欧。刚得知罗密欧杀死了表哥提伯尔特的消息,她非常愤怒,狠狠地骂了罗密欧一顿,说他是“豺狼一样残忍的羔羊”,但是,当奶妈跟着她一起诅咒罗密欧的时候,她立即开始以“三小时的妻子”的身份,维护起自己的丈夫,并且责备自己,辩称如果罗密欧不杀死提伯尔特,那么“我的凶恶的哥哥就会杀死我的丈夫”。总之,她的爱情最突出的性质,就是温柔和纯粹、美好和甜蜜,就像柯尔律治在《关于莎士比亚的演讲集》(1818)中所说的那样:“她的爱情全部充满了夜莺的温柔与忧郁,全部充满了玫瑰的艳丽,充满了春的新鲜中甜蜜的一切,但是,却以一声深长的叹息告终,像意大利的傍晚的最后的微风。”
在莎士比亚的爱情叙事中,女性的德性,都是高尚的,她们的人格,也都是近乎完美的。她们的心灵远比她们的容貌更美丽,更令人们喜爱和欣赏。哈兹里特说:“从不背弃别人是莎士比亚戏剧中众多女主角的卓越品质。她们是爱情的完美体现。我们很少想到她们的容貌(她们本人同样如此),因为我们被作者带进了她们的内心深处,这是更为重要的。”《辛白林》中的伊摩琴,是这样的人物,《终成眷属》中的海丽娜,是这样的人物,《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娅,是这样的人物,《奥赛罗》中的苔丝狄蒙娜,是这样的人物,而朱丽叶则无疑是这个形象系列中,最为完美的女性人物。在某种程度上,朱丽叶的名字已经成了美好爱情的同义词。
爱情最大的敌人是狭隘。嫉妒和专横既是狭隘的盟友,也是爱情的天敌。嫉妒通常来自爱人无端的猜疑和他者畸形的羡慕,而家庭内部的专横,则来自主宰家庭生活的权力者——尤其是父亲或者兄弟——的暴戾的刚愎和颟顸。朱丽叶爱情生活的障碍和阻力,既来自两个贵族家庭的世仇,也来自她的豪爽而又粗暴的父亲凯普莱特。就性格来看,凯普莱特家族的男性,大都属于火爆脾气,容易冲动,喜欢挑衅,而蒙太古家的男性,性格就显得温和而理性,更显可爱一些。正因为这样,罗密欧身边就不仅有亲王的亲戚茂丘西奥这样的朋友,而且还赢得了劳伦斯神父的好感。
凯普莱特也爱自己的女儿朱丽叶,但他不懂得如何表达这种爱,尤其不懂得如何理解恋爱中的女儿。在女儿的婚事上,他粗暴而专横,显得极其野蛮,完全是原始部落酋长的样子。他要求女儿在三天之内嫁给帕里斯。听到女儿拒绝的回音后,他大发雷霆,骂她是“贱丫头”“该死的小贱妇”“不孝的畜生”,还威胁她说:“我告诉你,星期四给我到教堂里去,不然以后再也不要见我的面。不许说话,不要回答我;我的手指痒着呢。——夫人,我们常常怨叹自己福薄,只生下这一个孩子;可是现在我才知道就是这一个已经太多了,总是家门不幸,出了这一个冤孽!不要脸的贱货!”凯普莱特如此粗鲁和失控,就连奶妈都提醒他不该如此骂她。他还威胁不给朱丽叶任何财产。比较起来,杜丽娘的父亲杜宝,虽然也很刻板和颟顸,不很通达情理,但比起凯普莱特,显然要仁慈多了。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父亲将女儿视为附属品,随意安排她们的婚姻,几乎是普遍发生的事情。这其实就是莎士比亚时代社会风气的反映。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社会地位高的人总是受到人们更多的尊敬。在家庭内部,男性地位则高于女性,父亲作为一家之主,“他们有权决定自己的女儿什么时间和谁结婚,并有权获得妻儿的尊敬。他们的儿子尊称他们为‘先生’,若同时在场,子女必须站立……女人几乎没有什么权利。婚后,她们所有的东西都归丈夫所有(除了一些特殊的、牵扯到法律的情况)”。在《仲夏夜之梦》里,雅典公爵、法律权威的最高代表忒休斯对赫米娅说:“你有什么话说,赫米娅?当心一点吧,美貌的姑娘!你的父亲对于你应当是一尊神明;你的美貌是他给予的,你就像在他手中捏成的一块蜡像,他可以保全你,也可以毁灭你。”在《威尼斯商人》里,鲍西娅也清楚地知道,在自己的婚姻上,父亲的遗命,绝对不可违背:“要是没有人愿意照我父亲的遗命把我娶去,那么即使我活到一千岁,也只好终身不字。”《李尔王》中三个女儿的婚姻,全由李尔王做主,是同财产搭配在一起,赠予有身份的男人的。就连《驯悍记》中性格强悍的凯瑟丽娜,也无法抗拒父亲不经同意就把她许配给彼特鲁乔,尽管她也抱怨说“你们不管我愿意不愿意,硬要我嫁给一个疯头疯脑的家伙”,但是,她仍然不得不遵从父命。
在这样的社会风俗面前,在这样的来自父权的压力下,朱丽叶其实也就只剩下死路一条了。朱丽叶一边向神父求救,一边做好了慨然赴死的准备。她最后的自杀,实际上应该算是他杀。她死于自己时代狭隘而野蛮的风气,死于自己家庭内部父母的冷酷和专横。她的美丽和可爱、善良和勇敢,使她的陨落充满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剧性,使她成为人类爱情悲剧中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形象。
①③陈瘦竹:《陈瘦竹戏剧论集》(中),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8页,第1099页。
