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二希源头奠定的理性与情感传统的发展

2017-01-28郭彩霞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晋中太谷030800

名作欣赏 2017年27期
关键词:浮士德朱莉古希腊

⊙郭彩霞[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晋中 太谷 030800]

浅析二希源头奠定的理性与情感传统的发展

⊙郭彩霞[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晋中 太谷 030800]

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古希腊罗马文学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文学史上称为二希传统,从西方文学的发展演变来看,二希源头奠定的理性与情感的传统,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有了新的内涵,而启蒙主义文学在艺术创造上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性与情感两大文学传统,为19世纪文学的繁荣准备了条件。本文以启蒙主义时期的两部作品为例,简单分析理性与情感的传统是如何体现的。

古希腊文学 希伯来-基督教文学 理性 情感

由于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长期以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将西方文学称为“欧美文学”,两者叫法不同,但内涵一致。西方文学的发展从欧洲古代文学阶段开始算起,至今约有三千年的历史,并且其发展演变有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前12世纪到5世纪为欧洲古代文学发展阶段,包括古希腊文学、古罗马文学。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进入长达千年之久的中世纪,出现了以教会文学占据主导地位的中世纪文学。14、15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文学发展有了新的面目,进入了欧洲人最引以为豪的文艺复兴时期。从文艺复兴开始,欧美的一些主要国家先后出现了人文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文学现象,形成了一种流派更迭、思潮相继的发展模式。如果把西方文学比作一条长河,会发现这条河流没有断流,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一条贯穿其中的人文红线,围绕着“人”这一母题,对“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探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的呈现,并且从古至今,西方文学发展成为一个有系统的整体。事实上,在西方文学的源头阶段,就已经出现了对“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探寻与思考,也有了完整的“人”的观念,同时奠定了理性与情感的两大传统,而这两大传统是分别从二希源头中提炼出来的。

一、古希腊文学奠定的情感传统

在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古希腊文学中,可以看到非常浓郁的世俗人本意识。以古希腊文学中的三大主要成就(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悲剧)为例简单说明。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其中神最大的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形体和人一样,性情也和人无异。人有血缘关系,神也有神的谱系,包括老辈神谱和新辈神谱。人有七情六欲,神也有,并且更甚于人类。所以会有内容丰富、奇异瑰丽、丰富多彩、令人惊叹的庞大的希腊神话故事体系。比如希腊神话中宙斯正是在其兄长们以及先知先觉者普罗米修斯的帮助下,推翻了父亲克洛诺斯的统治,成为新一代众神之王。宙斯最大的特点是好色风流,除了七个正式妻子以外,有无数个情人,无数个子女。再比如荷马史诗中引发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线“不和的金苹果”,为了满足各自的虚荣心理,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拿着各自的筹码贿赂牧羊人帕里斯。再比如爱神阿佛洛狄忒为了追求心爱的情人阿多尼斯,不顾一切奔跑在玫瑰花丛中,以致受伤流血。有关希腊神的故事,不一而足。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更多是原始人的欲望和情感,神已经是人化了的神。英雄是神人相结合的产物,天之骄子,具备凡人所没有的本领。比如赫拉克勒斯建立十二件功业,伊阿宋盗取金羊毛等等……所以,英雄已经被赋予了神的本领能力,是神化了的人,在英雄传说中能够看到古希腊民族对于人的智慧和力量的推崇和肯定。而这一点,在古希腊文学最辉煌的成就——荷马史诗中表露无遗。《伊利亚特》中的主将阿基琉斯有着高大挺拔的身躯,就像神明一般,是战场上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他的两次愤怒体现了非常浓郁的个体本位意识。因狂暴的阿伽门农夺走了自己的女伴,认为个人荣誉受到侵犯,怒而罢战,并且冷静地诅咒希腊联军全军覆没。因自己最好的朋友帕特洛克罗斯被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阵杀,阿基琉斯再次愤怒,重回战场,杀死赫克托耳。之后自己也战死疆场。阿基琉斯对生命抱有一种异常豁达的态度,宁愿战死沙场,不愿埋没姓名安稳平淡度过一生,尽管神多次预言阿基琉斯最终会战死沙场,但他最看重的是个人生命意志的弘扬与价值的体现,所以会有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而之所以短暂,除了阿基琉斯之踵,不可否认在他身上有古希腊人“对个体生命意志与欲望的放纵”。

而在古希腊悲剧中,也能看出古希腊人原始欲望的潜在冲动与不加以完全克制的情感。比如埃斯库罗斯的三连剧《俄瑞斯忒亚》中阿伽门农服从宙斯意志,祭杀自己的女儿,最后被妻子克吕泰墨斯特拉所杀,而妻子虽然报了杀女之仇,最后被自己的儿子俄瑞斯忒亚杀死。简单分析阿伽门农夫妻被杀的原因,除了神的意志,更多的是情感的主导以及理性的缺失,导致最后都走向覆灭,造成悲剧。再如欧里庇得斯笔下的美狄亚,因报复丈夫的忘恩负义以及变心,设计毒死了国王和公主,又忍痛杀死两个儿子,绝了丈夫的后嗣。美狄亚身上同样具有古希腊人那种极端爆发原始情感的特点。由这些悲剧可以看出,古希腊人在面对考验时做出的艰难抉择,不能说他们没有理性,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强烈的个体意识的表露,是对情感的放纵与不加以有意识的克制。

综上,古希腊文学的文化内质呈“神—原欲—人”三位一体的结构框架,它体现的是一种世俗人本意识,奠定了情感这一传统。

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奠定的理性传统

如果说古希腊文学孕育的“人”的观念中奠定的是情感这一传统,那么西方文学的另一个源头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中奠定的则是理性这一传统。希伯来民族的苦难史和血泪史成就了希伯来人的经典——《旧约》,其中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圣洁光辉的形象——上帝。与希腊神相比,上帝不具有希腊诸神的喜怒哀乐、阴谋、欲望,反而认为欲望是罪恶的,所以夏娃、亚当偷食禁果而失乐园,上帝不拥有人的原欲,从费尔巴哈的观点看,上帝的秉性就是人自己的理智、善、精神意志等理性成分,而这些原本就是文明人自己的属性。上帝几乎没有人的原欲,只有原欲的对立面——理性,因而缺失了作为一种文学形象的艺术魅力,大多时候讨论上帝提到的是宗教与哲学问题。除了上帝这唯一的神以外,希伯来文学中的英雄形象同样也是理性的体现。比如带领希伯来人逃出埃及的摩西,在他身上看到的更多是一种责任感、牺牲精神与民族忧患意识。而与古希腊文学中的英雄阿基琉斯极其看重个体荣誉与尊严、具有强烈的个体本位意识的特点比起来,摩西显然要更具有整体观念与大局意识,用自己的智慧和理性,克服种种艰难,最后带领族人重返故土。除了摩西,之后的约书亚、亚伯拉罕、约伯同样都具有理性意识。希伯来文学中的英雄身上更多的是理性,可以说英雄是神化了的人,是人向神的提升。不论神还是英雄,希伯来文学重视的都是人的精神和灵魂,强调理性对原欲的控制。在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中,对人的认识,与古希腊文学表现出了明显的分野,“神—理性—人”呈三位一体,文化内质是宗教理性型的,体现的是宗教人本意识。

而为何说作为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古希腊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二者缺一不可?原因是古希腊文学奠定了情感这一传统,希伯来-基督教文学奠定的是理性这一传统,只有将情感和理性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一个文学上的“人”的形象。源远才能流长,欧洲古代文学阶段的二希源头奠定的优良的文学传统,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三、对理性与情感两大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从西方文学的发展演变来看,二希源头奠定的理性与情感的传统,在之后的发展阶段中有了新的内涵,而启蒙主义文学在艺术创造上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性与情感两大文学传统,为19世纪文学的繁荣准备了条件。以下选取启蒙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简单分析其中体现的理性与情感。