②海涅:《莎士比亚笔下的女角》,温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72页。莎士比亚对朱丽叶年龄的处理,或许与伦敦人的寿命比较短有些关系:“伦敦人——不管富人还是穷人——平均预期寿命都很短。一位16世纪的剧作家这样写道:‘我马上就快四十岁了,已经步入老人的行列。’如此短的预期寿命肯定影响了伦敦人的行为和态度。在疾病和死亡的包围下,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十分短暂,他们的生活更需要活力和刺激。这种环境十分有利于戏剧的发展。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伦敦人比同时代英国其他地方的人更敏感、更精明,生活更丰富多彩。”(彼得·艾克洛德:《莎士比亚传》,郭骏、罗淑珍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115页)1590年,十五岁的丹麦公主安就与苏格兰国王成婚了。(英国DK出版社著:《莎士比亚百科》,徐嘉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第22页)这些都有可能影响莎士比亚1595年的写作,使他将意大利姑娘朱丽叶的年龄,往下减了两岁。另外,在第一幕第二场,当凯普莱特说自己的女儿“还没有满十四岁”的时候,帕里斯回应道:“比她年纪更小的人,都已经做了幸福的母亲了。”可见,在当时的意大利,这个年龄的女孩,确实有人已经恋爱甚至结婚生子了。
④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53页。
⑤⑦⑧⑨⑩⑫⑬汤显祖:《汤显祖集全编》(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2646页,第2646页,第2649页,第2645页,第2654页,第2818页,第2817—2818页。
⑥江西文学艺术研究所编:《汤显祖研究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第197页。
⑪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俞平伯校,启功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3页。
⑭郑培凯:《汤显祖:戏梦人生与文化求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73页。
⑮㉑㉘威廉·哈兹里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顾钧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4页,第106页,第2页。
⑯杨周翰编选:《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17页;另见威廉·哈兹里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顾钧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译文略异。
⑰⑱海涅:《莎士比亚笔下的女角》,温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73页,第74页。
⑲格里尔:《思想家莎士比亚》,毛亮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第304页。
⑳㉒㉓㉔㉕㉖㉚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 8 卷,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89页,第20页,第78页,第31页,第65页,第56页,第82页。
㉗杨周翰编选:《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32页。
㉙例如,戏剧一开始,蒙太古知道儿子因为单相思,过着完全黑白颠倒的混乱生活,“为自己造成了一个人工的黑夜”,但是,他理解儿子“沉重的心”,并没有对他厉声苛责(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8卷,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1页)。
㉛Roni Jay:《莎士比亚:活着,还是死去》,王蕾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㉜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等译,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290页。
㉝㉟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 3卷,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5页,第253页。
㉞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9卷,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56页。
作 者:
李建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编 辑:
张玲玲 sdzll08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