启蒙主义文学法国代表作家卢梭的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依丝》是完美诠释理性与情感的一部佳作。主人公朱莉和圣普乐情投意合,但二人不能终成眷属,不是双方性格不合,而是由于当时严重的封建等级门第观念,所以这是文学史上的又一个悲剧故事。但从中能看出主人公的感情是纯洁的,没有丝毫怨天尤人之意,而是用一种“美德”,一种理性去克制。当朱莉的父亲不同意两人的爱情时,圣普乐离开了,而朱莉用温柔的爱心加以解释,让情人能够理解,“亲爱的朋友,你要尊重这种温柔的爱心,你得到它的好处太多,所以不能恨它,要允许它一半用于亲人,一半用于恋人;血亲和友谊的权利,不能被爱情的权利所替代。你不要以为我为了跟随你,就永远抛弃我父母的家;你不要指望我会摆脱神圣的权威加在我身上的束缚。失去了我的母亲,这个损失已够惨痛,因此,我再也不能伤我父亲的心了……我再也不能使生我育我的人因我而死了……我绝不是一个没有心肝的人……我绝不让任何一个爱我的人伤心”(卷三·书信十五 朱莉来信)。而圣普乐也做出虽痛苦却符合美德的行为,“你在使你完全恢复美德方面所表现的勇气,更加反映了你原来的为人……我已意识到……朱莉,我必须离开你!”(卷三·书信十九 复信)

当圣普乐七年之后再次收到朱莉的信时,能够冷静地看待昔日的情感以及现在的处境。“我现在头脑很清醒,我已不再是过去的我了。或者说你也不再是过去的你了,因为在我看来,你除了秀丽的风姿和善良的心没有变以外,其他均与以前判若两人,简直令我吃惊。我深深知道,为了维护我不再追求的这个女人的荣誉,我应当怎么做就怎么做。过去是如何爱慕,现在就应当如何尊敬。是的,我对你满怀感激之情。因此我和过去一样爱你。但是我现在之所以依恋你,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恢复了理智,理智使我看到的你是本来面貌的你,她比爱情更能如实地认识你。”(卷六·书信七)

由于朱莉和圣普乐都能够用“美德”去控制情感,他们谁也没有成为情欲的奴隶,但是心灵的平静只是暂时的,因为生命不止,欲望不息。就像朱莉所说的:“也许,再和你多相处一天,我可能就会犯罪!”(卷六·书信十二)所以作者最后人为地结束他俩的爱情故事。朱莉临终前给圣普乐写信:“我的品德无瑕疵,我的爱情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我不后悔……上天夺去我的生命,不仅没有夺去令我遗憾的东西,反而保全了我的名誉。我的朋友,我此时离开人世,正是时候,因为我对你和对自己都很满意。”(卷六·书信十二)纵观整部作品,卢梭在作品中极尽抒情笔调来表现男女主人公之间那种高贵美妙的情感,而当情感遭遇不幸时,没有用过多笔墨来抨击造成男女主人公悲剧的封建社会道德,更多是从人性角度加以舒缓主人公的痛苦情感,“美德”“理智”便出现了多次,这是对理性的歌颂与赞美。而这一点鲜明地体现了启蒙主义的核心——理性。《新爱洛依丝》强调情感高贵,但没有情感至上,而是将情感与理性完美融合,呈现出一个大写的“人”的形象,可以看出卢梭对于“人”的一种理解。

与《新爱洛依丝》和谐表现情感与理性不同,德国文化中无可比拟的大文豪歌德的诗剧《浮士德》则对情感与理性的关系提出了疑问,通过赋予中世纪传说中的人物浮士德以全新内涵,呈现出自己对理性与情感的思考,比如理性与情感、灵魂与肉体、道德律令与自然欲求之间如何协调健康发展,同时也提供了读者解读的各种可能性。而这种思考就是浮士德在作品中的感叹,同时也被认为是文学史上很有名的“浮士德难题”:“在我的胸中,唉,住着两个灵魂,一个想从另一个挣脱掉;一个在粗鄙的爱欲中以固执的器官附着于世界;另一个则努力超尘脱俗,一心攀登列祖列宗的崇高灵境。”两种灵魂在浮士德身上挣扎斗争,而从他一生的五种追求中可以看出浮士德一直在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

作为一个皓首穷经的老博士,浮士德歌颂死亡,不愿像虫蚁般在土壤中钻营,源自于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虽是满腹经纶,但浮士德对现状不满,认为自己一事无成,什么都不懂,没有什么财产与货币,更没有人间的荣华富贵。于是想通过精灵的咒语和威力,获得一些玄机。而否定精灵梅菲斯特的出现,让浮士德开始新的人生,体验了小世界和大世界。在小世界的追求中,主要是浮士德的爱情生活,虽然浮士德体会到了爱情的甜蜜美妙,最后却使得格雷琴家破人亡。当格雷琴被拯救以后,由个人的欲望、情感、志趣等构成的小世界戛然而止,紧接着浮士德由梅菲斯特陪伴来到能够展现自己生命价值的大世界。在大世界中,占据浮士德头脑更多的是智力、理性。梅菲斯特先是把浮士德带到了官场,希望他能够满足于官场的生活。但显然浮士德并没有政治才能,最后沦落为皇帝的弄臣,机缘巧合之下,浮士德有机会回到古希腊,尽情体验古希腊时期的古典美。但欧福里翁的死去、海伦的消失证明浮士德想要从脱离实际的美的追求中获得绝妙体验是不可能的。浮士德感叹:“我已跑遍了全世界!每一种欲望,我都紧紧抓住,不能满足,我就撒手,从我手里溜掉,我就认输。我只渴求,我只实行,又重新希望,这样使劲冲过了我的一生;开头还大模大样,蛮有把握,而今渐趋明智,而不得不瞻前顾后,遇事小心。……他所认识的一切都可以抓紧。他不妨这样顺着寿命漫步;幽灵出现时照样行走不误,前进途中他会遇见痛苦和幸福,他!任何瞬间都不会满足!”

浮士德没有停留,而是继续追求,面对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最后在改造大自然的壮丽事业中得到了崇高的美的体验。“我为几百万人开辟了空地,虽说不上安居,倒也行动自由,生活写意。……我真想看见这样一群人,在自由的土地上和自由的人民站成一堆!那时,我才可以对正在逝去的瞬间说:‘停留一下吧,你多么美呀!我的浮生的痕迹才不致在永劫中消退。’——预感到这样崇高的幸会,我现在正把绝妙的瞬间品味。”根据赌约,浮士德虽然输了,但是天使们把浮士德不朽的部分带走了。浮士德的灵魂最终得到自由,那种自强不息永不满足的追求上升为一种不朽的浮士德精神。

综上,主人公浮士德不再是为了满足个人情感追求与各种欲望的单一形象,呈现出的是一种人的理性的高贵体验。浮士德虽然是以自然欲望为动力不断去体验世俗生活和实现自我,但他并非盲目和麻木地受导于自然本能,而是在受自然欲望之强力推动的同时,又受理智的牵引。正是这种理性意识,浮士德在每一次满足享乐后沉浸于痛苦的自责中,在不断的否定与肯定中,浮士德逐渐认识了自我,用自己的方式处理理性与情感的关系,呈现出一个高贵的人的形象,而浮士德成为近代人类的象征与此有密切关系。

[1][2][4][5]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修订版)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第5页,第6页,第7页。

[3]何素平:《〈圣经〉母题在维多利亚前期女性文学中的重现》,《安康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第35页。

[6][11]蒋承勇:《西方文学名著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86页,第110页。

[7][8][9][10]〔德〕歌德,《浮士德》绿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0页,第175页,第380页,第383页。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作 者:

郭彩霞,古典文献专业硕士,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创意写作学院。

猜你喜欢

浮士德朱莉古希腊
作为赌注的浮士德
《浮士德》(书影)
失败也是收获
古希腊之旅
一颗水晶球
论浮士德博士的性格缺陷与相对应的五宗罪
从古希腊的宫殿走来
铁母鸡
榨橄榄器
浮士德魅惑工厂